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怎么走?非遺搭橋李小明釀酒做人生,作了正確的回答。
軍旅歲月,夢想啟航的港灣
1960年3月,他出生在風景秀麗的五華山下長壽云臺鎮安平村八組一個農民家里。兄妹6人,排行老三,父母教子嚴厲,講究“黃筋棍下出好人”。6個孩子不論誰在外面與他人發生爭吵,回到家,父親不問青紅皂白抓起黃筋棍就打,就連大哥結婚之后也同樣如此。母親見狀,不顧惜,但會躲在屋角偷偷落淚。父親常說:“有理讓人三分,無理就得挨捶(挨打),人家把口水吐到臉上抹了就是,寧愿自己吃虧也莫去爭強斗勝。”
李小明是個乖巧的孩子,認真讀書,熱愛勞動,不貪生怕死和偷懶取巧,更不惹是生非。上完高中回鄉務農,跟父親學鐵匠,電工,修理技術。鄉鄰都把鋤頭,鉆子等讓他加工。夸他手藝好,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在那個年代,他掙得的工分(報酬)是家里最高的。
1978年12月,冬季招兵,李小明成為一名光榮的鐵道兵戰士。
他來到鐵道兵十三師六十四團,被分到木工班。他除了摸,爬,滾,打科目成績優秀之外,還勤學苦練木工技術,又把電工,修理,鐵匠手藝帶到部隊,成了連隊的“大師傅”。當時連隊只有一輛自行車,供指導員,連長專用。李小明也享受此待遇,戰友們刮目相看,他倍感受寵若驚好不自在。
1983年12月他光榮復員退伍。4年的軍營生涯,4次榮獲嘉獎,養成了愛黨愛國的品德、樹立了大愛無疆的情懷、學到了吃苦耐勞的本領。收獲滿滿復員退伍建設家鄉。
回鄉創業, 夢想的萌芽與成長
回鄉后,承包經營過公社(現:鎮)農機站、搞過紙廠、建筑業務。整天起早貪黑地干,總覺得找不到快樂的感覺。
一天,在街上酒館同朋友喝小酒,朋友說:“這白酒把喉嚨刮得驚痛,好難喝喲。”李小明脫口而出:“不如我們合起來建個酒廠,釀不刮喉嚨的白酒讓人們喝,要得不?”朋友抿了一口酒:“哪來本錢,廠房,釀酒師傅?”李小明抓了抓腦殼:“廠房建噻,師傅拜嘛。”轉身就找到三代祖傳釀酒行家黃師傅,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向黃師傅磕了三個響頭。雖說拜師儀式簡單,但師徒關系確立,黃師傅笑呵呵地將他收為愛徒。
租地申請、購買用具風風火火有條不紊步步推進,可妻子卻說:“小明嘞,你曉得不?十五的月亮十六才圓嘍。”李小明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老婆又說:“你既然曉得,啷個要建酒廠呢?”李小明笑了笑;“都老夫老妻的了,有啥子你就月亮壩耍刀明砍噻,何必轉彎抹角的嘛。”老婆說:“建酒廠哪來本錢?我們家那幾萬塊錢開得起張呀,還不夠塞牙齒縫喲。”李小明笑了笑,便胸有成竹地說:“錢不夠,找三親六戚,三朋四友借噻。”老婆滿臉愁云:“說得輕巧當根燈草,哪個愿意一萬一萬的借給你?”這一說,李小明嘴巴張起像個大斗碗。
當晚,失眠了……第二天,李小明找到鎮上陶書記把準備建酒廠的事一說,沒想到陶書記立即從座椅上站了起來,一巴掌打在李小明肩上:“好!鐵道兵退伍的是條漢子,把租地申請交來馬上就批。”
村支兩委,生產隊長也大力支持。三朋四友,三親六戚也紛紛借錢助力,他高興得嘴巴笑成了豌豆角,眉毛笑成了彎月亮。上有鎮書記撐腰、下有村支兩委,生產隊長支持,還有三親六戚、三朋四友助力,酒廠很快竣工。
李小明忙到全國各地有名酒廠考察、學習、取經。然后,立規矩、建制度,他說:“國有國法、廠有?規。”
他的廠規是;“做良心人、做良心事、釀良心酒、賺良心錢。”
首先,他從基本設施做起;用于發酵釀酒原料的池子做了16個。專從云南貴州,四川瀘州,岳池廣安定點采購紅糯1號高粱和本鎮村民們生產的紅糯1號高粱為釀酒原料,因為,紅糯1號高粱是貴州茅臺酒廠固定選擇的釀酒原材料。他對本鎮村民種植的紅糯1號高粱情有獨鐘。他說:“一是質量可靠,二是也幫村民們增加了收入,活要大家干,錢要大家賺。”濃濃的鄉愁情懷使他成了村民們張口閉口都稱他是又發財又善良、又有愛心的釀酒老板。
