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湖床與三角洲的遺跡,正訴說著這顆紅色星球的濕潤往事。然而,科學家布魯斯·雅各斯基(Bruce Jakosky)指出,諸多謎題仍有待破解。
人類登陸火星的計劃正在推進。 今年,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就職演說中提及此事。這場史詩般的探索或許能解答關于火星的根本謎題,尤其是那個終極之問:火星曾孕育過生命嗎?如今火星上是否仍有生命殘存?
這些問題的核心,在于火星液態水的存在狀態——這團“生命之源”,究竟在火星上如何分布?如今已確鑿無疑:火星曾有過流動的水。但水量有多大?水的成因是什么?這些問題仍然存在爭議。更具爭議性的是:如今,火星上是否仍可能存在潛藏的液態水。
行星科學家布魯斯·雅各斯基,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圖片來源:詹姆斯·普羅沃斯特(JAMES PROVOST),知識共享署名-禁止演繹協議 (CC BY-ND)
布魯斯·雅各斯基是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行星科學家,近50年來,他一直致力于火星研究——從深層內核到地表形態。他曾在本科期間參與了1976年的“海盜號”任務,此后參與了多項NASA的火星項目?!禟nowable Magazine》對他展開采訪,該采訪主題也是他近期為《地球與行星科學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所撰寫的文章的相關內容。 (注:訪談內容經精簡編輯,旨在簡化篇幅,使其言簡意賅。)
人類對火星水的認知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大約在上個世紀之交, 天文學家珀西瓦爾·洛厄爾(Percival Lowell)通過分析提出,火星上存在運河,且運河必定是由智慧生命建造的。他的理論登上《紐約時報》頭版,那個時代與現在截然不同,討論焦點不在于是否存在運河或智慧生命,而是這些生命可能是什么形態,人類又該如何與這些火星生物溝通。
他的觀點始終未被天文界接受。人們一直認為那些所謂的“運河”屬于視覺錯覺——火星地表某些紋路相連,形成了類似直線的假象。當探測器最終抵達火星,我們并未發現任何與洛厄爾運河圖相吻合的地貌特征。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天文學家通過觀測,逐漸揭示了火星環境的真實面貌。1965年,首艘探測器掠過火星時,我們測定其大氣壓僅約6毫巴,平均氣溫低至零下50攝氏度。這表明液態水無法在火星上穩定存在。如果把一桶水放在火星表面,水過一會兒就會凍結或蒸發。
這些發現徹底終結了“火星是一顆溫暖濕潤的星球”的幻想。但這并未消滅火星可能存在生命的希望。
火星探測任務并未發現外星人建造的運河,但卻發現了許多看起來像是液態水侵蝕形成的地貌。最近,有新聞報道了“好奇號”探測器在2022年拍攝的圖像。該圖像顯示,古代無冰湖泊留下了波紋狀痕跡。最新的報道還提到,探測發現了古代海洋的沿海沉積物痕跡。
距今43億至35億年前存在液態水的證據已極具說服力。我們在撞擊坑內發現了數百個古代湖泊的遺跡。最確鑿的證據來自耶澤羅隕石坑。在坑中,水流進入湖泊時沉積了一片三角洲,形成了由水攜帶的沉積物扇形堆積。
我們還發現了山頂冰川、類似河流支流的河谷網絡,同時還有證據表明水從地殼內部噴涌而出,形成了災難性洪水的沖刷通道。這些洪水釋放了大量的水。此外,火星上的某些礦物也需要水的參與才能形成。
大約30億到40億年前的火星是什么樣子?
當時的溫度一定足夠高,可以讓液態水存在。但我們并不清楚具體溫度有多暖,變暖原因亦成謎。不過除此之外,我們對那時的火星環境還是很了解的(笑)。
耶澤羅隕石坑曾孕育著古老的河流三角洲,這是眾多揭示火星這顆“紅色星球”水文歷史的行星地貌之一。這張圖像由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車拍攝。探測車曾對這一隕石坑進行研究,并在塵土飛揚的地表留下了清晰的車轍痕跡。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JPL-CALTECH)/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 馬林空間科學系統公司(MSSS)
要讓星球升溫,溫室氣體必不可少,而二氧化碳就是強效溫室氣體。因此我們推測,遠古火星大氣中必定含有更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然而,40億年前,太陽的亮度比現在低30%。在計算機模擬中,即使在大氣中加入更多的二氧化碳,也無法將溫度提升到足夠高。因此模擬中需要引入另一種溫室氣體——目前我們處于“先選定氣體,再計算所需濃度,最后驗證可行性”的階段。
此外,火星自轉軸傾斜角度會隨時間變化。這對氣候產生了什么影響?我們尚不清楚。
火星歷史總水量有多少?
