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路透社”報道了一則不起眼的消息:歐洲放棄了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的想法,轉而尋找其他“替代方案”,原因是“面臨政治和后勤限制,以及俄羅斯和美國可能反對其計劃”。
一直讀我文章的朋友應該記得,我對歐洲熱衷于討論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這件事非常不滿,因為這意味著歐洲準備接受川普主導、以烏克蘭妥協為前提的所謂“和平”。它給人的感覺是——歐洲松了一口氣說:終于結束戰(zhàn)爭了,烏克蘭受委屈就受點委屈吧。
同時,歐洲政客也知道,如果這個“和平”不能確保烏克蘭未來不受攻擊,戰(zhàn)爭必定會再次降臨到歐洲大地上。在這種認知下,他們仍然愿意接受這個虛假的“和平”,是因為他們面臨兩個現實:一是必須將本國民眾的利益放在絕對首位,否則就會失去選票,而民眾往往沒有長遠眼光,更在意眼前的利益;二是歐洲內部并非鐵板一塊,離俄國近的國家比較著急,離俄國遠的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則覺得戰(zhàn)爭與自己關系不大,不想付出太多。
所以他們一面準備接受以烏克蘭妥協為條件的“和平”,一面計劃投入巨額資金發(fā)展國防力量。此前馮德萊恩提出4年撥款8000億歐元“重新武裝歐洲”的計劃,據《政客》雜志昨天報道,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提出了反對意見。
如果說法國的想法是從長計議,另兩個則完全出于利益的考量打自己的小九九。
面對這樣一個縱然算不上離心離德、一盤散沙的歐洲,PT自然信心百倍。
烏克蘭真正指望得上的歐洲國家,只有北歐5國、波羅的海3國、波蘭、捷克、丹麥、法國、德國和英國。
今天,法國將主持召開烏克蘭安全峰會,澤連斯基昨天就趕到巴黎與馬克龍會了面,艾菲爾鐵塔點亮了烏克蘭顏色。
今天峰會的目標是:俄烏之間一旦達成停火協議,歐洲將向烏克蘭提供哪些安全保障達成一致。
馬克龍宣布,法國將向烏克蘭提供20億歐元(22 億美元)的新軍事援助計劃,從庫存中迅速運送現有的武器裝備,并且提供更多的幻影戰(zhàn)機。他表示,俄羅斯必須“無條件”接受美國提出的30天停火,并指責俄方仍然表現出強烈的“戰(zhàn)爭欲望”。
他的助手佐夫克瓦對媒體說:烏克蘭需要強大的歐洲存在,而不僅僅是維和人員。
這就對了!歐洲應該做的是幫助烏克蘭取得戰(zhàn)場上的優(yōu)勢地位,而不是順從地接受烏克蘭妥協下的所謂“和平”。
歐洲軍事強國瑞典表示,將原計劃2025年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翻一番。
正如馬克龍所說,歐洲軍隊可能是“烏克蘭手中的一張王牌”,可以“阻止俄羅斯”再次發(fā)動攻擊。
俄方為黑海停火提出了五項“解除”制裁的條件,并且可以確定美國方面已經接受了這些條件。(詳情參見我的上一篇文章)
但這些制裁是美國和歐洲盟友共同制定的政策,沒有歐洲的認可就不具有現實意義。
《金融時報》昨天報道——
歐盟拒絕了俄羅斯要求解除制裁的要求!
歐盟表示:俄羅斯必須從烏克蘭全面撤軍,歐盟才能解除制裁,這“是修改或解除制裁的主要先決條件之一”。
這意味著,川普試圖強行按下烏克蘭倔強的頭顱、繞開歐洲單獨與俄國媾和的算盤落了空。
川普試圖解除制裁,實際上就是為俄國的戰(zhàn)爭機器加油,它更不可能有結束戰(zhàn)爭的意愿。因為俄國的戰(zhàn)爭目標并非區(qū)區(qū)幾個烏克蘭州的領土,而是讓烏克蘭無論是作為國家還是作為民族不復存在,并因此對所有前蘇勢力范圍內的國家恢復控制權,同時利用歐洲內部無法團結一致的病癥瓦解歐洲,對歐洲形成碾壓之勢。
雖然很多歐洲民眾沒有意識到風險,但歐洲的政客是清醒的。
北約秘書長呂特昨天與波蘭總理圖斯克一起出席活動時表示,俄羅斯聯邦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北約的最大威脅:“如果有人失算,認為他們可以不受懲罰地攻擊波蘭或任何其他盟友,他們將遭到這個強大聯盟的全力反擊,我們的反應將是毀滅性的……”
這些制裁的存在,不僅可以讓俄國繼續(xù)戰(zhàn)爭可能面臨經濟崩潰的危險,還是烏克蘭未來通過外交手段收復更多失地的籌碼。
所以,放棄制裁,無異于將烏克蘭踩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還在整個歐洲的頭頂上懸掛了一顆隨時可能掉下來的炸彈。
歐盟果斷拒絕解除制裁的條件,清醒明智。現在,歐洲就缺一個表態(tài)——如果俄國人要繼續(xù)打,我們愿意奉陪。
當然,歐洲至今沒有說這句話,只是因為還沒到那個地步,許多歐洲國家也還沒有做好最后的準備。
烏克蘭前總司令扎盧日內在利沃夫發(fā)表演講時說,北約“第5條并不存在,而且從來就沒有”。
他講了一個故事——
當初俄國導彈因為烏克蘭的電子戰(zhàn)系統掉入羅馬尼亞時,羅馬尼亞方面給他打電話責問道:“你們?yōu)槭裁匆蜷_電子戰(zhàn)系統?無人機飛到我們這里來了。”
扎盧日內回答說:“那就把它們擊落,你們那里有四十架 F-16 戰(zhàn)機!”
但羅馬尼亞選擇保持沉默,并要求他不要把俄國導彈落入羅馬尼亞的事告訴外界。
按道理來說,俄國導彈落入羅馬尼亞的事公開之后,北約可以因此啟動第5條,但北約集體選擇了沉默。
從這個事實看,烏克蘭加入北約并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只有與有同樣安全隱患的國家結成軍事同盟才有實際意義。
昨天,澤連斯基接受“歐洲電視網”的新聞采訪時強調,美國不能讓俄國擺脫政治和經濟孤立。如果美國這樣做,“我認為這很危險。這是最危險的時刻之一”。
提到PT時,澤連斯基說他希望“一直掌權直至去世”,他的野心不僅限于烏克蘭,還可能導致“與西方的直接對抗”。
澤連斯基像一個預言家似的說:“他很快就會死,這是事實,一切都會結束。”
我想,這不是詛咒,因為只有弱者才會詛咒。
這也不是消極的等待。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布達諾夫曾經提交過一項計劃,一旦烏克蘭戰(zhàn)敗,就摧毀射程范圍內所有的俄烏核設施。
也許,他們可以將目標縮小到具體某個人身上。
我毫不懷疑,從川普勝選開始,烏克蘭人至少在做兩件事:一是恢復核武,二是找機會清除那個躲在地堡里的老家伙。
如果做成第二項事,全世界都將因此理解“一鯨落、萬物生”的真正含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