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1日凌晨英偉達量子日大會上,和黃仁勛一同登臺討論的是來自14家量子企業(yè)的高管和專家,包括D-Wave,Quantinuum,Pasqal, IonQ, QuEra,微軟的量子計算團隊,亞馬遜AWS等,總共分三組展開討論。
第一組討論的內容主要包括量子優(yōu)越性宣言,實用的定義,量子計算機是真正的計算機嗎?在第一組討論結束時,黃仁勛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們將在明年的活動中討論什么。每位嘉賓的回答都暗指量子計算的不同愿景。
第二組小組討論成員是六位來自私營公司的高管:Alice & Bob 的 Théau Peronnin、Atom Computing 的 Ben Bloom、Infleqtion 的 Matthew Kinsella、PsiQuantum 的 Peter Shadbolt、Quantum Circuits 的 Rob Schoelkopf 和 SEEQC 的 John Levy。
所有人都一致同意降低延遲是量子計算的關鍵問題之一,黃仁勛總結說:毫秒很簡單,微秒就有了挑戰(zhàn)性,納秒才真正是上難度了。除了延遲之外,通量也是個關鍵問題,一旦你有了大型糾錯量子計算機,返回來的結果也是海量的,告訴你哪里的量子比特出錯了,你要如何調整算法以獲得正確的答案。最后大家一致呼吁先降低對量子計算的期待。
第二個小組大多回避了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何時才能開始看到可用于商業(yè)用途的量子計算機。Quantum Circuits首席科學家 Rob Schoelkopf 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看到量子實用性“逐漸提升”。“我們現在可以開始聽到音樂了,”他說。“最終每個人都會聽到音樂。”
第三組是微軟的技術專家Krysta Svore和亞馬遜AWS量子技術的總經理Simone Severini,微軟簡單講了最近剛發(fā)表的有一定爭議的馬約拉納1號芯片(拓撲量子計算),亞馬遜團隊在上月底也推出了新型量子計算芯片 “Ocelot”(超導量子計算)。
說到實用方面,微軟的Svore表示最有前景的應用領域是化學、材料科學和生物化學,同時還希望將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和云端高性能計算集成在一起,而不是前者將后者取而代之。另外,亞馬遜的Severini則表示量子計算機將成為科學創(chuàng)新的催化劑,讓科學家發(fā)現更多那些難以預測的事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