根據我2024年的論文計算,若將火星歷史上所有水匯聚起來,可在地表形成380至1970米厚的均勻水層。相比之下,地球上的水總量可以形成一層1400米厚的水層。不過,該類比并不完全公平。火星的計算包括了所有時期的水,而這些水并非同時存在于地表。而在地球上,大部分水至今仍儲于海洋中。
遠古火星雖比現在濕潤得多,但即便在最濕潤時期,火星的地表仍可能非常干燥。在這些布滿徑流的河谷網絡中,每平方公里的河道密度其實與地球上最干旱地區(如撒哈拉沙漠)相當。
冰川狀地貌——在兩個山脊間,大量物質似乎曾向下流動,形成冰川狀地貌(Glacier-like features),這暗示火星中緯度地區過去可能存在冰層堆積。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亞利桑那大學
那么今天的火星上還剩多少水?
如今,火星上的水主要以冰的形式存在。在火星的兩極,軌道探測器觀測到幾公里厚的冰層。通過光譜儀可以確認這是水結成的冰,雷達也能觀察到其結構。如果把這些冰均勻地鋪滿整個火星,可形成20至30米厚的冰層。此外,中緯度地區也發現少量冰。
火星大氣中還有微量水蒸氣,其含量比地球上的水蒸氣低數個數量級。但這些水蒸氣可以形成云層,影響溫度和氣候。火星上有一個完整的水循環系統:可以降雪,但溫度過低,無法形成降雨。
最大的未解之謎是:火星地殼深處是否存在水。我們認為水應該存在,因為這些水可能從早期濕潤環境中滲入地殼(類似于地球上的情況)。我們可以估算其潛在儲量——可能占火星總水量的半數,但尚未確認。
火星上的水都去哪了?
從那些大型洪流通道中流出的水最終匯聚到北半球低地,本可形成巨型湖泊。但其結局尚不清楚。是蒸發殆盡,還是凍結后被塵土掩埋?我們不得而知。
數十億年前就存在于火星表面的大量的水已經被礦物吸收。通過計算得出,至少相當于110米厚的全球水層(若均勻鋪開)已流失到太空。
火星南極的特寫圖像顯示了厚厚的冰蓋,推測由凍結的水和凝固的二氧化碳構成。圖片來源:歐空局(ESA)/德國航天中心(DLR)/柏林自由大學(FU BERLIN)/比爾·鄧福德(BILL DUNFORD)
為什么火星上有大量的水流失到太空中?
我們曾認為,主要原因是火星失去了磁場,導致大氣層流失,從而使水被剝離到了太空中。但是現在我們知道,該機制遠比想象中更復雜。目前,我們仍在試圖弄清水流失的細節。
當今火星上還有液態水存在嗎?
這正是關鍵問題。在中低緯度地區,我們認為土壤中可能存在微量的液態水。這些水可能由礦物固定。在20世紀90年代,“鳳凰號”探測器著陸火星時,曾在著陸過程中揚起的塵土中探測了水滴。但這些水的含量遠遠低于地球生命所需的水平。
火星地下可能存在鹵水。但低溫環境下,需要高濃度的鹽分,以及特定的鹽類成分組合,才能讓液態水在表面保持穩定。由于我們尚未檢測到這些鹵水的存在,因此無法確定其具體性質。
關于火星南極冰蓋下是否存在液態水層的爭議已持續數年。歐洲雷達儀器數據顯示,冰蓋下1公里處可能存在液態水層。但該結論頗具爭議,目前暫不采信。
我們還觀測到被稱為“季節性斜坡紋線”的地貌,其特征像是沿著斜坡向下延伸的黑色條紋。這些深色條紋會隨季節生長延伸。軌道探測器拍攝過其生長前后的變化影像。有一種假設認為,這可能是由快速上升的地下水補給造成的,或者是夏季少量冰融化后潤滑了坡面。但其水源成因尚未可知,也可能是干雪崩(dry avalanche)造成的。畢竟火星和其他行星上存在許多地球沒有的地質現象。
在一些隕石坑的坡面上,延伸著被稱為“季節性斜坡紋線”的暗色條紋。一開始,人們認為這些條紋是由含鹽液態水流形成的。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們可能是干旱滑坡的結果。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 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 亞利桑那大學
如果想尋找液態水,該去哪里找?怎么找?
如果想在火星表面附近尋找大量的液態水,我會關注最近的火山活動區域。在那里,我們可能會發現類似地球上的熱液噴口。已有證據顯示,火星地質近期(數百萬年內)仍有火山活動。雖然我們還沒有直接觀測到活躍的火山活動,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不存在。
在火星地殼2至3公里深處,地熱加熱會使溫度升至冰點以上。液態水可能存在于微米到毫米大小的孔隙之中。雖然單個孔隙的水量不多,但總體加起來可能會形成可觀的水儲量。
要探測這些深層液態水,可采用在地球上探測液態水時所采用的電磁探測法,即“電磁探測技術”。例如,讓火星車鋪設千米級的電纜進行環形探測,或許能發現深層液態水。雖有構想,但還沒有機會提出類似的火星任務。
地球生命存在的證據可追溯至40億年前。那么火星上曾經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有多高?
