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價33萬起的領克900,比前不久才上市的騰勢(參數丨圖片)N9便宜了5.98萬,比同級主流增程理想L9和新問界M9,便宜10萬左右,在核心技術上,首次裝車的英偉達Thor芯片、寧德時代的3C驍遙電池以及后輪轉向,這些還不是標配,擁有這些功能,起碼還得再多掏6-10萬。不過,比起SKU上的變化,我們更關心的是領克900的這套插混架構。這次,新車算是整個大吉利體系中,第一次給單車提供了多套不同的插混系統,那么問題來了,把1.5T賣到33萬-35萬,這錢花的值么?站到用車的維度上看,在這三套插混系統里,哪款技術更實用些?
P3架構主打平順,1.5T直驅拉得動么?
先來回顧一下領克900的插混架構,主要是兩款發動機,匹配了不同位置的電機,混動變速箱都是3擋DHT,具體來講,是1.5T(JLM-4G15TD)+P1+P3+P4、2.0T(JLH-4G20TDC)+P1+P2+P4,以及2.0T+P1+P2+兩臺P4,搭載三電機架構的領克900,也是全系唯一配了后輪轉向的版本。有兩個需要討論的問題,首先,由于在串并聯的插混架構里,發動機是允許參與直驅的,所以理論上講,單位體積內發動機的功率越大,性能自然就越強,對于自重超過2.7噸的領克900而言,1.5T在直驅模式下,性能跟的上嗎?其次,這三套插混架構,核心區別就是電機的選擇,P2和P3到底能有什么不同?
先來說這臺1.5T發動機。事實上,這次領克900的1.5T和2.0T都和奔馳能拉上些關系,其中2.0T由Horse Powertrain Limited提供,1.5T是奔馳找吉利定制的M252橫置四缸機,領克900使用的是140kW版本,從整個應用的技術上看,全鋁缸體,深度米勒循環,分段渦輪,onebox排氣,能覆蓋純油、48V、PHEV三種動力形式,從性能上看,這比騰勢N9使用的那臺2.0T(BYD479ZQA)峰值少了12kW和20N·m,不過,發動機最佳效率的轉速范圍,兩臺機型在低速段只差了50rpm,出于對同軸P1電機發電的邏輯來看,不論是直驅還是發電能力上,領克900使用這臺1.5T,基本上不能說是小馬拉大車。
不過對于插混技術而言,發動機直驅模式,基本上只被設定在對加速度有要求等部分工況場景下,整個系統的主要工作范圍,多半還是以電驅為主,所以,領克900使用1.5T真正想利用的,其實是發動機和電機的匹配邏輯上,簡單理解就是省油。而把串并聯插混和省油目的結合起來,目前主流的方案就是P1+P3架構,這套架構已經是目前15萬內主流的經濟型技術形態,前面也提到了,領克900的整備質量已經超過了2.7噸,所以只靠P3電機直驅肯定是行不通的,給后橋加一臺P4電機,可以直接轉成電四驅的思路,接下來再對發動機標定出最佳的轉速區間,就能在性能和能耗上找到平衡,這豈不是和DM-p相似?
不過,DM-p可沒用多擋DHT,所以回到各個電機的職能上,又是完全不同的。展開來講,這次領克900的P3電機,是設計在變速箱輸出端后的,也就是說,當P3電機驅動時,動力是沒有經過變速箱分解的,這意味著,動力響應會更快,從體驗的維度上解釋,就是更接近純電車的加速感,此時變速箱的作用是調節發動機轉速降低油耗或增加扭矩,然后再和功率固定的P3電機并聯或者單獨直驅,也能協同P1(啟動、發電)做雙電機串聯增程,疊加后橋230kW的P4電機,中高速加速自然是要比主流增程更強的。
當然這套方案也有缺點,由于獨立的P3電機無法集成化布置,除了會占一部分底盤空間,協同的3DHT也不能對綜合功率進行放大,所以一般極速難以拉高,而這部分,被集成到變速箱內部的P2電機就能解決,布置在發動機后,變速箱輸入軸前,通過離合器可以實現和發動機解耦來單獨驅動車輪,嚙合后發動機并聯電機,動力經過變速箱三個速比后進行扭矩功率增強,如此一來,也就不需要像P3電機那樣得追求大功率或大體積,對底盤空間靈活性也就更友好,這也是為何2.0T版本能使用52kWh大電池的原因。
不同的動力傳遞路徑,使得P2架構下的串聯效率明顯和前者不同,但高速再加速的性能更強,極速也可以設定的更快,所以小結論是,若駕駛場景多以市區和短郊為主,1.5T+P1+P3+P4的混動系統,基本上是能夠比2.0T多電機更好兼顧實用性的。
都是3擋DHT,平行軸方案更適合家用?
在吉利的混動技術魚池里,3DHT混動專用變速箱是有兩款的,一是3DHT Evo,二是3DHT Pro,這兩套多擋DHT技術其實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前者代表車型是領克08,后者代表車型是吉利銀河L7,從尾綴代號看,似乎都意味著技術更進化,這能有啥不同?
簡單來講,盡管這兩款混動專用變速箱都有3個速比,但內部構造和動力傳遞思路,是完全不一樣的。首先,從3DHT Pro的拆解可以清楚看到,這套結構是將P1和P2電機、電機控制器以及變速器做了高度集成,兩組行星齒輪共享一根中心軸,同個不同位置的離合器,能夠實現純電、串并聯和動能回收,換到體驗的角度上,支持彈射起步、低速并聯和高速再提速,另外,前面也提到了,P3電機的能量是要經過變速箱完成功率分流的,所以這套方案主打的就是全場景都能具備加速度冗余。
而3DHT Evo則是把電機從同軸改為平行軸布局,行星齒輪被定軸齒輪所代替,多片離合器也就能被簡化,由此電機在整個形態上,便從窄長型變成了短粗型,優勢也就非常明顯了,由于行星齒輪結構復雜,維修成本高,而這套方案的成本更容易得到控制,盡管換擋平順性不如雙排行星齒輪柔和,但也是出于結構簡單能拉低故障率,理論上能量損耗自然也能進一步降低,而這也是為何能將領克900的饋電油耗拉低到6.95L/100km的原因之一,所以這套方案應對日常出行,動力儲備基本沒有太大問題。
就整個技術復盤下來,領克900的三套插混架構,主打的方向也就非常清晰了,長途駕駛場景居多,從直驅到發電能力上,功率更大的2.0T自然還是首選,若綜合用車經濟性,1.5T雙電機其實更適合市區駕駛,即便是應對環路或高架,能耗表現基本上也是和同級主流增程SUV相近的,也就是說,除了中高速加速能力不同,領克900的三電機插混,所覆蓋到的場景和具體效果,對雙電機架構而言并沒落后太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