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文 隨著免密支付成為新興支付方式,其背后隱藏的風險逐漸顯現。近期,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提示,建議消費者謹慎使用手機免密支付功能,以避免因賬戶權限過度開放而引發資金損失。這一提醒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源于因免密支付導致盜刷的投訴激增。
這并非中消協首次針對免密支付存在的安全問題予以警示。中消協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指出,免密支付已成為誘導消費的關鍵工具,部分經營者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小額免密支付漏洞植入廣告鏈接,消費者誤觸即被跳轉扣費。
支付平臺推廣免密支付的商業動機明確。首先,免密支付通過減少支付步驟提升用戶體驗,實則降低了消費決策成本,誘導沖動消費。例如,網購下單、一鍵免密支付,看似便利,卻易將用戶置于“無意識消費”的風險中。
其次,平臺借此綁定用戶習慣,增強黏性。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數據,近六成用戶在日常消費中使用過免密支付。高頻使用自然形成依賴,平臺則通過“先享后付”“自動續費”等機制,將用戶牢牢鎖入交易閉環。
免密支付為平臺帶來收益還包括加速資金回籠、拓展商家合作等。例如,電商平臺通過“免密支付+優惠券”誘導用戶開通,形成交易增量;共享經濟企業默認綁定免密支付,確保租金自動扣款。利益驅動下,平臺不斷模糊風險警示,甚至設置“關閉難”的障礙——消費者需穿越多層菜單才能關閉功能,此類設計無疑將“便捷”異化為“綁架”。
便捷性帶來的安全代價正在顯現。一名江西網友向媒體爆料,她到二手平臺閑魚購買音樂會員,付款后賣家引導其添加客服微信,通過支付寶掃碼支付1元“聯合會員”費用,還要求她“免密包年不要關”。然而,當她完成上述操作后,賬戶在一分鐘左右被連續自動扣款20次(合計1000元)。類似案例頻發,暴露出免密支付存在明顯的安全漏洞,本質上是技術迭代中“效率優先”思維主導的結果,安全防護往往滯后于功能推廣。
免密支付成為雙刃劍,實為支付行業技術過度追求創新,卻忽視了安全本質的縮影。近年來,生物特征識別支付、物聯網支付等“黑科技”層出不窮,便利光環下卻暗藏危機:人臉識別支付因“非接觸”特性被追捧,但3D面具、AI換臉技術可繞過活體檢測;指紋支付亦因傳感器面積小、易被仿制而屢遭破解。更致命的是,生物特征數據一旦泄露便不可更改,其安全風險遠超傳統密碼。此外,NFC支付(“碰一碰”)因無需網絡即可交易,也容易被非法分子盯上。
中消協的警示,撕開了支付行業“技術萬能”的迷思。其教訓在于:當技術創新脫離安全與倫理約束,便會異化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工具。支付行業的未來,需在多維度重構創新與安全并重的原則。平臺應摒棄“效率至上”的思維,將風險防控嵌入產品設計之中。例如,用戶知情權須前置;平臺應以顯著方式提示免密支付風險,而非通過“默認勾選”或隱蔽條款誤導消費者;生物特征支付必須搭配密碼雙重驗證等。
此外,支付平臺需對用戶數據實施全周期保護,采集環節明確告知用途,對生物特征的采集,不應成為“永久授權”,而需建立“單次驗證+即時銷毀”機制。
除了平臺自律,相關監管也應與技術發展同步。當前,物聯網支付、生物特征支付等領域監管亟需強化。例如,要求物聯網設備加密技術升級,遏制黑產滋生。
免密支付被指安全隱患頻出,指向支付行業技術迭代中的“集體補課”,也在提醒支付平臺、消費者等各方,在追求便捷性的同時,安全防線不容有失。唯有在效率與安全的動態平衡中,方能實現支付技術真正的進化。
(作者系財經評論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