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云南漫記】35. 云南省博物館鐫刻著從遠古到風云百年的彩云之南
官渡古鎮的對面,便是云南省博物館。聽聞需提前預約,我懷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出了官渡古鎮后徑直步行前往。出乎意料的是,現場預約竟順利成功,一場奇妙的文化探索之旅就此拉開帷幕。
博物館對面的云南省大劇院,好氣派!
抬眼望去,云博的建筑外形別具一格。其設計靈感源于云南“一顆印”式傳統民居,整個建筑空間布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它高39米,共7層,平面呈回字形。外墻選用紅銅色,這一巧妙的色彩運用,正是為了彰顯云南“有色金屬王國”的美譽。博物館主樓七層,兩翼三層,宛如一座古樸的寶塔,通高40余米。不規則的石棱構成了赭紅色的建筑外觀,遠遠望去,與聞名遐邇的云南石林有著幾分神似。
建筑外墻的造型和表面紋飾仿若風化的石林,外表皮采用鍍銅色金屬穿孔板,恰似一層神秘的面紗,將古滇國的秘密悄然隱藏其后。在陽光的照耀下,云南省博物館氣勢恢宏,熠熠生輝,宛如一座莊嚴肅穆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化圣殿,散發著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我隨著排隊的人群魚貫而入。踏入館內,瞬間被那獨特的設計所深深吸引。寬敞明亮的大廳里,古老與現代的元素相互交織、相得益彰,讓人仿佛產生了一種穿越時空的奇妙錯覺。博物館的館藏極為豐富,瓷器、織錦、雕塑、歷史文獻等各類珍貴文物在這里匯聚一堂,每一件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宛如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博物館精心設置了六大基本陳列,分別是《遠古云南——史前時期的云南》《文明之光——青銅時代的云南》《南中稱雄——東漢至魏晉時期的云南》《妙香佛國——唐宋時期的云南》《開疆戍邊——元明清時期的云南》《風云百年——近現代時期的云南》。這些陳列沿著歷史的脈絡,從遠古文明一直講述到云南和平解放,以一件件珍貴文物為引領,全面、系統且生動地展現了云南各族人民在紅土高原上創造的輝煌歷史與燦爛文明。
博物館的展陳方式更是獨具匠心、引人入勝。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個鮮活的故事講述者,將云南這片土地的悠久歷史和多元文化以一種獨特而又極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現在游客眼前。我沿著展覽路線,依次走進一個個主題區域,仿佛真的穿越了不同的歷史時期,親身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文物的陳列既體現了歷史發展的連貫性,又展現了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恍惚間覺得自己不再僅僅是一名普通的游客,而是歷史的親歷者,正與古人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序廳高度濃縮和概括了云南的山川風貌、自然物產、民族風情以及人文歷史。通過巧妙的設計和展示,讓參觀者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對云南形成深刻而獨特的印象,仿佛是一把開啟云南歷史文化大門的鑰匙。
“遠古云南”展覽則緊緊圍繞重大地質發現和重要遺址展開,充分展示了云南史前時代在世界范圍內的重要地位,以及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淵源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宗教藝術和文化差異。該展覽進一步細分為生命大爆發、恐龍世界、從猿到人、新石器時代4個部分,全面展示了云南享譽世界的遠古生物與地質、人類起源以及民族多元格局形成的原因等內容。
展廳內,不僅陳列著深受小朋友喜愛的恐龍骨架,還通過精心復原的場景,生動地展示了元謀人的生活畫面。展覽運用沙盤、文物、模型、影視資料、場景再現等多種先進技術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云南獨特的地質發展史、地理地貌特征,以及其在生物發展史、人類發展史和民族文化多樣性方面的重要意義。可以說,這個展廳是云南省博物館重要的科普教育展覽區域,為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一個了解自然科學和人類歷史的絕佳窗口。
“文明之光——青銅時代的云南”展覽分為云南青銅器時代的開端、云南青銅時代概況、西南夷的翹楚——滇國、漢代的益州郡4個部分。通過生動形象的歷史事件展示和精美文物的直觀陳列,巧妙地將歷史感與審美效果完美融合,讓觀眾仿佛“重返古滇國”,真切地領略到云南青銅文化的燦爛輝煌,深刻感受到云南古代文化與內地文化的緊密聯系,以及中華文化多元一體進程的連續性。