匠心釀造, 夢想的升華與綻放
無巧不成書,李小明酒廠旁邊有個天然地洞,好像是老天保佑有意安排似的。請來專家考察,具有冬暖夏涼、溫度適宜、通風良好的特點,非常適合貯藏白酒。于是,親自和工人一道擴建加固;首先把好鋼筋,水泥,河沙,石頭質量關,對價格低質量差的一律不得采購,他是親自簽合同、采購、驗收入庫、談價格,付款。地洞里施工安全風險系數很大,洞內施工按國家規定配套到位,進洞施工前嚴格檢查各項工作是否達標?進洞施工時是否按規定操作?收工出洞清點人數,工具,做好現場記錄。每次施工他總是出現在最艱巨的地方干活,寧愿自己多受累,不讓工人吃點苦。他把困難留給自己,方便讓給別人,工人們對他評價好,搶著重活難活干,讓李小明嘗到了“我為人,人為我,我為眾人先吃苦,眾人為我排困難”的甜頭。
快竣工了,突然挖出一股清清的泉水,洞里有了水怎么貯藏白酒?急得李小明抓耳撓腮。工人說:“老板,莫急,先裝瓶水送到相關部門化驗一下,看看能不能對釀酒派上用場?”經檢驗,竟然富含多種人體需要的有機成分,用于釀酒簡直是兩個啞巴睡一頭-沒得話說。李小明頓時眉開眼笑。
李小明釀酒嚴格按照黃師傅傳授的非遺傳統工藝流程操作,首先,將面渣上甑鍋進行蒸煮糊化。然后,將冷散的面渣按原料25%左右的比例加入曲粉,用木鍬翻拌均勻堆積。再將蒸好的面渣用木鍬鏟出甑鍋放到干凈地面上攤薄均勻自然冷散,中途翻拌數次冷散,冷散至夏天20-22度,冬天16-18度。出缸蒸酒,再將發酵21天的酒醅用竹簍抬出至甑鍋邊進行蒸餾,裝甑時按照“穩,準,細,云,薄,平”的規矩操作,裝甄蒸汽按照“兩小一大”的規矩操作,流酒時蒸汽按照“大氣追尾”的規矩操作,接酒時依照酒花大小程度判別酒頭,原酒和尾酒。將酒頭,原酒和酒尾分級分陶瓷壇封裝儲存在地洞,使白酒在洞內恒溫,恒濕,無光照的環境下自然老熟達到白酒體柔,口感醇厚的效果。二年后銷售。
李小明釀酒除嚴格按黃師傅傳授的非遺工藝流程操作外,還特別講究嚴格要求流程的每一個細節,比如,蒸煮高粱:將面渣上甄鍋進行蒸煮糊化,蒸煮前將面渣再翻拌一次,然后用木鍬簸箕將面渣一層一層裝入甄鍋,待汽圓后,蒸煮糊化1小時左右,使面渣熟而不粘,內無生心。又如,加曲時將冷散好的面渣按原料的25%左右的比例加入曲粉,用木鍬翻拌均勻,然后堆積。在入窖時,發酵時要嚴格掌握酒度的變化,一般遵循“前緩升,中挺,后緩落”的原則,入缸后溫度逐步上升,發酵中期溫度穩定在一個時期,然后到發酵后期,發酵溫度緩慢下落。他們做到了前緩期入缸3-5天溫度升至25-27度,酒醅發甜。中挺期,入缸6-8天溫度降升至32-34度,連續4天。后緩落,入缸10天,溫度逐漸下降,每天下降0.50度,出缸時酒醅的溫度降至26-28度,酒醅不硬,不粘,色澤紫紅色。
由于李小明和員工們講究規范操作,注重產品質量,“小明洞藏酒”走進了長壽,重慶,彭水,墊江,涪陵地區的千家萬戶。喝過“小明洞藏酒”的人說:“良心酒良心味,醇香撲鼻,不醉人過酒癮,不如取個“小明洞藏良心酒”巴適些。”遠在法國的朋友每年專程來云臺買幾箱。成了一道延伸到國外的風景線。
“小明洞藏酒”發展到了20多個品種;結婚的有“百年好合”酒、辦生日的有“壽比南山”酒、開業的有“大吉大利”酒、戰友聚會的有“戰友情懷”酒、同學聚會的有“同窗苦讀”酒。一句話;一顆淳樸良心、采用非遺技術、釀造良心美酒。
時任長壽區委書記趙世慶(現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在慶祝豐收節時品嘗了“小明洞藏酒”給予了較高評價,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明生和區政府有關領導也到酒廠調研,品嘗之后高度贊揚,給予了李小明及其員工極大的鼓勵。
