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游大足石刻,總是未到北山,此行如愿登上北山已是申時,三月細雨中的北山山色空蒙,群山如黛,石窟在蒼茫暮色中平添神秘色彩,似乎也帶著千年前的回響,拾級而上走進北山石窟。
北山石刻位于重慶大足區城約1.5公里的北山(古稱龍崗山)上。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昌州(今大足縣)節度史韋君靖在北山修建儲糧屯兵的永昌寨,同時開始鑿造佛像。后經地方官吏、僧侶、百姓接力營建,形成規模。歷經五代、兩宋,延續至南宋紹興年間(12世紀中葉),歷時250余年。相繼在佛灣、營盤坡、觀音坡、北塔寺、佛耳巖等處造像近萬尊。北山石刻以佛灣造像最為集中,造像題材豐富,現存窟龕290余個。在長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銘記55則,經幢8座, 陰刻"文殊師利問疾圖"一幅,石刻造像264龕窟。北山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兼有儒、道造像,反映了唐宋時期三教合流的文化現象。
北山石刻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大多為兩宋時期作品。晚唐時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飾簡樸、線條流暢。五代時期的作品,玲瓏精巧、多彩多姿,衣著服飾由簡到繁,逐漸擺脫了外來文化影響,具有石刻造像過渡期的特征。兩宋時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臻突出。
不同于寶頂山石刻的恢弘氣勢,北山佛像雕刻工藝精湛,以細膩、典雅、精巧著稱,更注重細節刻畫,衣紋流暢,神態生動。體態俊逸,風格獨特。
轉輪經藏窟(第136窟)是北山石刻的精華,也是北山石刻的巔峰之作,南宋紹興年間開鑿,窟內雕刻保存完好。中心為八角形轉輪經藏(象征佛法永恒),四周環繞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像,造像典雅細膩,衣飾繁復華麗,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明珠”。"窟內觀音像"數珠觀音",俗稱“媚態觀音”,以含蓄微笑和靈動姿態聞名,造像手持數珠,儀態端莊。"日月觀音"姿態優美,面容慈悲,是大足觀音造像的代表作,極具宋代審美特色。"地藏變像"則又是大刀闊斧地表現,獨具一格,"轉輪藏經洞"被稱為"石雕宮闕"。"韋君靖碑"記錄北山石刻開鑿背景及晚唐歷史的重要文獻。"古文孝經碑"儒家經典石刻,體現儒佛融合,為世所獨存,既是書法珍品,又可補史料之遺缺,價值極高。都顯示出古代工匠相當高超的技藝。
北山石刻歷史跨度清晰,完整展現了晚唐至南宋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演變:唐代造像,端莊豐滿,線條簡練。宋代造像,寫實細膩,世俗化傾向明顯。
北山石刻以其千年積淀的藝術魅力和人文內涵,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宗教、藝術和歷史的珍貴寶庫,從此唐宋流韻享譽千年。(圖文:露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