這一展覽以《史記》《漢書》中對云南戰國、西漢時期的重要文字記載為依據,精心匯集了云南青銅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從全省的視角出發,以滇國為重點,全面而細致地再現了司馬遷筆下神秘的“滇國”從一個小小的邊疆部落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前國家性質的“酋邦”社會,最終并入西漢帝國“大一統”版圖的具體歷程。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故事,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觸摸歷史的脈搏。
“南中稱雄——東漢至初唐時期的云南”展覽分為漢民南遷、南中大姓、霍承嗣墓、大姓沒落4個部分,以漢夷之間的文化交流為主線,通過選擇標志性的文物和歷史遺跡,生動地展現了處于祖國西南邊陲的云南,自古以來就與中原內地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東漢至魏晉時期,中原地區政局動蕩,朝代更迭頻繁。而在云南,曾經盛極一時的滇王國逐漸走向衰落,導致了青銅文化的式微。與此同時,戰亂加劇了人口的流動,大量漢族遷入云南,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漢文化的新鮮血液。漢文化與云南本土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滲透,不僅豐富了云南的文化內涵,也加速了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進程。
“妙香佛國——唐宋時期的云南”展覽分蒙氏崛起的傳奇、南詔歷史的印記、大理國的沉浮、佛陀的世界4個部分,主要展示了云南唐、宋時期約600年間的歷史。展覽基本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劃分,依次詳細交代了南詔出現的背景、南詔的建立過程、南詔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大理國的簡要歷史,以及這一時期的社會生產、建筑服飾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內容。通過這些展示,我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親身感受到了南詔和大理國的興衰榮辱,領略到了唐宋時期云南獨特的文化魅力。
元、明、清時期被視為云南歷史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三個階段。在這一時期,漢族、蒙古族、滿族等眾多外來民族大量涌入云南,與當地的土著居民共同聚居、繁衍,打破了云南以往“夷多漢少”的人口格局,形成了漢族人口占大多數的多民族融合的新局面。此后,作為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云南包括漢族在內的26個民族共4000萬人口和睦相處,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這也成為了云南最顯著的文化多樣性特征。
“云南行省——元明清時期的云南”展覽通過梳理文獻中關于各民族源流的資料,將歷史進程中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真實面貌完整地呈現出來。展覽運用文物陳列和場景復制等多種手段,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入闡釋了漢文化進入云南后與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歷史狀況。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感受到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所產生的強大生命力。
“百年風云——近現代時期的云南”展覽的展示脈絡嚴格依照百年歷史的發展順序,分為“內憂外患”“倚劍南天”“燎原星火”“金沙水拍”“滇迤烽火”“曙光初現”6大主題。展廳空間根據不同主題巧妙營造出“暮色的古城”“灰暗的戰場”“黎明的曙光”3種獨特氛圍,通過巧妙地運用不同材質和燈光效果,生動地講述著每一段歷史故事,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親身經歷了云南近現代史上的滄桑巨變。
云南在中國近現代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歷史關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屢屢展現出令人矚目的鋒芒。辛亥革命時期的重九起義,為云南奠定了堅實的民主革命基礎;1915年,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起義率先在云南爆發,使云南再次成為民主革命的核心戰場;抗日戰爭時期,云南從大后方轉變為抗日前線,在這里打響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的第一仗;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更是推動云南走上了爭取民主和平的光明道路。這一系列彪炳史冊的重大事件,讓云南成為了中國近現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爭取民主與和平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云南省博物館不僅擁有豐富的展品和精彩的陳列,還充分利用了現代科技手段,為觀眾帶來了更加豐富和深入的參觀體驗。