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專家李賢玉的履歷相當優秀。
1982 年, 17 歲的李賢玉一舉摘得黑龍江省理科 “狀元” 的桂冠,成功考入北京大學無線電物理專業。
研究生畢業之際,李賢玉面臨著諸多令人艷羨的選擇。校領導對她青睞有加,有意將其留校重點培養,視其為可雕琢的 “種子”;彼時剛剛興起的中關村,眾多企業紛紛向她拋出橄欖枝,給出了高薪厚職的誘惑;同窗好友也力邀她一同出國深造。
然而,李賢玉卻早就做好了選擇,在攻讀碩士期間,因課題與第二炮兵有所關聯,這支神秘的戰略導彈部隊深深吸引了她。就這樣,李賢玉踏上了軍旅之路。
初入軍營,她被安排到通信連進行鍛煉。然而,現實的場景卻讓她大失所望。簡陋的機房內,擺滿了陳舊的設備,所謂最先進的,也不過是一部插拔式轉接電話,與她想象中的高科技部隊相差甚遠。
在基層鍛煉的日子里,李賢玉越待越心寒,她不禁質疑,僅憑這些老掉牙的設備,如何開展信息化建設?于是,轉業的念頭在她心中悄然萌生。
盡管身處基層,環境艱苦,信息閉塞,但李賢玉始終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前沿技術的關注。
她經常與大學時期的老師和同學聯系,努力了解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識。那年春節,她特意請假一周,將其中五天的時間都花在了國家圖書館和北大校園,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認真記錄下 10 萬多字的筆記。
當李賢玉從基層返回,便徑直敲開了室主任慈林林的房門,遞上了自己的轉業報告。
然而,一向溫和的慈主任看到報告后,立刻嚴肅起來,直言道:“馬上就有重要任務了,想轉業,沒門!”
原來,此前不久,海灣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揭開了信息化戰爭的序幕,也讓第二炮兵黨委高瞻遠矚地決定籌建第一套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
就這樣,26歲的李賢玉,成為了該科研群體中年齡最小的技術專家。盡管年紀尚輕,但她目光高遠,立志要干就要瞄準世界一流水平。然而,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全軍乃至全國都沒有先例和模式可供借鑒。
面對重重困難,李賢玉一頭扎進圖書館查閱資料,駐守在信息中心了解前沿科技動態,日夜鉆研,不停的調整探索的方向。
一次,她的大學室友留學回來,在閑聊時,李賢玉得知設計里的某項技術在國外已不算最新,她毫不猶豫地推翻了已經花費三個多月完成的成果,重新開始。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設計方案終于出爐,并順利通過首次審核。兩年后,指揮自動化系統基本成型。
1993 年,某型導彈試驗發射在即,指揮自動化系統也迎來了首次嚴峻考驗。千里之外,隨著一聲點火指令下達,中軍帳內一片寂靜。突然,電話鈴聲急促響起,發射現場報告導彈出現故障,發射被迫中斷。然而,此時的熒屏上卻依舊顯示著導彈發射后不斷變化的彈道軌跡。
首長見狀,憤怒地斥責道:“這樣弄虛作假,打起仗來是要掉腦袋的!” 面對這一窘況,李賢玉委屈得眼淚奪眶而出。原來,按照當時的技術水平,導彈發射后存在 20 秒的數據 “空白期”,李賢玉為了演示效果,進行了飛行彈道模擬演示,卻沒想到好心辦了壞事。
但李賢玉沒有選擇解釋,而是繼續鉆研,經過不懈努力,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最終取得了圓滿成功。1995 年盛夏,第二炮兵奉命向某海域進行導彈發射訓練,六枚導彈驚天搗海。
此役大捷,榮獲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李賢玉也因此掛上了一枚金燦燦的三等功獎章。從此,李賢玉正式邁進了信息化大門,這一干就是 23 年。
對于自己的工作,李賢玉不喊苦也不喊累。
為了收集一組至關重要的數據,李賢玉曾在西北荒漠地帶連續駐留長達半個月之久。這個地方的環境極其嚴苛,無法洗澡,蚊蟲肆虐,叮咬得她渾身是包。部隊官兵實在不忍心,提出換個男同志來接替她,可她堅決不肯離開,直至收集到有效數據才肯罷休。
經過一千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不同型號常規導彈作戰指揮的 “方言” 終于被統一成了 “普通話”。之后,李賢玉又專門挑了個特別難的環境做實驗,地點就在邊疆的大山里,雪大封山,冷得哈口氣都能結冰的地方。她帶領科研團隊駐扎了三個多月,連續進行了 20 多次試驗調試。
2006 年,全軍某重大軍事演習拉開帷幕,李賢玉帶著最新成果前往 “戰場” 進行檢驗。在 “中軍帳” 內,指揮員輕點鼠標,多支導彈旅、多種型號武器裝備在同一作戰指令下協同行動,對預定目標實施了精準的火力打擊。
第二炮兵首長不禁感慨道:“能把這么多系統‘統’起來,實在是了不起!別看是個弱女子,卻能頂好幾個導彈旅長。” 任務圓滿完成后,李賢玉榮立二等功。
這套系統成功破解了制約戰斗力建設的 “瓶頸” 問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裝備研究院院長成躍從事科研工作 30 多年,回憶起此事時仍感觸頗深:“這是戰略導彈部隊作戰指揮系統建設的‘一個里程碑’,有力地推動了戰斗力建設的跨越發展。”
例如,在系統投入實戰應用后,某導彈旅在一次模擬作戰任務中,以往需要數小時才能完成的作戰部署,借助該系統,僅用了短短幾十分鐘便高效完成,大幅提升了作戰效率。
后來,李賢玉又投身到 “中國劍網” 的研發中。這是一個更為艱巨的任務,涉及到網絡安全、信息攻防等多個領域。面對全新的領域,李賢玉從零開始學習,查閱大量國內外資料,走訪專家學者。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劍網” 成功問世,為我國的國防網絡安全筑起了一道堅固的屏障。李賢玉也因此榮獲多項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
由于工作繁忙,李賢玉陪伴家人的時間并不多,但只要有空閑,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中。
記得有一次,兒子生病住院,李賢玉正好在外地出差。得知消息后,她心急如焚,連夜趕回家。在醫院里,她守在兒子病床前,悉心照顧。她親自為兒子熬粥,一口一口喂給他吃,輕聲安慰著兒子。
1995 年,李賢玉的母親來到北京,幫她料理家庭,一手將孩子拉扯大。2010 年,老人突發腦梗塞,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
由于工作繁忙,李賢玉無法天天前往醫院照顧,于是她參照醫院的樣式,在家中專門 “建” 了一個護理室,并自學了所有的護理技能,精心伺候母親一年多,直至老人安詳離世。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李賢玉又積極履行職責,為國家和軍隊的發展建言獻策。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她都會認真準備提案,內容涉及國防科技創新、軍人待遇保障、軍民融合發展等多個方面。
有一次,為了了解基層部隊的信息化建設情況,她連續幾天奔波在各個偏遠連隊,與官兵們促膝長談。回到北京后,她結合調研結果,撰寫了一份詳實的提案,為推動基層部隊信息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憑借在指揮自動化系統和 “中國劍網” 等一系列科研項目中的卓越表現,李賢玉的事業穩步上升,2015年,她被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軍銜。
參考資料:
環球網:《這位女將軍不簡單:高考狀元拿過科技進步特等獎》
解放軍報:《二炮首長贊女總工程師:能頂好幾個導彈旅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