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三名中國記者因此犧牲,館舍遭到嚴重破壞。
事情過去后,美國政府、媒體早已“選擇性遺忘”了這件事,而美國官方給出的解釋則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誤炸”。
此后每年的5月8日前后,在中國被炸大使館前,總能夠看到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全體工作人員、當地的各大華人團體、組織等前來敬獻花圈。
當地時間5月7日晚,北約轟炸了南斯拉夫供電系統,塞爾維亞首都陷入一片漆黑之中,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工作人員正在就當前形勢進行討論。
晚上11點半左右,潘占林大使提醒大家早點休息。然而,就在大家剛剛返回宿舍不久,便聽到了一聲巨響。隨即,房頂轟然塌落,整個大使館宛如一片白晝。此時,他們意識到,北約轟炸了使館大樓。
出于本能,大家急忙向外跑去。但周圍的爆炸聲仍然不時響起。清點人數時,眾人發現少了4個人。
由于擔心北約會再次轟炸,為安全起見,一些不必要的人員便暫時在一個飯店入住,但大使、參贊等同志卻死也不愿意離開,一直堅守在這里。
凌晨三時許,在南斯拉夫救援人員的幫助下,先后找到了許杏虎和其夫人朱穎的尸體。他們都是《光明日報》的記者,自北約轟炸南聯盟以來,兩人便深入戰地進行采訪和報道,先后向國內發回了大量有價值的報道。
如今,夫婦倆卻雙雙犧牲在了北約轟炸中,以身殉職。這一年,許杏虎31歲,夫人朱穎28歲。
事情發生后,北約國家以“誤炸”為借口企圖草草收場。但他們蓄意屠殺、轟炸中國大使館的真相不會被埋沒。
5月9日下午,上百名華人走上街頭,高舉中國國旗和寫有“血債血償”等字樣的標語游行示威。受此鼓舞,數千名當地民眾也加入了華人的隊伍中支持中國人民。
北約轟炸我國大使館的消息很快便傳回國內,三位烈士血淋淋的照片深深刺激著廣大國人。當天下午,北京的廣大學生和民眾走上街頭示威游行,強烈抗議北約的暴力行徑。與此同時,國內輿論掀起風暴,“強國論壇”應運而生,中國的輿論宣傳直接擴大影響到了歐美國家。
5月12日,中共中央高層領導出現在北京首都機場,親自迎接回國的我國大使館工作人員及烈士英靈。
首先走下飛機的是三位烈士的骨灰盒,隨后,4名重傷員被抬下了飛機,還有兩名傷員一瘸一拐地走了下來。當他們踏上祖國的領土時,大家的眼眶早已發紅。
第二天,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式宣布批準新華社記者邵云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朱穎同志為革命烈士,新聞人被國家授予了極大榮譽。
中國大使館遭到北約轟炸一事,讓全國人民意識到了提升綜合國力,增強我國的經濟、國防實力的重要性。此后,全國上下團結一心,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努力奮斗。
1986年,許杏虎以515的高分成功考入北京外國語大學,專修塞爾維亞語言。雖然是個冷門語言,但他相信,只要學好這門語言,一樣能夠為國家服務。大學期間,許杏虎心無旁騖投入到了學習之中。
畢業后,便被分配到了光明日報國際部擔任編輯。他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便獲得報社的關注和培養。
在光明日報工作期間,許杏虎結識了比自己小三歲的朱穎,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兩人漸漸走到了一起。
然而,新婚不久后,許杏虎便被緊急派往南聯盟,報道科索沃和南聯盟以及介入其中的北約這一復雜的國際形勢。
許杏虎和朱穎接到指令后,立即前往南聯盟,勇敢地深入前線,開始將發生在這座城市的真相報道出去。但他們最終還是犧牲在了北約的轟炸中。
為了紀念這對英雄的夫婦,2001年,江蘇丹陽市高甸村和周邊的村莊合并,并更名為“杏虎村”。
在杏虎村,設有一座許杏虎、朱穎烈士紀念館,每年從全國各地來到這里悼念兩位烈士的人民群眾有1.5萬多人。這里已經成為了宣傳烈士英雄事跡和傳承愛國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
2022年,有關部門收到群眾反映,許杏虎、朱穎烈士紀念館設施陳舊,且出現一定程度的破損,紀念碑已經斑駁不堪,字跡模糊,烈士墓上的烈士標識也不夠顯著……而位于許杏虎故居也有漏雨的情況。
有關部門收到反映后,十分重視。各職能部門積極協調,召開座談會討論整改英烈紀念館及保護方案,并落實資金問題。
此后,經過一年多的修繕,許杏虎、朱穎烈士紀念館和許杏虎故居開始以全新的面貌向公眾開放。
紀念館前面的廣場也被進一步擴大面積,變得更加寬敞,館內陳設布局也煥然一新。
除此之外,杏虎村中的馬路也被命名為“杏虎路”,當地的特產水蜜桃也采用“杏虎”作為品牌名字。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杏虎村早已煥然一新,幾乎沒有了往日貧窮落后的面貌,但許杏虎、朱穎的英雄事跡和烈士精神卻一直在這片土地上煥發生機。
參考資料:檢察日報、新傳奇2018年42期、世紀2016年4期、環球時報2009-05-0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