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朝鮮必須發展出能打擊侵略者老巢的武器,哪怕是火柴桿粗的導彈!”
這是1976年朝鮮勞動黨大會上,金日成回應美韓聯合軍事演習的憤怒發言。
面對美韓的軍事壓迫與尋釁,金日成為朝鮮播撒下導彈發展的“種子”。
不曾想幾十年后的朝鮮,竟真的在民生問題尚且堪憂的背景下,導彈事業屢屢震驚全球,一度讓人懷疑,朝鮮的導彈事業是否已經發展到比肩美俄、趕超中國的地步?
導彈崛起
朝鮮的導彈事業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軍事技術引進。
1976年,朝鮮通過埃及獲得首批蘇制R-17E“飛毛腿”短程彈道導彈,這一事件成為其導彈工業的起點。
1984年,朝鮮在咸興建立首座導彈組裝廠,通過逆向工程仿制出射程300公里的“華城-5”導彈。
此時的朝鮮尚未掌握核心生產技術,導彈燃料依賴進口,制導系統精度誤差超過1000米,但其初步建立的工業體系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進入90年代,朝鮮導彈技術進入自主化階段。
1993年,朝鮮試射的“勞動-1”中程導彈首次突破1000公里射程,采用單級液體燃料發動機和慣性制導系統,盡管圓概率誤差高達500-800米,卻標志著朝鮮初步掌握多級火箭分離技術。
這一時期的技術突破與外部環境密切相關:
蘇聯解體后,朝鮮以礦產資源和軍事合作換取俄羅斯“SS-N-6”潛射導彈技術資料,并招募烏克蘭哈爾科夫機械制造廠的退休工程師進行技術指導。
在此基礎上,朝鮮于1998年成功發射“大浦洞-1”導彈,試射期間雖因第三級故障墜入太平洋,但其5500公里的理論射程已引發美國情報部門高度關注。
到了21世紀初,朝鮮開始構建導彈體系化能力。
2006年首次核試驗后,朝鮮將核彈頭小型化與導彈運載能力作為并行目標,并連續成功發射多枚令美西方忌憚的導彈。
其中,“火星-10”中程導彈射程覆蓋關島美軍基地;
這一階段朝鮮導彈的進步得益于材料工藝突破,朝鮮科學院冶金研究所成功研發出鋁鎂合金耐高溫殼體,使導彈再入速度達到15馬赫。
2017年成為朝鮮導彈技術的分水嶺。
11月29日試射的“火星-15”,理論上可將1000公斤載荷投送至13000公里外,足以威脅到太平洋對岸的美國本土。
值得注意的是,朝鮮在此階段開始構建導彈作戰體系:2016年組建的“戰略軍”下轄至少6個導彈旅,配備移動式發射車和偽裝系統,實戰部署速度從72小時縮短至12小時。
曾飽受美西方封鎖制裁,一度連民生問題都難以解決的朝鮮,通過不到半個世紀勵精圖治的發展,儼然在導彈領域沖入世界排名前列。
尤其是近幾年,朝鮮導彈技術呈現跨越式發展特征。
2023年3月試射的“火星-17”洲際導彈,實現最大射程15000公里的突破。
更值得關注的是導航系統的升級。
去年6月,朝鮮宣布在導彈上應用“星光導航”技術,通過恒星方位角修正慣性導航誤差,成功把導彈發射誤差縮小至150米。
朝鮮導彈事業突飛猛進跨越式的發展,讓人不禁感慨其魄力。
但殊不知這一切的背后,處處彰顯著朝鮮的無奈。
縱觀朝鮮導彈發展歷程,其技術突破往往與地緣政治危機周期高度吻合。
1994年朝核危機后加速中程導彈研發,2017年半島緊張局勢推動洲際導彈試驗。
這種“危機驅動型”發展模式,使得朝鮮在資源極度受限的情況下,逐步建立起具備戰略威懾能力的導彈體系。
近兩年,有關朝鮮導彈亮眼表現的報導層出不窮:固體燃料導彈15分鐘點火、潛射導彈突破黃海防線、軍事衛星上天,火星-17還能玩“水漂彈道”。
這一切都讓人不禁懷疑,難道朝鮮的導彈技術已經超越美俄,直逼中國?
世界第二?
