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上海農商銀行“優等生”光環褪色
來源丨九州鳳凰
撰文丨九裘
編輯|鄒貓
3月1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披露的一紙罰單,正式揭開了上海農商銀行合規管理亂象的冰山一角。該行因18項違法違規行為被罰款860萬元,涉及高管履職、薪酬激勵、信貸審核、理財產品、債券限額、互聯網金融等多個領域,其中信貸業務 alone 就有8項重大違規,表明其風控體系已系統性“失守”。
而這,只是上海農商銀行近年來“屢查屢犯”的一個縮影。
違規記錄不斷升級,“罰單常客”實錘在列
近年來,上海農商銀行在監管系統中已然“聲名狼藉”。數據顯示,2023年中旬該行曾因貸款分類調整不及時、理財信息披露違規等問題被重罰1160萬元,為近年來該行最大單筆罰款。
2024年12月,浦東分行再因貸款管理和員工行為問題遭罰200萬元,支行行長甚至被終身禁業。而就在剛剛過去的3月12日,該行再次被罰860萬元,成為金融監管“黑榜”上的常客。
令人詫異的是,即便接連受罰,該行高管薪酬卻逆勢上漲。2023年,上海農商銀行高管人均年薪達159.41萬元,不降反升。其中薪酬最高者、副行長沈棟年薪高達239萬元。這一反差,不禁令市場質疑:高管薪酬機制是否與合規表現徹底脫鉤?
信貸管理多重失控,壞賬“黑洞”愈演愈烈
從處罰信息來看,上海農商銀行的信貸問題呈現“多點爆發”特征:高管未經任職資格即履職、授信未統一管理、貸款資金審核失守、盡職調查流于形式、信貸資產轉讓盡調不規范……幾乎涵蓋了信貸全鏈條。
數據則揭示了這背后的嚴重后果: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三年連降,從2022年的445.32%下降至2024年三季度末的364.98%;損失類貸款翻倍增長,總額三年內從13.16億元升至34.21億元,占比由0.2%增至0.46%;撥備水平持續下行,表明該行抗風險能力持續削弱。
此外,截至三季度末,該行關注類貸款比例升至1.36%,資產質量惡化趨勢已經無法忽視。
理財與債券業務踩線,風險跨界蔓延
除信貸主業外,理財業務與債券投資也問題頻出: 理財產品估值不合理、雙錄不規范、公平交易原則缺失;債券業務限額授權管理不到位、包銷債承銷風險資本漏計; 衍生產品交易客戶需求審核失效……
這暴露出上海農商銀行在跨市場、跨產品線管理能力上的嚴重短板,也反映其金融控股能力不匹配業務野心。
更令人擔憂的是,該行仍在積極擴張異地業務布局,如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分行和昆山支行,但這兩家支行已被監管點名處罰,資產規模雙雙萎縮,說明其在區域化擴張過程中缺乏風險前置管控與戰略評估。
高層震蕩、腐敗被查,合規信號持續惡化
除了系統性業務違規,上海農商銀行的高管隊伍也“地震頻發”。近期,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處罰通報,涉及9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處罰或警告,多因信貸違規、員工行為失控等問題。
更嚴重的是,其控股的房山滬農商村鎮銀行爆出重大人事丑聞。2023年,該行原董事長劉勇、原行長劉波因嚴重違紀違法接受調查。同期,該村鎮銀行連年虧損,2023年虧損6500萬,2024年前11個月再虧近1億元,兩年累虧接近1.6億。
事件揭示了上海農商銀行內部治理與分支機構的合規失控,管理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現象或已蔓延成風。
“優等生”光環褪色,整改口號難掩深層危機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農商銀行由上海國資主導控股,于2021年登陸A股,是全國首家農信改制上市銀行。早年間,該行曾以“財富管理引擎”著稱,戰略上積極轉型普惠金融和數字化服務。
但從近三年一系列財務數據、監管處罰與管理混亂來看,其“優等生”標簽正逐步撕落:營收增長乏力,2024年三季度營收僅同比增長0.34%;利息凈收入連降兩季,凈利潤增長僅0.81%,增長動能不足;非息收入增長依賴投機性金融投資,手續費收入則持續下滑;監管頻頻發聲,整改進度幾乎停滯,相關采訪也長期未回應。
一紙罰單,難改沉疴。
上海農商銀行的問題,不是幾個業務線的“打補丁”就能解決的,而是合規文化缺失、風控機制崩塌、高管責任感稀薄的系統性風險表現。如今,在“金融嚴監管”的大背景下,留給“舊體制慣性”喘息的時間正在加速消失。
上海農商銀行若不真正啟動治理重塑、文化重建和責任問責,未來恐怕還將面臨更深層的信任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