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節度使,聽起來像是手握重兵、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但在中晚唐,他們的日子卻比宮里的太監還要難熬。
為什么?因為他們的兵,說翻臉就翻臉,說動手就動手,上一秒還在喝酒吃肉,下一秒就可能割下自己的上司腦袋,直接換個新主子。
放在今天,這就像是一個公司,員工說炒老板就炒老板,董事長說換就換,誰敢管?
天寶九年,唐玄宗還是那個沉迷楊貴妃的皇帝,朔方軍節度使張齊丘卻差點因為“糧食發放不均”被自己手下的士兵砍死。
要不是郭子儀拼命救他,大唐歷史上第一個被部下殺掉的節度使就會提前出現。
但該來的總會來,安史之亂期間,安西軍的將士們干脆自己做主推舉了羌族人荔非元禮當節度使,皇帝唐肅宗眼看著這事已經成了事實,索性順水推舟,承認了這個“民選”結果。
可惜荔非元禮脾氣暴躁,克扣軍餉,最后被憤怒的士兵宰了。
然后,士兵們又推了個新節度使,皇帝再次點頭。
從此,節度使的命運就跟風箏一樣,全靠手下這些兵哥們的心情決定。
稍不高興,拔刀就砍,手起刀落,換個主子。
像河中節度使李國貞、河東節度使鄧景山,這些人一個個都沒能逃過自己部下的刀。
就連赫赫有名的李光弼也差點沒命,他剛接手朔方軍,手下的兵馬使張用濟就打算綁了他,幸好仆固懷恩發現了這事,才讓李光弼逃過一劫。
但這事沒完,仆固懷恩后來又帶著五百騎兵圍住李光弼,差點讓他嚇破膽。
這場動不動就砍上司的風氣,在建中四年達到了巔峰。
那一年,唐德宗為了平叛,把涇原軍調進長安。
結果,朝廷居然只給了他們一頓粗糙的飯食,士兵們一怒之下,直接攻破皇宮,把皇帝嚇得狼狽出逃。
這場“涇原兵變”差點提前一百多年終結了大唐的命運。
為什么唐朝的士兵這么猛?歸根結底,藩鎮軍隊已經變了味。
按理說,軍隊應該是服從命令的暴力機器,但唐朝的藩鎮軍隊早就不只是軍隊,它們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組織,甚至自成一國。
士兵們不再是聽命行事的普通兵,而是有自己意志的武裝團體,他們可以推選自己的領導人,可以決定誰來統治自己。
更關鍵的是,節度使和士兵的利益根本不一致。
士兵們大多出身庶族,他們在藩鎮里拼命,就是為了活下去,分一杯羹。
而節度使呢?他們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克扣軍餉,不會為了討好朝廷犧牲士兵的利益?既然不能指望上司照顧自己,那士兵們干脆靠自己,誰不合適就換一個。
這就是為什么藩鎮內部的更替那么頻繁,誰坐上節度使的位置,都得先看看身后有沒有人磨刀霍霍。
更麻煩的是,藩鎮沒有法統支撐。
朝廷有一整套成熟的規則,而藩鎮是野蠻生長的產物,它們從一開始就是靠武力建立的,根本沒有穩定的制度。
誰的拳頭硬,誰就能上位,但問題是,今天你拳頭硬,明天就可能有人比你更硬。
在這種環境下,節度使的權威根本無法建立,士兵們也不會有真正的忠誠,大家全憑利益驅動,隨時可以換個主子。
當然,朝廷也不是完全無能,皇帝們一直在想辦法削弱藩鎮的勢力。
硬的不行,就來軟的,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在藩鎮內部制造矛盾,讓他們自己打自己。
士兵們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時刻保持警惕,一旦覺得節度使有可能背叛自己,或者跟朝廷勾結,那就先下手為強。
總的來說,唐朝的藩鎮軍隊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軍隊,它們更像是一群有武裝的利益集團。
士兵們不再是被動執行命令的工具,而是隨時可以決定自己命運的玩家。
在這樣的環境下,節度使的命運自然岌岌可危,稍有不慎,就得掉腦袋。
有人說,唐朝的藩鎮士兵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民主意識”的軍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決定了誰來統治自己。
可惜,這種“民主”是靠刀子和鮮血維持的,最終把唐朝拖進了無休止的內斗,直到徹底崩塌。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