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晚上7點,貴陽市民周琪帶著外地朋友穿過雕刻著“青云門”古銅色篆書大字的“老城門”,來到了貴陽新晉“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南明區青云路步行街。一路上,街邊燈牌閃爍,街上人流如織。走入街邊一側的周記留一手烤魚店內,周琪熟練地點了份招牌烤魚。“這家烤魚我以前常來吃,那時這里全是夜市攤。現在環境整潔了,老味道沒變,還能順道逛逛文創市集。”
青云路因起于青山坡,止于圖云關而得名。自20世紀80年代起,64戶經營戶支起夜市地攤,炭火爐灶間升騰起了貴陽早期的市井煙火。歷經30多年風雨,蛻變成700多米長的美食街區——百余家特色商戶與300多個攤位,共同織就貴陽人記憶中的“深夜食堂”。
“以前夜市上煙熏火燎的,味道好,大多是本地人來吃。現在環境好了,不僅本地人常來光顧,來的外地游客也越來越多了。”周記留一手特色烤魚店就是老店之一。經理鄢圣宗告訴記者,他從2005年來到青云路開烤魚店,一晃已有20年。“退街入室”改造時,他是首批簽約入室的商家之一。
2020年,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南明區將青云路夜市300余個攤位全面進行了退街入室;2021年,為扎實推進“一圈兩場三改”,南明區啟動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對青云路及周邊道路(街巷)商業業態、服務、環境等方面進行升級改造。
提升改造后的青云路步行街起于遵義路,止于環南巷,全長1020米,歷時兩年完成。據了解,改造之初,相關單位充分尊重當地居民意見,共走訪居民約46000人次,發放線上、線下調查問卷24700余份,民意調查覆蓋率達100%,征集群眾意見23586條。這些來自居民的寶貴意見,為街區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通過充分吸納居民意見,改造后的青云路步行街不僅保留了老貴陽的文脈底蘊和城市煙火氣,還讓當地居民對這片街區有了更深的情感認同。
“立項之初,我們就明確要打造貴陽人自己的步行街——既要有本土基因,又要滿足年輕群體的多元需求。”青云路步行街(青云市集)項目總監張鳳蘭向記者介紹,自2023年10月接管街區整體運營以來,項目以“新市井”為核心理念,構建起餐飲、娛樂、文創三大共生業態矩陣,聯合爽爽的貴陽—文創黔貨等貴州知名文創平臺,打造青云市集核心消費空間,引進非遺馬尾繡、十元茶館、格物守藝DIY工坊等文藝業態和黑蚊籃球、喵內、二麻酒館、五條友、電競酒店等潮流業態。
漫步于青云市集,一店一特色,一步一風景。非遺馬尾繡坊內,銀針翻飛間,圖案定格于布帛;文創工坊里,結合傳統民族工藝與現代審美的掛飾、手機殼等物件琳瑯滿目;潮流茶飲店內,折耳根特調咖啡與木姜子氣泡水顛覆味覺;酒吧街上,來自山野的米酒與特調雞尾酒于駐唱聲浪中碰撞……
在“雀亦”文創生活集合店內,瑤浴藥包化作錦囊香囊,木姜子冷萃成“黔山秘境”香水,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體驗購買。“我們的產品結合貴州本地民族特色和現代工藝,致力于把深藏大山的文化符號,變成可穿戴的生活美學。”雀亦門店青云店店長順順介紹,該品牌連續多次登上本地雜貨禮品熱門榜。
在社交平臺上,這條全長1020米的街區因“煙火與潮流的碰撞”成為不少游客抵筑的首選打卡地。數據顯示,青云路步行街自開業以來總銷售額15.57億元,總客流量4460萬人次。其中,2024年,青云路步行街銷售額6.6億元,總客流量1819萬人次。
“青云路步行街的出圈,本質是與本土生活方式的緊密聯系。”張鳳蘭坦言,街區運營始終遵循“先服務市民,再迎接游客”的邏輯,當本地人把這里當作日常休閑客廳,游客自然能感受真實的城市溫度。“我們還將持續深化在地文化挖掘,讓青云路步行街既承載城市記憶,又激活創新基因,在煙火與潮流的碰撞中持續生長。”張鳳蘭說。
在青云市集的入口處,左側掛滿了密密麻麻的舊地址牌,承載著幾十年的歲月變遷。右側的透明櫥窗里,年輕人樂此不疲地挑選、拆開泡泡瑪特盲盒,享受著驚喜與快樂。這種“記憶與未來并存”的景象,或許正是城市街區文旅融合的生動注腳。(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若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