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比亞迪海洋網啟動了一場“硬核實驗”——從深圳輻射全國的「縱橫中國智駕長測」。這場覆蓋東、中、西及東西交叉四條路線的遠征,不僅是對「天神之眼C」高階智駕系統的極限壓力測試,更將7-20萬元主流車型推上「全科目考場」:從高快路的精準變道邏輯,到高原山區的續航穩定性,從智能泊車的毫米級操作,到連續駕駛12小時的座椅支撐性,每一公里都在回答用戶最關心的核心問題:?平價車能否承載高端智駕體驗?
技術平權的「破壁行動」?
當其他車企仍在30萬元以上市場「堆料炫技」時,比亞迪正發動一場靜默革命:將原本豪車專屬的激光雷達、高精定位、AI決策算法,濃縮進海豹(參數丨圖片)、海豚等國民車型的「軀殼」中。這場「天神之眼」系統的下沉實驗,本質上是對智能駕駛行業規則的顛覆——?技術普惠不再停留于口號,而是通過規模化量產倒逼成本優化?。正如其「全民智駕」戰略的命名,比亞迪正用「性價比車型搭載尖端技術」的組合拳,試圖改寫智能電動車市場的定價邏輯。
四線齊發編織智能路網?
此次長測的野心,藏在線路設計的細節里:
東線?:穿越長三角密集車流,考驗系統對加塞、施工路段的預判靈敏度;
中線?:橫跨長江中游多橋隧地形,驗證復雜氣象下的感知穩定性;
西線?:挑戰川藏高原的海拔驟變,探索低溫缺氧環境中的電池能效管理;
東西線?:模擬跨省長途出行場景,記錄連續12小時人機共駕的疲勞度曲線。
每條路線都像一把精密的手術刀,解剖智能駕駛技術在不同維度的「肌肉記憶」。
脫離實驗室,貼近用戶的實測?
與封閉實驗室的「完美工況」不同,這場長測更接近真實的用戶視角:
當暴雨模糊攝像頭時,系統能否通過毫米波雷達重建道路模型?
面對「鬼探頭」的電動車,AEB的剎停距離是否足夠創造安全冗余?
連續變道超車時,人機交互的節奏是否帶來心理安全感?
比亞迪顯然深諳一個道理:?智能駕駛的終極戰場不在參數表,而在用戶每一次松開方向盤的信任感累積?。此前鄭州、成都等地的試駕已顯示,車主對「自動過窄路」「無感泊車」等功能的高頻使用,正在重塑駕駛習慣。
一場沒有終點的技術長征?
這場長測的象征意義或許大于數據本身:當比亞迪將價值30萬元級的技術下放至海豚這類走量車型時,既是對自身供應鏈控制力的自信宣言,也是對傳統車企轉型速度的無聲施壓。若「天神之眼」能通過中國地形的魔鬼考驗,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可能遠超預期——?智能駕駛的軍備競賽,或將被迫從「頂配專屬」轉向「全系標配」?。
比亞迪的野心,早已不止于驗證某項技術指標。當四條長測路線在中國版圖上劃出「智駕能力等高線」時,這家車企實際上在構建一種新的話語體系:用真實場景的數據洪流沖刷市場偏見,將實驗室里的「技術盆景」培育成用戶生活中的「體驗森林」。這場雙向革命的結果,或許會重新定義智能電動車的價值標準:不是算力參數的冰冷比拼,而是讓每個普通駕駛者都能觸摸到的安全感與自由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