寫過“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一詩,贈父親毛貽昌后,在求學期間,毛主席曾多次回到家鄉韶山。當他走上中國革命的道路后,他卻僅回過五次韶山。基本上每一次回鄉的意義,都非同一般。新中國成立后的27年時間里, 毛主席只回過兩次家鄉。
而這兩次回家鄉,都是下了做某件大事的決心。1959年,66歲的毛主席以游子和主席的身份,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挨家挨戶走訪調研后,為即將召開的“廬山會議”準備“材料”。1966年,“文革”即將拉開序幕時,73歲的毛主席,人生中最后一次回家鄉韶山,在他心目中的圣地——滴水洞,住了11天。
說是“住”了11天,也可以說是“隱身”了11天。這11天時間里,全世界除了僅有的幾十個人外,其他人都不知道他在哪,他在干什么。國際社會議論紛紛,猜測毛主席怎么了。而作為毛主席的接班人劉少奇,也僅知道毛主席在湖南,其他一概不知。不過在北京,周總理還是知道毛主席的具體情況的。
韶山西面,有三座山峰,南邊名為龍頭山,北邊名為黃峰山,西邊名為牛形山,滴水洞就環抱其間。滴水洞占地約五平方公里,因天下大旱,洞中仍滴水不斷而得名。因毛主席由東至此,所以又被稱為“西方山洞”。
毛主席“隱身”滴水洞期間,張耀祠寸步不離,緊隨其左右。毛主席的祖祖輩輩都在這辛勤勞作。當地人迷信風水,毛主席的祖父也很信。毛主席對張耀祠講過關于這塊地方的故事,說祖父和祖父的哥哥,為了爭在滴水洞旁邊的虎歇坪的死后歸宿地,兩兄弟差點打起來。
1966年夏天,毛主席在滴水洞與世隔絕了11天,唯一的一次外出,只距洞口不過300米。這11天時間里,是毛主席人生中思緒最復雜、最混亂的時期之一。他最終在這里下定決心,發動那場史無前例、聲勢浩大的革命。
1966年6月,毛主席第二次回家鄉,在湖南省領導的陪同下,秘密直奔滴水洞。滴水洞在毛主席來之前,已有8341部隊的戰士進入警戒。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滴水洞一度成為禁區,別墅的修建工作被稱為“203工程”,對外是絕對保密的。建成后,除個別領導小住過外,一般人不得入內。直到1986年,滴水洞才被開放,它的神秘面紗至此揭開。
進入滴水洞后,毛主席邊走邊看,望著蔥綠的群山,不禁欣喜萬分,內心十分愉悅。當時張耀祠負責滴水洞的內衛工作,內衛警衛由8341部隊負責;而滴水洞外圍,則由湖南省公安廳副廳長高文禮負責,外圍警衛由當地警衛部隊負責。
晚年的張耀祠,回憶起毛主席“隱身”滴水洞的11天的情景,依舊歷歷在目。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毛主席發動‘文化大革命’運動,其指導思想、需要發動的規模等就是在滴水洞中形成的。但那時,毛主席沒有想到,這場運動竟然被林彪、陳伯達、康生及江青‘四人幫’一伙野心家、陰謀家利用了去,做了大量的壞事,后來毛主席也控制不了他們了。”
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偉人也不例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