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歐電動汽車關稅談判久拖未決,歐盟仍沒放下“明搶”中企技術的強盜邏輯。據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報道,當地時間3月20日,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事務的馬羅什·謝夫喬維奇一邊向美國示好,宣稱美歐應當共同應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另一邊向中企施壓,放話說中國電動汽車和電池制造商如果希望在歐盟投資,就應該做好技術轉讓的準備。謝夫喬維奇據稱計劃3月26日至28日訪華。
從這位歐盟經貿官員的表態來看,歐洲已經給中國使了個眼色,暗示中國如果不交出新能源領域的關鍵技術,歐洲就不會向中國新能源車企敞開大門。換句話說,歐盟在新能源領域的對華關稅不會減弱。歐盟這種做法,簡直是蠻橫的用關稅搶奪中國技術,毫無道理可言。歐盟若是抱著這種態度不放,對中歐后續合作可沒有好處。事實上,謝夫喬維奇計劃訪華的消息2月底就已傳出,但中國至今沒有證實,更沒有對他發出邀請,頗有一種把他晾在一旁的意味。
馬羅什·謝夫喬維奇(資料圖)
去年,歐盟在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反補貼稅時候,就曾以此為條件要挾中方,妄圖迫使中國向歐盟出讓技術。現在謝夫喬維奇又在拿這個說事,顯然,這些歐洲政客依舊不死心。之前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在匈牙利建工廠的時候,這些歐洲政客就認為,匈牙利的工廠只是組裝廠,而不是具有增值作用的制造工廠,并且還強調,他們對沒有附加值和技術轉讓的簡單組裝業務投資不感興趣。
歐盟貿易和經濟安全事務專員賽爾科維奇前兩天說的話,簡直把強盜邏輯寫在臉上——想在我們歐盟投資電動汽車和電池?先把核心技術交出來!這話說出來連歐洲媒體都看不下去了,《政客》雜志直接點破,歐盟現在既要中國投資拉動經濟,又眼紅中國新能源技術領先,這種既要又要的吃相實在難看。去年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占率沖到8%,今年前五個月直接翻倍到20%,德國車企高層私下都在說,現在根本不是打價格戰的時候,而是技術代差已經拉開。
馬羅什·謝夫喬維奇(資料圖)
如果說歐盟在面對中國時的態度是步步緊逼,那么在面對美國時,它的姿態卻低了不止一截。就在幾乎同一時間,歐盟宣布將推遲對美國的關稅報復,希望通過磋商解決貿易爭端。這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個面對強者時小心翼翼、面對競爭對手時卻揮舞大棒的政客。這一系列的動作,已經讓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暴露無遺。但問題在于,中國企業真的會接受這種不平等的交易嗎?
據環球網報道,在20日下午召開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介紹,我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廣大外貿企業的堅強后盾,在支持企業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的同時,商務部還將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外貿標準認證銜接調查,組織國內國際標準比對,提升國內外標準一致性。在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前提下,統籌用好現有資金渠道,支持企業開拓市場,落實國內貿易適用保險政策。
馬羅什·謝夫喬維奇(資料圖)
據報道,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國內激烈競爭等原因下,中國企業正在加速出海。現在有企業表示,如果中國愿意把技術轉讓出去,他們歡迎中國的比亞迪等企業去外國投資。不過,一些企業可能會擔憂,提供了最新技術后會不會比較優勢就沒了?其實不要這么想,因為技術是不斷更新的,你現在是用最新的技術在那邊生產,再過兩年之后,總部可能就有更新的技術了,怕什么?所以要用一種更開放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出海的確非常重要,中國企業要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