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結婚的成本有多高?房子、車子、彩禮、酒席……
哪一樣不需要真金白銀?
高昂的結婚成本,壓得年輕人喘不過氣,為了應付父母的催促,為了完成人生的“任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一種新的結婚模式——“干婚”。
沒有婚禮,沒有宴席,更沒有甜蜜的愛情,只有一張冷冰冰的結婚證,將兩個陌生人捆綁在一起。
這種為了結婚而結婚的無奈選擇,究竟是解脫還是枷鎖?曾經象征著愛情與承諾的婚姻,如今為何變了味兒?
“干婚”現象的興起
婚姻這玩意兒,以前在咱眼里,神圣著呢。
倆人拜個天地,辦個酒席,親戚朋友熱熱鬧鬧地聚一塊兒,祝福新人白頭偕老,多喜慶!
可現在,世道變了,這婚姻啊,也跟著變了味兒。
“干婚”這詞兒,您聽過沒?
就跟倆陌生人合租似的,領個證搭伙過日子,沒婚禮,沒宴席,更別提啥祝福了,就剩一張冷冰冰的結婚證在那兒擺著。
這好好的婚姻,咋就成了這副模樣?現在的年輕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這“干婚”啊,也不是憑空冒出來的。
現在的年輕人日子過得不容易,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每天公司、家里兩點一線,回到家倒頭就睡,連自己都顧不上,更別提談戀愛了。
感情這回事兒,本來就需要時間和精力去經營,可現實擺在眼前,誰還有心思慢慢培養感情?
再說,結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房子、車子、彩禮、婚宴,哪一樣不要錢?
就拿買房來說,在大城市,首付就能掏空普通白領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積蓄,要是再來一場體面的婚禮,沒個幾十萬根本下不來。
父母催婚催得緊,現實壓力又大,“干婚”就成了一種無奈的選擇。
所謂“干婚”,就是兩個人沒有感情基礎,甚至沒怎么深入了解,就為了結婚而結婚,像兩條平行線硬被一紙婚書綁在一起。
特別是在上海這種大城市,“干婚”現象越來越普遍。
有些人甚至吃頓飯就能決定結婚,第二天直接去民政局領證,省事兒還省錢。
婚后各過各的,經濟AA,生活互不干涉,跟合租的室友沒兩樣。
這種婚姻,說是搭伙過日子,其實不過是各取所需罷了。
其實,“干婚”這事兒也不是現在才有的,古代就有,那個時候叫“乾婚”。
聽著挺正式,說是象征友誼合作關系,可歸根結底,就是個掛名婚姻,夫妻名分有了,感情卻空空如也。
現在的“干婚”跟古代的“乾婚”也差不多,有些人結婚當天可能才第一次見面,婚后各過各的,基本沒有感情交流,成了一種搭伙過日子的模式。
更讓人唏噓的是,不光是那些沒有感情基礎的夫妻會變成“干婚”,就連曾經恩愛的兩口子,也可能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磨礪中,慢慢演變成這樣。
這倒不是說現代人感情變淡了,而是物質壓力遠遠超出了人們對婚姻的美好期待,思想在進步,可現實卻沒能跟上腳步。
就拿老張和老劉來說,他們就是一對典型的“干婚”夫妻。
倆人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家境不錯,工作也穩定,沒房貸壓力,生活看著挺體面。
可這光鮮亮麗的表面之下,婚姻早已名存實亡。
工作壓力大,孩子教育問題多,雞毛蒜皮的家務事一樁接一樁,曾經的甜蜜被一點點消磨干凈。
吵架、冷戰成了家常便飯,偶爾和好,也不過是短暫的喘息,填不平日益擴大的裂痕。
孩子的到來,本該是家庭的新起點,可對他們來說,卻成了矛盾的導火索。
為了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為了在上海買學區房,他們拼命工作,背上更沉重的經濟負擔,壓力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他們透不過氣。
時間久了,他們甚至開始懷疑,當初結婚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是愛情?還是只是找個人一起承擔生活的重擔?
