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歷史紀實,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旨在:回顧過去,珍惜現在,展望未來。
溫馨提示:本文為付費內容,前三分之一免費閱讀。
如果用劇本類型來形容我國的百年歷史,那可以說我們拿的是妥妥的“逆襲爽文”的劇本。
一百年前,中國處境艱難,又窮又弱。
雖然有個國民政府,但它對內沒法給老百姓帶來好處,對外也擋不住外國列強的欺負。
可經過了這一百年的時間,中國就像從爛泥地里爬了出來。
變得強大,就連美國都對中國有所忌憚,不敢小瞧。
從最初的一貧如洗、人人可欺到如今的大國崛起、東方雄獅,蛻變是如此明顯而震撼。
然而這百多年來的“翻身仗”我們卻打得并不容易,好在每逢關鍵時刻總能逢兇化吉。
這背后,除了中華民族的韌性,支撐中國變得日益強大的,或許還有那十次“國運”......
第一次國運:一戰時中國恰好加入的是協約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被集體卷入進來。
中國那時剛摘掉帝制的帽子,北洋政府掌權可國力弱得像個風中的病秧子,國際上幾乎沒人拿它當回事。
這場戰爭持續了四年,德國、沙俄、奧匈帝國垮臺,英國、法國則元氣大傷。
1917年,北京街頭還飄著軍閥混戰的硝煙,政府卻咬牙宣布加入協約國,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
戰場上,中國沒派多少兵,但派出了14萬勞工,扛著鐵鍬和扁擔,遠赴歐洲修戰壕、運物資。
他們用汗水換來了中國第一次以“戰勝國”身份登上國際舞臺的機會。
當時的中國,把弱國無外交這句話演繹得淋漓盡致。
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團可以說是受盡了屈辱。
不管中國外交人員如何爭辯,列強還是把山東的權益給了日本。
北洋政府的代表氣得拍桌子,卻只能咽下這口氣。
盡管我們在巴黎和會上受挫,但后來中德協約于1921年廢除德國在華的特權。
我們又通過華盛頓會議,陸續收回了部分山東的權益。
更重要的是在一戰時,世界列強無暇東顧,這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與輕工業迎來了黃金時代。
相比之下,站錯隊的奧斯曼帝國就顯得凄慘很多,早早就退出了國際舞臺。
不僅被列強瓜分,曾比肩大清的土耳其國土面積減少71%,更直接從世界大國淪為中等國家。
倘若中國當初也像土耳其那樣站錯隊,加入德奧陣營,最后可能也逃不脫被瓜分的命運。
第二次國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加入了同盟國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積極與各國交好。
當時面對日本的入侵,國民政府甚至寄希望于國際聯盟調停日本。
然而,其他國家各有算盤,蘇聯在靜觀其變,美國與日本的貿易往來卻頗為頻繁。
無奈之下,中國只能與德國深入合作,建立的許多“德械師”成了合作的典范。
按理說,按照這一態勢發展下去,中國很可能會被卷入德國的戰爭泥潭,日本會更加親美。
可歷史的走向卻出人意料,日本竟在后來又與德國、意大利結成了法西斯軸心國。
這番舉動倒逼著中國不得不轉向美國尋求支持,誰料日本竟跑去轟炸了美國珍珠港。
這直接促使美國開動其強大的工業機器,帶領同盟國走向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中國憑借東方主戰場的身份躋身二戰戰勝國之列,成功收回了東北被割讓的領土。
中國人經過長達14年的頑強抵抗,雖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贏得了國家的尊嚴,還在國際上有了發言權。
之后美國為了對抗蘇聯拉攏更多幫手,又支持中國成為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反觀日本,在二戰中輸得精光,明治維新以來的所有成果幾乎全都付諸了東流。
二戰無疑成為了中日兩國爭奪亞洲話語權的分水嶺,而中國,恰巧踩準了歷史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