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背影消失在門口,葉劍英拄著拐杖,久久沒有收回目光。
身旁的隨從小聲提醒:“葉帥,該回屋了。”葉劍英微微頷首,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在對著空氣感慨:“戰功高不居功,貢獻大不自大。
不簡單啊!”
這話若是隨便放在誰身上,都顯得有些客套。
可若是說的是粟裕,那就一點都不夸張。
——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能讓葉劍英如此推崇?
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位列第一,軍功赫赫,戰績輝煌。
可就在這之前,他已經兩次推辭華東野戰軍司令員職務,又一次主動表示自己不適合被授元帥銜。
有人不理解,軍功擺在那里,憑什么讓?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粟裕不是不懂“官”是什么,而是他心里裝的更多的是“國”。
粟裕的才能在戰爭年代展現得淋漓盡致。1948年,毛主席多次電示,讓他統籌指揮陳賡的陳謝集團作戰。
要知道,陳賡可是紅軍時期的老牌名將,資歷比粟裕深,論資排輩的話,粟裕來指揮,未必順暢。
毛主席顯然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電文中特意強調:“陳謝集團受你們指揮,你們應當放膽指揮。”這句話的分量,不言而喻。
可粟裕是什么人?他從不倚仗自己的戰功去爭功勞,也不因為自己手握重兵就自居高位。
他知道,真正的勝利不是靠誰的資歷,而是靠誰能讓戰局走向勝利。
——可就是這樣一位戰將,后來卻遠離了前線,進入了軍事科學院。
1958年9月,粟裕卸任總參謀長,調往軍事科學院擔任副院長。
按理說,這個職位對他這樣一位戰場指揮官來說,多少有些“冷板凳”的意味。
可葉劍英卻親自主持會議,鄭重宣布:“粟總來軍科,日常工作主要由他主持。”注意,葉劍英用的是“粟總”,而不是“粟副院長”。
這背后的意味,懂的人都懂。
粟裕到任后,僅僅一個星期,就陪同葉劍英南下視察部隊。
有人說他被邊緣化,可事實卻是,他依舊在為國家的軍事發展出謀劃策。1959年,他因病休養,葉劍英親自向軍委請示,希望他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后來,他去了海南考察海軍基地,提出的建議至今仍然具有戰略價值。
到了1969年,中蘇關系緊張,北京軍區特意請粟裕出山,為邊防防御出謀劃策。
他不顧身體病痛,帶著參謀人員奔赴前線,一連數月,研究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戰方案。
最終,這套方案被軍科認可,成為當時國防規劃的重要一環。
——他的才能,始終被需要,可他自己卻始終低調。
1974年,粟裕向中央遞交了一份報告——《關于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幾個問題》。
這份報告不僅分析了敵情,還提出了未來戰爭可能面對的挑戰。
毛主席看到這份報告后,給予了高度評價。
次年,粟裕被任命為軍委常委,開始正式參與軍隊的戰略決策。
1977年,他當選中央委員,繼續為軍隊建設出力。
盡管此時他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可他依舊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階段。1984年,他的病情突然惡化,最終與世長辭。
消息傳到葉劍英耳中,老人沉默了許久,才緩緩吐出一句話:“粟裕是位好同志啊……”
——這句話里,藏著多少復雜的情感?
有些人,活在歷史的書頁里,名字被反復提及;有些人,雖不張揚,卻用一生書寫傳奇。
粟裕無疑屬于后者。
他的戰功、他的謙遜、他的才華,甚至他的低調,都讓他成為那個時代最特別的存在。
有人說,歷史是一面鏡子,能照出人的品格。
粟裕的這面鏡子,映出的,是一個真正的軍人,一個真正的國家棟梁。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