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小楷《道德經》傳為王羲之的書法真跡,經資料顯示此作為非集字版的王羲之手寫真跡,但此真跡并不是原稿,存世的是唐代拓本,目前知道的僅存這一件,其價值極為珍貴,此作目前被珍藏于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此作縱29厘米、橫逾7米的尺幅上,5162個墨字如星羅棋布,筆鋒流轉間凝固著東晉的風骨與盛唐的尊崇。
這卷被褚遂良奉為"晉人小楷之冠"的《道德經》,自山陰道觀的鵝群旁啟程,穿越宋齊梁陳的烽煙,棲身唐太宗的秘府,最終在近代的動蕩中遠渡重洋,成為東方書法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漂泊者。
在此作的后面還附有褚遂良的題跋: “他說 這部《道德經》是晉代王羲之寫給山陰劉道士的書法作品,劉道士曾經把一群鵝獻給了右軍將軍,也就是王羲之。
這部書法作品歷經了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個朝代,后來進入宮廷內府收藏。我褚遂良在皇宮內省中有幸能夠觀賞到這部作品,特地把這件事記錄在作品后面。
在貞觀十五年(公元 645 年)二十八日,由諫議大夫、掌管起居注事務的褚遂良奉皇帝的命令寫下這篇記錄。 ”
這段題跋與李白詩中的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一說有不同的看法真像,熟真熟假,我認為褚遂良說的真實性會大一些,據(jù)史料記載,王羲之作為一個 虔誠的道教信徒抄寫道德經也是很正常的事。
那個嗜鵝成癖的書圣,或許不曾想到,自己隨手贈與道士的經卷,竟會成為后世考證"書成換白鵝"典故的最有力物證。
相較于北碑的斧鑿生拙與唐楷的法度森嚴,這卷小楷恰似會稽山澗的清泉,將隸書的古雅與楷書的端妍完美融合。
細觀其筆法,起勢如白鵝曲項輕點水面,藏鋒處渾若天成;行筆時中鋒似輕舟過峽,提按間暗藏千鈞;收鋒處又若鶴羽掠空,余韻裊裊不絕。
此作全卷縱29厘米長度約在7米左右,是何其壯哉,如此大作全卷共約200行5200多字,每字字徑僅在2厘米左右, 它曾在清朝時期進入內府,被皇室珍藏,享受著極高的禮遇,見證了封建王朝最后的輝煌。
然而,隨著清朝的覆滅,溥儀將其帶出皇宮,作為 “禮物” 獻給了日本收藏家,自此,這件珍寶遠渡重洋,流落到異國他鄉(xiāng)。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日本藏家將《小楷道德經》捐贈給了哈佛大學,至今未能歸還。
作為五斗米道的虔誠信徒,王羲之書寫《道德經》絕非簡單的筆墨游戲。卷中"道法自然"四字,豎畫如老君拂塵橫掃太虛,橫畫似太極陰陽循環(huán)往復。
當筆鋒游走于"上善若水"章節(jié)時,墨色忽而潤若春潭,忽而枯如秋藤,將水的七種德性演繹得淋漓盡致。這種筆墨與文本的深度互文,使書法升華為哲學思想的物質載體,開創(chuàng)了文人書法"以書載道"的精神傳統(tǒng)。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