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逐漸崛起,并形成了獨特的階層文化。
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里,士階層始終存在,并不斷壯大。
他們作為與貴族階層對立的群體,無比關心國家大事,擁有參政議政的積極性,熱衷于“學而優則仕”。
士階層發展的頂峰時期,或許就是宋朝。
古代士階層有著十分明顯的階層特征,他們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基本延續了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的特征,具有多元性和多樣性。
而且他們觀念自由,不受束縛,思想活躍。
另外,他們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擁有體面的形象,也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士階層這些顯著的特征,分別有著怎樣的具體體現呢?這些特征,又會對整個社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思想多元,不受限制
士階層崛起于春秋戰國時期,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
在混亂的政治局勢當中,各大學術流派為了獲得統治階層的認可而大顯神通,奇招百出。
儒家學說強調德治,希望統治階層能夠以德服人。
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教化之后的美德。道德是維系社會平穩發展的最高標準,也是儒家思想所強調的準繩。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是唐朝的詩句,用來描述儒家思想也極為恰當。
他們希望全社會能夠恢復傳統價值體系所強調的禮樂宗法,恢復原始的社會秩序。
那些彰顯仁義道德的諸侯國君主,必然會將儒家思想視作自己的統治工具。
他們會利用儒家思想,在全社會建立一種潛移默化的價值體系和社會規范,逐漸引導民眾自發遵從。
這樣一來,統治階級便達到了思想控制的目的,與之相似的是墨家思想,這也是一種極為溫婉的思想體系。
墨家強調兼愛、非攻和非樂,希望能夠在全社會建立一種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大同式理想狀態。
不過與儒家思想最大的一點不同就是,墨家思想強調沒有階級觀念的大愛。
我愛百姓,我愛君王,這兩種愛并沒有任何差別。
而儒家思想強調的是有階級的德治,自下而上地服從和自上而下的管控,統治者實行仁政的前提,是整個社會形成等級分明的階級體系。
由此可見,這兩個學派擁有共同之處,也有較為明顯的區別。
鮮為人知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這兩個看似完全對立的思想體系,其實也有共通之處。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他就出自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荀子的門下,是荀子的得意弟子。
在自己的教育經歷中,韓非子受到過儒家思想深深地影響,也學會了辯證地看待學術研究體系。
或許正是因為這段經歷,他在后來的法家學說體系當中,才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偏向于法術勢當中的任意一個流派,而是選擇各取所長,成為了那個彪炳史冊的集大成者。
在當時開放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不同體系之間的界線并沒有那么森嚴。
道家創始人的弟子可以成為儒家的開山鼻祖,儒家代表人物的弟子也能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
崛起的士階層,他們的思想是自由的,可以往任意一個方向發展。他們也能在辯論和交流中,獲得源源不斷地進步的能量。
除了思想特征不同之外,他們發揮價值的領域也十分多元。
像孔子一樣的先圣學者,他們熱衷于周游列國,盡可能廣泛地傳播自己的學說體系。
他們開辦私學,降低教育的門檻,讓更多的豪門子弟能夠接受系統的學術思想的熏陶。
比如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子路,他就出身于貧苦之家。子路性情較為沖動,極易感情用事,有時會因為魯莽而做出錯誤的行為。
不管他的身份背景和性格特征是怎樣,孔子都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正所謂有教無類,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有人像孫武那樣,選擇在軍事領域深耕。
別看蘇武是一個兵法大家,仿佛跟舞文弄墨的士階層沒有什么關系,實際上,他也是一位典型的“士”。
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他展現出了兵法謀略方面的驚人的天賦。在明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之后,他當然會選擇將之發揚光大。
因此,孫武成為了一位流芳千古的軍事家。
在士階層當中,還有人選擇發動經濟改革,還有人選擇直接輔佐君王。總而言之,士階層在不同的社會領域閃閃發光。
他們是自由的,從思想上到實際身份上,都是自由的。
他們不受與生俱來的國家身份的制約,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效忠的君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比如前文提到的孫武,他出身于齊國,但他的理論和方法卻沒能得到齊國國君的欣賞。
作為一個靈活自由的人,他自然不可能就在齊國這一棵樹上吊死。既然在齊國無法得到重用,那他便選擇出走。
