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一個擁有著無盡的才情與美麗的女子,這張照片拍攝于1940年年初,林徽因中年時期。
照片中林徽因已經褪去了青春時期的嬌艷,但取而代之是一種沉穩優雅的氣質,她五官清秀,身姿窈窕,風采依舊,從她的眉眼間可以看出智慧與才情,整個人透露著溫婉大氣,而此時的林徽因卻已經是疾病纏身。
林徽因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親林場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
12歲時,由于父親在北洋政府任職,他們舉家由上海遷往北京,她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1920年,跟隨父親游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筑師的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筑學的志向。
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父親的朋友徐志摩,對新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國后,她還經常參加由徐志摩,胡適等人創辦的新月社的活動。
這年10月,本來是留學讀經濟的徐志摩卻對文學發生興趣,輟學到處游覽,他在倫敦聽說著名的書法家兼詩人林長民來了,即上門求教,卻因此邂逅了美若天仙的少女林徽因,當即墜入愛河,開始了幾乎瘋狂的追求。
他經常來到林家公寓喝茶,聊天,還每天給林徽因寫信,紙上堆滿讓一個16歲少女臉紅心跳的句子:“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么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只有愛才可以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的身邊停留一小時吧。”
但此時24歲的徐志摩比林徽因大8歲,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而妻子張幼儀與孩子們當時就在倫敦,林徽因得知此事后,也被折磨得輾轉難免,但她始終保持著禮貌而疏遠的態度。
在長輩的安排下,林徽因與梁思成相識相愛,梁啟超對長子寄予厚望,親自挑選了未來兒媳的人選,并在林徽因喪父后視她一如親女,在梁思成從清華大學畢業后,兩家便安排二人一起去赴美深造。
梁思成晚年也承認,自己最初選擇學習建筑,只是為了林徽因,他曾與朋友打趣說:“人家說,老婆是別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我覺得,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的確,林徽因的才華是多方面的,少女時代起,她已經是頗有名氣的詩人,同時翻譯西方文學,創作劇本,發表小說,而梁思成對林徽因的愛,是一生無盡的守候。
1924年6月,梁思成與林徽因赴美學習建筑學,由于當時賓州大學建筑系不收女學生,她改入該校美術學院,而仍選修建筑系的可成,實現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天,從美術學院畢業后,她又進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舞臺美術設計半年,1928年,二人結婚,8月,夫婦二人回國,一起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筑系。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共同走過了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正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全國乃至世界的認可,從此開始加以保護。
而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筑結構的奧秘,完成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在此之后的數年中,她又多次深入晉冀魯豫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筑,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諸多論文。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代建筑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林徽因夫婦帶著母親和一雙兒女,幾只皮箱,兩個鋪蓋卷兒,輾轉“大后方”西南各地,先后在長沙,昆明和長江邊上的一個小鎮---四川省南溪縣李莊居住,并在這里住了六年時間。
在這六年間,艱苦的生活,陰冷的氣候,讓林徽因的舊病發作,眼窩深陷,面色蒼白,幾個月林徽因就消瘦無比。
林徽因夫婦相濡以沫,在艱難的環境中互相攙扶,建國后,林徽因任清華大學建筑系一級教授,梁思成成為該系主任,林徽因還參與設計了國徽,承擔了設計碑座飾紋和花圈浮雕的任務。
盡管她此時已經病得不能起床了,但她堅持設計繪畫,1953年完成景泰藍搶救工作后,林徽因的身體又一次垮下來了,每到寒冬,她的病情就愈加嚴重。
1955年,林徽因進入彌留狀態,肺部感染蔓延著她的全身,直到1955年4月1日,曠世奇才林徽因終于告別了這個世界,走完了她51年傳奇的生命旅程,梁思成親自為愛妻設計了樸實簡潔的墓體。
林徽因去世后,1962年,梁思成與清華大學建筑學畢業的林洙女士結婚,林洙在寫完《梁思成,林徽因與我》這部回憶錄,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可以說,林徽因是我見過最美麗,最有氣質的女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