從復原恐龍展示遠古云南的神秘世界,到古滇王國的輝煌歷史,再到近代的百年風云,從獨特而多元的宗教文化,到精致典雅的古代陶瓷展,每一個展覽區域都融入了各種互動性環節,讓觀眾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同時,博物館還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制作了逼真的歷史場景還原,使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親身領略到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云南省博物館在展覽策劃和展示方面的嚴謹態度和專業水準。只是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體驗這些高科技在博物館中的運用。
恐龍展示區無疑是云南省博物館的一大亮點,也是各種聲光電科技在新館的集中展示區域。展區內,十幾只大小各異、制作逼真的祿豐龍,以及翼龍、三角龍、原角龍和各種食肉龍錯落有致地分布其中,它們或是昂首挺立,或是張牙舞爪,仿佛將我們帶回了那個遠古的恐龍時代。在人工搭建的叢林背景前,觀眾還可以通過拍照設備,將自己融入到叢林場景之中,與恐龍進行一次親密接觸并合影留念,這種獨特的互動體驗讓人流連忘返。
館內空間寬敞明亮,燈光布置巧妙,明暗交錯之間營造出濃郁的氛圍感。整個展覽以清晰的時間為脈絡,觀眾只需跟隨標識的指引,便可以輕松游走于云南悠久的歷史長河之中,領略到這片土地上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和深厚的歷史底蘊。
云南博物館的館藏珍品
牛虎銅案
戰國牛虎銅案,是云南青銅文化藝術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隨葬品最多的24號墓。器物主體為一頭大牛,站立狀,牛角飛翹,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飾一只縮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狀,張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橫向套飾一只站立狀小牛。大牛與小虎用模鑄造,一次成型,小牛則另鑄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為滇國的一件祭器,牛虎銅案在力學和美學上都達到了極高水平,幾近完美。
疊鼓形戰爭場面銅貯貝器
西漢時期滇國青銅器,疊鼓形戰爭場面銅貯貝器,高53.9厘米,蓋徑33厘米整器為上下重疊兩鼓,用銅焊接。有底有蓋,器內貯貝。兩鼓器身紋飾相同,胴部各鑄有羽人及木船圖飾六組;腰部飾牛形和舞人形紋。足部及胴部上刻有以三角齒紋和同心圓渦紋為主的帶形紋飾。蓋上為戰爭場面,有人物二十二人,馬五匹。蓋中央有一騎士,形體較大,似為主將。此人戴盔摜甲,右手執矛,作下刺之狀。貯貝器反映了步兵協同騎兵作戰的場面,表現了一次戰爭的全過程。戰場上攻守武器兼備,馬戰步戰結合,近距離武器與遠程武器皆有,是研究古代戰爭的重要資料。
西漢鎏金騎士四牛銅貯貝器:西漢時期滇國的青銅器,1955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通高50厘米,蓋徑25.3厘米,展現了古滇國神秘的祭祀文化。
大理國時期的銀背光金阿嵯耶觀音立像: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由純金打造,高29.5厘米,重1135克,展現了宋代大理國的高超鑄造工藝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宋代郭熙《溪山行旅圖軸》:著名的宋代山水畫,展現了郭熙獨特的藝術風格。
元代黃公望《剡溪訪戴圖軸》:著名的元代山水畫,展現了黃公望獨特的藝術風格。
明代嵌寶金冠:明代皇家御用金冠,鑲嵌有寶石,極具收藏價值。
清康熙青花人物鳳尾尊:清代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這些鎮館之寶不僅展示了云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反映了云南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反正我是邊看邊忘,太深奧了!
漫步在云南省博物館,就如同翻開了一本厚重的歲月之書,每一頁都鐫刻著云南豐富多樣的歷史和文化記憶。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觸動心靈的文化之旅。在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片土地的溫暖與古老,仿佛與歷史進行了一次親密的對話。云南省博物館就像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們能夠一頁頁地翻開歷史的篇章,去探索這個風景如畫的彩云之南所蘊含的無限魅力,去感受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和情感。
(4683 圖61 2025/2/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