這是一個核心的問題。古代火星具備生命所需的環境條件:液態水;碳、氫、氧、氮等生命元素(這些元素至今仍然存在);以及化學反應提供的能量?;鹦窃浘邆湟陨纤袟l件。
我的判斷?非有即無,非無即有,所以概率各占一半(笑)。我不作猜測?;鹦菨M足生命存在的條件,但是否真的有生命存在,只有通過實地探測才能找到答案。
目前火星生命探測有何發現?
70年代,海盜號曾兩次嘗試尋找火星生命。如今看來,當時的實驗設計存在缺陷。那時的實驗的基本思路是:取一份火星土壤,加入液態水和有機營養物質,觀察是否發生與生命相關的化學反應。
“我們在火星和其他行星上,觀測到許多地球上沒有的現象?!?/p>
——布魯斯·賈各斯基
當時的觀測結果中存在一些積極的跡象,但情況很復雜。最終的主流意見是:“海盜號”并未檢測到生命。不過,今天我們知道,在地球上,99.99%的微生物無法在實驗室中培養,因為脫離原生環境后,缺失了某些支持微生物生存的關鍵條件。由此可見,想隨機采集火星上的有機物樣本并培養出生命,幾乎沒有可能。
九十年代,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艾倫丘陵隕石)。約翰遜航天中心的研究團隊提出,這塊隕石中可能存在生命的證據。但該結論缺乏說服力。盡管如此,該研究教會了我們如何尋找生命的痕跡。
什么樣的證據能證明火星上存在生命?
要證明生命存在,需要多種測量結果相互印證。例如,針對古代生命,如果發現化石形態、有機分子和同位素證據都指向生命存在,則極具說服力。對于現今的生命,若能識別出與地球生物截然不同的有機體,就能排除地球污染的可能性,證明它是火星本土的生命。
人類已帶回月球樣本,但尚未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未來計劃如何?
“毅力號”探測器目前正在收集樣本并計劃送回地球。取樣地點選在已知曾經存在液態水的區域。這是一項復雜的任務?!耙懔μ枴睂颖敬娣旁诩s一厘米寬、香煙長度的管子中,并將其放置在地表的明確標記點。未來將有一艘航天器負責收集這些樣本,裝入排球大小的容器,由火星上升器送入軌道,再由另一航天器帶回地球。但這一切要等到2030年之后才能實現。
中國也計劃開展 “抓取式”采樣的任務。探測器會著陸火星,采集一些土壤或巖石樣本,裝入火箭送回地球。
自1965年起,各國已成功執行20余次火星任務,包括飛掠、軌道環繞和著陸探測。您是NASA“火星大氣與揮發性演化(MAVEN)”任務的首席研究員。該探測器自2014年起環繞火星運行。它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MAVEN是唯一專注于研究火星高層大氣及氣體逃逸到太空的探測器。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我們仍然沒有完全了解火星的歷史。想象一下,僅靠少數幾次任務,就試圖理解一個星球的歷史,就像試圖用少量研究來了解數百年地球歷史一樣,其難度可想而知。
在即將開展的火星任務中,哪些最令人期待?
據我所知,接下來只有兩次任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逃逸(Escapade)”任務——這是一次小型軌道環繞探測任務——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射。它將研究火星高層大氣,與“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MAVEN)” 的研究相互補充。
第二次任務是“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任務。這原本是歐洲航天局與俄羅斯的一項合作任務,原計劃于2020年發射,但后來推遲到2022年底。然而,2022年俄烏沖突后,歐洲航天局退出了這一合作。他們把航天器上的所有俄羅斯硬件都拆了下來,因此發射日期不得不推遲到最早2028年。
這是一項著陸器和漫游車任務。它將要完成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即首次鉆探火星表面以下2米深處。在這個深度,有機分子可以免受銀河宇宙射線和太陽粒子的破壞。
我們是否應該將人類送往火星?
我認為,從科學角度來看,這是勢在必行的。人類可以比機器人探測器完成更多任務,而且效率更高。
另一個原因是國家威望。第三個原因是激發人們對投身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職業的興趣。
這項任務是可行的,但非常困難,而且成本高昂,代價不菲。要想完成這項任務,可信的最低成本預算是1000億美元。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曾表示,可以在四年內實現載人火星任務。但我認為,這忽略了許多問題,比如生命維持系統、如何讓人類在為期三年的往返任務中生存下來,以及如何制造足夠的燃料返回地球。我預測,距離載人火星任務的達成,還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
作者:Nicola Jones
翻譯:邊穎
審校:7號機
編輯:7號機
本文轉載自《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
《物理》50年精選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