正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不得不說,這一群人的生活態度還真是瀟灑。
在吳王闔閭的手下,孫武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視。
對方能夠傾聽他的一切軍事意見,能夠尊重他作為一個專業人士的看法,也能在實際的戰場上采用他的兵法謀略作戰。
他在這里發揮了巨大的價值,因此也把吳王闔閭視為自己的伯樂。
他作出過承諾,這一生一定會全部奉獻給吳國,雖九死其猶未悔。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吳王闔閭是孫武心中的知己,他自然不懼為對方犧牲。
以一己之力推動秦國改革創新的商鞅,他也不是個土生土長的秦國人。
商鞅出生在衛國,還去過魏國,最后才來到秦國。當他發現自己在秦國有著用武之地時,他便把秦國視作自己的第二個家國。
哪怕最后被處以車裂之刑,在人生的終點,他都不曾產生過后悔的情緒。
議政權利,身份體面
作為接受過系統教育的群體,士階層在知識層面上高于普通老百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儲備。他們在國家大事上往往會持有個人的觀點,也會有相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以天下為己任,這是士階層的普遍性共識。
除了一部分道家子弟之外,大多數士階層群體接受教育,都是為了入世,進入政治體系之中。
即使最終沒能如愿,他們也并不會就此放棄這份責任感。不能參政,那就退而求其次,積極議政。
沒有直接參與到政治體系之中的士,比如墨子,他在議政方面就有著很大的熱情。
或許是因為墨子所提倡的思想過分弱化了階級觀念,不符合高高在上的統治階級的需求,他并沒有受到任何一位諸侯國統治階層的重用。
但是在講學的過程中,他仍然不遺余力地向弟子們,以及對他的學術思想感興趣的人們講述他的政治理念。
后來在漢朝時期,墨家還因為議政一事而受到了朝廷的追捕。部分墨家子弟東躲西藏,隱姓埋名,始終不改其志。
正是因為有著一定的文化基礎和政治基礎,士階層才有了議政的條件。
在天下混亂之時,庶人議政,也成為了大勢所趨。
他們身上的才華,也決定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士階層的身份始終是體面的,不管處于社會頂層還是社會底層,他們都能夠得到尊重。
一些出將入相的士階層,身份地位已經發生了跨越式的改變,受到尊重和崇拜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比如商鞅,他從一個平平無奇的法家學者,搖身一變,成為了秦國變法的最大推動者。
他受到了秦國國主的重視,一力承擔起了變法的重任。在整個商鞅變法的推動過程當中,商鞅本人說一不二,擁有極大的話語權。
也正因如此,他才得罪了太多的社會既得利益者。
并不是所有士階層群體都能像商鞅一樣,得到統治者的重用。站在金字塔尖的人物畢竟還是寥寥無幾,留在底部的人才是大多數。
這群人沒有官職傍身,也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甚至連最簡單的出人頭地都做不到。可他們的形象還是體面的,他們還是能夠得到尊重。
一部分人繼承了他們老師的衣缽,選擇成為老師。
中國人一向尊師重道,對那些有學問的人更是抱有崇拜之情。能夠當上老師,也意味著他們找到了一條有價值的道路。
不管在世俗社會中到底處于什么樣的階級,士階層都能夠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獲得尊重。
有時候,人生的價值就在這些地方體現了出來。
正所謂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踽踽獨行,忙忙碌碌,活得不就是一個體面嗎?
讀書人,士階層,體面對于他們來說格外重要。能夠活得體面,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了。
文人雅士,影響社會
士階層追求自由的思想態度和生活方式,不被家國身份所限制。
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是絕對自由的,事實上,士階層的默認價值體系,始終都在約束著他們的生活。
在士階層中間最為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士為知己者死”。
荊軻刺秦王,并不是為了他自己而行動,是在為了燕太子丹而行動。
燕太子丹曾經在秦國做過一段時間的質子,雖然名為一國太子,但畢竟寄人籬下,因此生活并不是特別如意。
把本國的太子送去他國為質,此事對于燕國人來說是極大的恥辱。要想洗雪這一恥辱,為燕太子丹報仇,有且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刺殺秦王。
因此荊軻冒著生命危險刺殺秦王,實則是在踐行“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出發之前,燕太子丹還特意前來送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如此悲壯的語句,寫盡了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風骨。
這一文化持續地影響著整個社會,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東山再起的謝安、慷慨出山的劉伯溫,其實都是這一文化的踐行者。
結語:
士階層或許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為瀟灑肆意的階層,他們尋求思想的碰撞和靈魂的共鳴,他們不被家國所限,求索真正的知己。
他們有著被人尊崇的社會地位,活出了體面和尊嚴。
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特殊群體,士階層代表著一種風骨和氣魄。
參考資料:
《百家爭鳴》
《呂氏春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