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20年,通曉業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網友說他帶著一直在農村生活的父母去了趟美國,本以為高昂的物價能震撼老兩口的三觀,但沒想到的是,他自己被老兩口給震撼到了。
他這次去美國是參加活動,主辦方出錢,而且可以帶家屬。他覺得老婆孩子沒必要去,索性帶老家的父母去開開洋葷吧。
到了紐約他去參加活動,找了個朋友陪著老兩口閑逛。反正紐約也沒什么名勝古跡,無非是這大街那大道再看看大橋和女神像就得了,真正有意思的倒是法拉盛和唐人街,其他沒什么新鮮的。
他特意交代說帶著老兩口去超市逛逛,以大中華和大華為主,因為中國的商品多,老兩口看到比國內貴的多的價格應該被震撼的。
但是萬萬沒想到啊,據說老兩口確實被震撼了,震撼到全程的感慨:太便宜了,美國的東西怎么會這么便宜!
原因無他,老兩口不會換算匯率,看到的都是美元價格,自然覺得什么都便宜了。甚至是便宜到他們不可理解,一兩塊錢的菜,三四塊錢的水果,五六塊錢的肉,七八塊錢的魚,甚至是十多塊錢的螃蟹龍蝦,美國人簡直不要太幸福了。
網友說他一時間無言以對,想問問朋友為什么不跟老兩口講清楚匯率的問題?但轉念一想算了,人家不可能沒說,只可能是老兩口理解不了。而且這是在外國,人家賺美元花美元也沒毛病吧?
關鍵他也跟父母說了,說美國人掙錢也不多的,像紐約,普通人的收入也就4000美元左右,低的甚至才2000多。
但老兩口滿臉茫然,說在咱老家(北方),市里(縣級市)上班的也差不多就掙這些錢啊?公務員老師不過是4/5000,普通打工的也就3000多,你爹給村委會看大門才給1500,還不管飯呢。
網友說他聽到這里的時候突然明白了,網上為什么有那么多的精神殖人跪舔美國好?就是因為中國大多數都是在小城市打工+生活的,收入確實不高。所以他們對標美國,真的會發出同等收入下美國更好的感慨的。
而能認同大頭鷹等主播觀點的,大多數是在大城市生活+收入高的。比如這網友就在北京,而且在北京也是標準的中產,所以對美國無感,極少有能讓他羨慕嫉妒恨的地方。
網友跟我講完后,我似乎也有些開竅兒的感覺。有些人未必是故意的無腦跪舔美國,而是他們站的角度不同,因為沒有過大城市中產的生活經歷,所以無法產生這種心態。那只能是站在自身經歷+生活狀況的角度上看美國了,自然覺得很好。
這就跟歐債危機之前,或者是2008年奧運之前的北京人去歐洲似的,比當時的中國先進太多了,簡直不要太幸福。而這些年呢,不僅是國內發展了,歐洲還止步不前甚至是倒退了,尤其是通脹這些年,大部分歐洲國家的生活都不如以前了。那在此消彼長之下,現在的北京人看英法德意,甚至是看北歐都那么回事兒了,反正我是沒有任何羨慕感了。
注:2008年次貸危機前后的歐洲是兩個世界,之前的歐元區生活是強于美國的,收入高+物價低。而次貸危機之后,尤其是歐債危機之后,歐元區甚至是歐盟國家都經濟發展停滯。
尤其是口罩后美國瞎折騰的這幾年,歐洲大多都是物價漲的多+工資漲的少,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所以如果是十多年沒去過歐洲的,猛然一去的話會有滄海桑田的感覺。
美國也差不多,早已不是《北京人在紐約》那個時代了。當年我第一次去紐約等地,真是有一種到天堂朝圣的感覺。但逐漸就那么回事兒了,尤其是2008或2010年之后,目光已經從仰視到平視,甚至有些向下看了。其實未必是咱們發展的多好,主要是給了機會他們不爭氣,西瓜不保甜。
但是,在任何一個經濟體的快速發展時期,財富都是不平均分配的。中國也是大城市的得到的多,小城市的則只能是“轉移支付”,在當地沒什么產業情況下,財富并沒增加太多。所以生活情況和心態還停留在大城市的多年之前。
我和網友最后只能總結,這也不是著急的事兒,慢慢等吧,財富是水,是有可能向低處流的,最終填補洼地成為水平面。
所以沒必要對那些還崇拜歐美的太過苛刻,可以把他們看作十多20多年前的咱們,也都沒什么財富+沒什么見識。但發展才是硬道理,心態與目光都是會隨著財富而調整的……
關注“章哥說買房”公共號,有房產相關問題可以向我提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