朝鮮在導彈領域取得的成就很難不讓人贊嘆,但如果僅憑這些就想“碰瓷”美俄,未免有點太過異想天開。
把朝鮮的導彈技術和美俄這兩個“老牌大佬”放一起對比,有點像讓高中生和博士生同場考試。
雖然都能寫滿答卷,但答案的深度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先看美國,最出名的導彈莫過于“民兵-3”,這一型號的導彈堪稱古董級武器,1970年就開始服役。
這款導彈雖然老舊,但裝了“分身術”黑科技:一枚導彈能同時放出3個核彈頭,每個彈頭都能自己找不同目標。
為了防偷家,美國還花了400多億美元打造“導彈盾牌”,其攔截成功率雖剛過半,但已讓很多國家頭疼。
而與美國技術流不同的是,俄羅斯走的是暴力路線。
其最新款的“薩爾馬特”導彈重達200噸,相當于把40頭大象送上太空,最遠能從莫斯科打到南極科考站。
更嚇人的是它能帶15個核彈頭,每個彈頭爆炸威力超過50個廣島原子彈。
這種導彈飛行途中會扔出大量假目標干擾雷達,還能突然拐彎變道。
不過這還不是俄羅斯最厲害,他們最厲害的是“藏”。
俄羅斯往往會把核彈頭裝在卡車、火車甚至潛艇上,真打起來對手根本不知道導彈會從西伯利亞的森林還是北冰洋的冰層下冒出來。
與之相比,朝鮮的玩法就完全不夠看了。
他們最新亮相的“火星-17”導彈看著能打到美國西海岸,但實際精度可能偏出1.5公里,相當于想炸白宮結果轟了林肯紀念堂。
不過朝鮮有自己彌補精度的小技巧,那就是用數量彌補質量。
朝鮮每年狂造50多枚中短程導彈,這些造價低廉的“消耗品”,不光能實現廣撒網的效果,還可以專門用來對付美韓的昂貴反導系統。
20萬美元1發的愛國者導彈去攔截朝鮮8萬美元的導彈,對比之下一目了然。
至于反導系統方面,朝鮮與俄美兩國的差距更明顯。
美國在阿拉斯加部署了44枚攔截彈,配合海上巡弋的宙斯盾艦,組成了雙層防護網。
俄羅斯更絕,直接在莫斯科周邊布置帶核彈頭的反導導彈。
而朝鮮至今沒有像樣的反導能力,去年試射的“高超音速導彈”,實際速度還沒追上美國70年代的潘興-II導彈。
除了導彈成品和技術之外,朝鮮與兩國更明顯的差距體現在工業底蘊上,雙方工業底子的差距就像小米加步槍VS全自動生產線。
這點單看三國的經濟實力和軍工技術就知道了。
雖然朝鮮的進步速度確實驚人。
但這種沖刺式發展也留下后遺癥:他們的洲際導彈技術相當于俄羅斯90年代水平,衛星導航還要蹭中國的北斗。
這場不對稱的競賽里,朝鮮最厲害的或許不是技術,而是“同歸于盡”的戰術。
也就這樣的戰術,才能讓美韓日十分忌憚。
舉個例子,和正常人交往,你還可以用法規約束,用道德牽制,但和瘋子交往,你根本沒得選。
朝鮮和美俄有如此差距,那么和中國差距多少呢?
與中國對比
以最直觀的導彈種類對比。
朝鮮現在最得意的火星-17洲際導彈,射程勉強能摸到美國西海岸,用的還是蘇聯時期的老底子液體燃料技術,“出門前”得先加半小時油。
反觀中國,光是擺在明面上的“東風快遞”就有二十多種型號:東風-41出門帶10個核包裹,1.4萬公里包郵覆蓋全球;
東風-26既能送核彈頭又能送常規快遞,還能順手砸航母;更別提東風-17那種會打水漂的“魔術導彈”,專挑反導系統的視覺盲區鉆。
去年珠海航展亮相的“無偵-8”偵察機,能在3萬米高空給導彈當導航員,這配置朝鮮估計連概念圖都畫不出來。
再對比兩國的導彈研發體系,差距更大。
朝鮮的導彈研究所還停留在“老師傅帶徒弟”模式,全國頂尖科學家加起來不如中國一個研究所人多。
而中國光是研究高超音速飛行器的團隊就有300多個,與朝鮮至今還停留在追求導彈射程不同的是,中國早就玩上了“海陸空天四位一體”概念:
巨浪-3潛射導彈藏在深海當“幽靈快遞”,轟-6N轟炸機帶著空射彈道導彈巡游太平洋,去年剛組網的北斗衛星能實現厘米級導航——相當于給導彈裝了高清電子眼。
至于朝鮮,去年好不容易把軍事衛星送上天,結果被扒出攝像頭分辨率還沒網紅直播用的手機高。
雙方最殘酷的對比,同樣是工業底子。
中國造導彈,要什么材料隨時能湊齊。
朝鮮去年試射的新型導彈車看著威風,但車床是從遼寧二手市場淘的,數控系統靠越南地下渠道改裝。
最慘的是遇到國際制裁時,連導彈燃料都要用化肥廠設備偷偷提煉。
不過得承認朝鮮工匠精神確實狠,去年他們用洗衣機電機改造出導彈精密陀螺儀,這波“家電變軍火”的操作連五常專家都直呼內行。
但同樣的操作,也難不倒中國成千上萬家隨時可以從民企轉向軍企的小微企業們。
在實戰能力和演習經驗方面,中朝之間的差距何止天壤。
中國火箭軍每年組織“天劍”系列演習,動不動就是上百枚導彈跨區機動,今年初的模擬演練中,三個發射旅在72小時內把假想敵的200個目標炸成煙花秀。
朝鮮的導彈部隊雖然也搞突襲訓練,但至今沒實彈打過移動靶船,去年試射潛射導彈還得提前三個月清空海域。
最要命的是導航系統,朝鮮導彈出了國境就得靠中俄的衛星指引。
連導彈發射最為關鍵的導航系統都得依賴中國,雙方實力還有什么對比的必要?
說到底,導彈技術比的不只是能打多遠炸多狠,更是整個國家的科技生態。
能搓出打到大洋對岸的導彈,并不意味著能填補中朝之間的技術代差。
所以看似朝鮮導彈技術飛速發展,實際上與中俄美的差距依舊讓人絕望,可能這就是美國坐視朝鮮研究導彈的原因吧!
參考資料
唐蔚杰.從“火星”14到“火星”18朝鮮陸基洲際導彈發展概況及其他[J].坦克裝甲車輛,2024
朱昱,楊明映,張筍,等.導彈發展歷程、現狀及未來作戰特點分析[J].飛航導彈,201
#春季圖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