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先后2次與普京通話,接著又2次與澤連斯基通話,雖然每次與俄羅斯、烏克蘭形成了一些共識,但結果是雙方分歧并沒有解決,軍事行動仍然激烈。澤連斯基之所以敢與特朗普硬杠,與歐洲的煽風點火分不開,特別是在美俄烏三方同意?;鸬囊庀蛳?,歐洲卻橫空跳出、20國集結大軍為烏克蘭助陣,令俄烏沖突的和談之路再添變數。
根據央視、環球網等相關媒體的報道,由法國、英國等20個歐洲國家組成的志愿聯盟正在商討組建快速反應部隊,計劃提供包括情報、武器、資金及特種部隊在內的全方位支持。其中,英國已命令數萬大軍組成的五支特種部隊整裝待發,法國則計劃在德國部署可攜帶戰術核武器的“陣風”戰機,以威懾俄羅斯。這一動向標志著歐洲在軍事介入烏克蘭問題上從“間接援助”轉向“直接部署”的臨界點。其目標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應對潛在沖突,無需經歷漫長的動員過程。特別是在停火協議出現裂痕時,它們能夠迅速出擊,甚至直接打擊俄羅斯的目標。
說實在話,歐洲這是在打腫臉充胖子,歐洲根本擔當不起支撐烏克蘭作戰的需要。德國聯邦議會于3月21日批準了總額超過110億歐元的對烏軍事援助計劃,其中2025年提供30億歐元,2026-2029年再追加83億歐元,主要用于長期武器供應合同。西班牙宣布追加10億歐元軍援,使該國對烏軍援總額突破20億歐元。盡管歐盟內部因財政壓力對原計劃的400億歐元援助存在分歧,短期內仍通過國50億歐元的彈藥采購方案以滿足烏克蘭的迫切需求。但這對烏克蘭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
美國的態度轉變和政策調整,讓歐洲主要國家不甘心支持了三年多的烏克蘭戰爭“一無所獲”。隨著美烏關系陷入冰點,歐洲被迫承擔更多責任。歐盟委員會此前提出8000億歐元融資計劃,意在提升歐洲自主防務能力,但這個計劃被批評為“借援烏之名擴張歐洲軍工產業”。英國則借機填補美國留下的戰略真空,通過提供16億英鎊貸款強化其在歐洲防務中的領導地位。
歐洲真的能夠實現軍事介入的戰略意圖嗎?歐洲對烏援助的核心目標是構建“戰后安全保障框架”。法國發起的巴黎會議提出,若?;饏f議達成,將組建國際安全部隊確保烏克蘭主權。然而,北約部隊不得進駐烏克蘭是俄羅斯的底線,俄外長拉夫羅夫明確表示“任何北約軍事存在均不可接受”。歐洲試圖通過快速反應部隊的部署,在避免與俄正面沖突的同時,維持對烏戰略支持是不現實的。
歐盟為解決內部分歧與經濟制約尋找突破口。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等國因財政赤字壓力反對大規模軍援,法德則因債務占GDP超100%而對長期援助持保留態度。這種分歧導致歐盟援烏計劃從400億歐元縮水至50億歐元,暴露出歐洲在“安全承諾”與“經濟現實”間的兩難選擇。
軍工利益驅動與戰略自主訴求推動歐洲一些國家向前冒進。歐洲對烏援助實質是借機擴張軍事工業。例如,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新建生產線以提升彈藥產能,法國通過援烏推動“歐洲防務一體化”。這種“軍工復合體”的利益驅動,使得歐洲在援烏問題上形成“政治正確”與“經濟利益”的雙重綁定。
歐洲國家的軍事介入,短期內能夠一定程度上提升烏克蘭在作戰能力,但長期隱憂根本無法解決。相反,歐洲的軍事介入會導致俄歐對抗升級與核威懾風險。法國部署“陣風”戰機的舉措首次將戰術核武器納入對烏支持框架,打破此前“避免直接軍事介入”的紅線。俄羅斯立即發出通牒:任何踏入烏克蘭的西方軍隊,都將成為合法的打擊目標。
總的來看,歐洲的軍事介入難以扭轉戰場均勢,反而可能陷入“援助—消耗—更大援助”的惡性循環。特朗普正是看到這一點,才下定決心離開。歐洲的做法只會重蹈覆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