李小明為人講誠信,做事講良心,生意興隆,每年銷售大約20多噸,產值約300萬元,他吃水不忘挖井人,積極向國家繳納稅金,參與公益活動,當地政府慶祝豐收節,他出錢、出物、出力。給當地慈善會,老年協會,敬老院捐款,捐物常態化。他不愿說出實際數據。他說:“我捐這點算什么喲,比起人家那些捐得多的簡直是賴格寶追兔-差得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向云臺鎮防控人員捐方便面一長安車。人們夸他大方舍得。他說:“不是舍得,是政府和大家支持了我,該報恩”。話雖不多、感人實在。
說到實在,李小明談起了他的發展夢:“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必須在洞藏酒上狠下功夫”,他買來有關酒文化的書籍學習,鉆研。懂得了剛釀出來的原漿酒沒添加任何酒以外的物質,其酒分子保持著很好的穩定性,如果把它貯藏在地洞里,在適宜的溫度下酒呼吸著洞內干濕度適宜的空氣,由此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把剛生產出來白酒的刺激味,辛辣味減少,并且,還能把白酒中所含的硫化物質揮發掉,減少酒的有害物質,產生新的脂類物質。使酒體綿軟適口,醇厚香濃,從而,達到除雜增香的效果。這樣,有利于增強市場競爭力。于是,他把地洞擴大到了寬3.78米,長140多米,貯藏了200多噸白酒,按現在價格計算大約也能值3000多萬元錢。白酒每年增值幅度大約是30%。可想而知洞藏酒的發展前景是多么美好壯觀。輪流地把地洞里藏的白酒銷往市場,銷售收入就成為一股源源不斷的長流銀水。李小明還掏心掏肺地說:“美好的經濟效益僅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喝到了良心酒,自己做了良心人、干了良心事、賺了良心錢。更重要的是放飛了酒文化的精髓、詮釋了非遺釀酒技術的內涵。也為長壽人爭了良心光、為鐵道兵退伍軍人添了良心彩,也擦亮了長壽民營酒業的一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心名片。”筆者認為,他譜寫的白酒文化新篇章,良心內涵深厚,謳歌了偉大時代、放飛了美麗夢想,助力了鄉村振興。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9月,榮獲中國名牌產品聯合發展促進會授予“中國3.15誠信企業”。2020年11月,榮獲全國百行百業市場調研中心授予“全國消費者放心滿意品牌”。2021年1月,榮獲中共長壽區委宣傳部,長壽區人民政府農委授予“喜愛鄉村休閑旅游特色商品”。非遺部門動員他申辦為非遺產品。
愛心傳承,夢想的延續與拓展
1998年他到廣西去考察,在一村子發現一位非常貧困的村民,便從口袋里掏出2000元錢捐給了他。而他回家的路費都沒有了,只好向朋友借。朋友問他為什么這樣慷慨解囊?他講了段往事:“60年代特大自然災害時期,快過年了,鄰居來我家借糧食,當時家里只有5斤麥子,母親一顆沒留送給了鄰居,我問媽送完了我們一家人吃什么呢?媽說,我出去借噻。至今,人們還常提起這事。”母親關心他人的精神感染了他。在他的骨子里貯存著大愛無疆的情懷、在他的血液中流淌著助人為樂的精神。他多次協助當地政府開展公益性活動,他出力出錢出物資,他向孤寡老人,貧困學生捐款捐物是家常便飯,他把與人為善當成是做人的準則、他把幫助別人當成是一種應盡的責任、他把回報社會當作是一種應該的感恩。
在歲月的長河中,李小明用非遺搭橋,以良心作原材料釀出了“小明洞藏酒”;釀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之路。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悠揚的樂章,在時光中緩緩流淌。激勵著我們勇敢追逐夢想,用汗水與智慧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文/長壽區商業聯合會 黃盈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