老張后來失業了,工作上的壓力讓他不得不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離開上海,去外地打工。
為了養家糊口,夫妻倆被迫分隔兩地,生活變成了微信視頻通話和短短的消息互動。
剛開始,視頻里還能勉強說些生活瑣事,可時間久了,連這點話題也逐漸枯竭,最后的對話更像例行公事,沉默和無言的氣氛日益濃重,仿佛兩個人早已陌生。
即使見面,話題也總圍繞著孩子,像兩個合作伙伴而非曾經的夫妻。
他們曾考慮過離婚,可因為孩子、父母的期望,還有彼此的事業與經濟壓力,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維持這段已經名存實亡的婚姻。
說是夫妻,不如說是合作者。
生活費AA,房貸AA,甚至家務事都開始按著清單分工,仿佛合同上的條款。
像老張和老劉這樣的夫妻,在上海這樣的城市中并不稀罕。
甚至有數據表明,上海的“干婚”夫妻比例已經達到了5%,這個數字令人不禁深思:這是時代進步的象征,還是婚姻關系的悲哀?
我們是否已經忘記了婚姻最初的意義,只剩下為了生計和責任而維持的表面關系?
“干婚”的蔓延,深刻揭示了現代婚姻所面臨的種種困境:經濟壓力、生活瑣事、溝通不暢、價值觀差異……
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原本純粹的愛情在時間的推移中逐漸變了味,婚姻也變成了一具空殼,失去了最初的激情和溫暖。
“干婚”這一現象,其實并不算新鮮。
十多年前,它還是個別現象,主要發生在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
那時,許多年輕人抱著一種“先結婚再說”的心態,甚至沒有感情基礎。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現象逐漸蔓延,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象,尤其在一線城市,已不再是少數人的選擇,而是一種不言而喻的生活方式。
這種趨勢的蔓延,的確讓人感到擔憂。
“干婚”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復雜的個人因素,現代社會的壓力,成為了“干婚”滋生的溫床。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和日益沉重的工作壓力,成為許多人生活的常態。
所謂的“996”工作制、“內卷”、“躺平”等現象,不僅讓年輕人的身體和心理承受極大壓力,也讓他們沒有時間去經營婚姻和愛情。
夫妻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積壓的矛盾越來越大,感情逐漸消退,最終變得麻木,只能選擇“干婚”這種貌合神離的婚姻狀態,勉強維持著表面上的平靜。
孩子,往往是維系“干婚”關系的關鍵因素。
許多夫妻感情破裂,但一想到孩子,他們便打消了離婚的念頭,決心維持這段名存實亡的婚姻。
父母常常認為,單親家庭可能對孩子不好,而“干婚”至少能夠提供一個看似完整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長大。
但這種想法真的是對的嗎?孩子真能在一個沒有愛與溫暖的“干婚”家庭里健康成長嗎?
“干婚”家庭表面上的完整,掩蓋不了內在的裂痕。
夫妻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情感的支持,感情越來越疏遠,這種冷漠和矛盾的家庭氛圍,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往往比單親家庭帶來的傷害更大。
孩子每天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看著父母冷漠相對,內心難免會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甚至可能產生對婚姻的恐懼和不信任。
這種早期的不良情感體驗,極有可能影響孩子今后的人際關系、情感發展甚至婚姻觀。
有的孩子為了彌補父母之間的情感空缺,過早地承擔起家庭責任,他們在本該享受童年和無憂無慮的時光時,卻早早地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負擔。
這不僅會讓他們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甚至還可能導致他們對愛情和家庭的認知扭曲。
試想,一個孩子在沒有愛和支持的家庭中成長,又怎么能在未來擁有健康的人格和幸福的人生?
所謂“完整”的家庭,如果建立在犧牲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上,真的值得嗎?
對于“干婚”你有什么看法呢?
參考信源
澎湃新聞——只領證的形婚族:一邊渴望安全,一邊制造危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