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樂于助人是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優秀組成部分。
也正是在此基礎之上,在最近的十幾年時間當中,出現了一種在自己或親人不幸罹患各種疾病或者遭遇意外時;
通過各種軟件在網絡上進行愛心籌款的方式,例如某滴籌。
我們傳統文化中“救濟危難”的價值取向以及社交心理學當中的從眾情緒都會促使很多人在看到類似的消息時伸出援手。
但是隨著之后偶爾有不法分子利用這種方式騙取他人愛心,以及同情崩潰(Compassion Collapse)的心理效應;
如今人們對這種線上籌款的方式漸漸有了一定戒備心理,大家都擔心被騙取錢財。
這也有可能使得很多真的處在危難當中的人失去了一條救命的捷徑。
但正是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情況下,河南籍的“滬漂”張海林卻以自己的方式為父母爭取到了寶貴的活命機會。
陌生人的力量
10年前,張海林的母親突發腦溢血,這掏空了這個農村家庭所有的積蓄。
同時,“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緊接著張海林的父親也突然被卷入車禍,急需38萬元來賠償。
這讓張海林不知所措。
深思熟慮之后,她做出了一個很多人可能都不會理解的決定——向300位陌生人借這筆錢,每人1000元。
然后通過每個月償還其中5位陌生人的方式慢慢消除債務。她認為自己要在這次危機中挺身而出,幫助自己和家人渡過難關。
相信很多人乍一聽都會覺得這個決定不靠譜:
正如上文提到的“同情崩潰”效應。
當人們日常生活中類似的求助消息愈發的多,人們的同情心就會逐漸減弱,甚至開始反感這種現象,最終導致悲情不再具有使人共情的效果。
因為同情不僅僅是一種心理上的感覺,而是一種深埋于人性當中更重要的品質。
正如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所想,他認為同情是一種重要的道德情感;
它能夠促使人們去關心他人的幸福和痛苦,從而推動道德行為的產生。
所以在“線上籌款”現象愈發常見甚至逐漸失去說服力的當下,張海林想要從數百個陌生人那里獲得幫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張海林的求助信息一經發布,立刻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響應;
甚至還有人表示1000元“杯水車薪”,自己愿意借給她更多錢只為幫她和一家人挺過這個關頭。
最終,只用了五個小時,張海林就成功籌集到了30萬元。她也下定決心,今后要做一個感恩的人。
淋過雨的人,更愿意撐傘
此后的張海林為了償還債務,在工作和生活當中都拿出了百分百的努力;
不斷上進工作以爭取獲得更高薪收入的同時,也在節衣縮食,減少生活開支。
最終,原計劃五年的還款計劃只用了兩年多就完成了。
然而,令張海林感到心痛的是,當她有能力還款時,很多“債主”都已經離世或者聯系不上了。
為了讓這段經歷擁有意義,也為了將當初的善意延續下去,張海林決定將那些找不到“債主”及其家人的債務匯集起來;
捐獻給慈善機構,以此來讓它們更加有意義,能夠有機會幫助真正需要的人。
之后,張海林的事跡被很多媒體報道,在接受采訪時她表示,自己只是完成“欠債還錢”的義務,應該被稱贊的是當初借給她錢的人們。
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認為,同情是人類的一種自然情感,是人們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
他強調同情在社會交往和道德判斷中的重要性,認為通過同情,人們能夠感知他人的快樂和痛苦,從而形成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好的社會離不開每個人對于良好行為的遵守,正能量也許就在日常生活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