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軍事據點和港口城市。江河交匯,造就了城市山林的獨特風貌;物產豐饒,帶來了有滋有味的舌尖享受。
故事融入美味,文字化作美食。當下,鎮江作家、畫家、文化學者王川設計了創意“三國宴”,聯合當地大廚“細熬慢燉”出全宴40道菜品,并將其收錄進同名書籍。三國故事在美食中翩然起舞,色、香、味、形之外,更有歷史的韻味和文化的趣味。
“左慈戲曹操” 居廣明制作
菜品:趣味演繹三國故事
“三國宴”中的菜品(以下簡稱“三國菜”),一類是移用《三國演義》直接提到的內容,如“煮酒論英雄”和“望梅止渴”中分別提到的酒和梅子,“曹操斬楊修”中的“一合酥”和“雞肋湯”;另一類是根據原著中的故事進行外延創作,如周瑜擅長彈琴,“公瑾操琴”這道菜就包含“瑜(魚)”和“琴”兩個元素;還有根據民間傳說和戲文制作的“喬國老做壽”“蘆花蕩”等菜品。
古代地理文集《輿地志》記載:“(鐵甕城)吳大帝孫權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開南、西二門,內外皆固以磚壁。”當時的城墻基本都是用土夯筑,而鐵甕城的城池則是整體由青磚包砌建造。以鐵甕城為主題制菜,什么樣的食材與磚塊形似?鎮江肴肉通常切成長方形,恰好兼顧了形似與本地食材的再造。三國菜“孫權筑城”,便把肴肉“砌”成鐵甕城的樣子。正如汪曾祺在《肉食者不鄙》中所寫:“瘦肉顏色殷紅,肥肉白如羊脂玉,入口不膩。”被賦予典故的肴肉,用美味觸動了食客的心弦,也讓人們形象地知曉了鐵甕城的特征。
《三國演義》的人物外貌描寫多用四字短語或對仗句式,朗朗上口。如許褚“長八尺余,腰大十圍”“卸了盔甲,渾身筋突”,馬超“面如傅粉,唇若抹朱”“獅盔獸帶,銀甲白袍”,其實這也與食材屬性相似。海參粗圓多棘刺,魷魚卷色澤白皙,上面的斜方格紋象征銀甲,王川據此取梅花參代表許褚,以魷魚卷代表馬超,制成三國菜“許褚裸戰馬超”。“最重要的是,在梅花參上插上兩根牙簽代表射中許褚的兩支箭,這才會產生趣味。”王川說,“金圣嘆在看到許褚中箭的這一段時,就批注:‘誰讓你赤膊!’端上此菜時,宴客也會不由得一笑。”
“周瑜打黃蓋”是三國故事中“苦肉計”的典型案例。《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至第四十九回就講了這一計:東吳大將黃蓋受命詐降曹軍,為取信于曹操,周瑜借故痛打黃蓋,黃蓋詐降投敵,給周瑜火攻曹軍創造條件,最終孫劉聯盟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三國菜“苦肉計”,選兩條飽滿且長的苦瓜,挖出內瓤,塞入攪拌好的豬肉糜。“牛羊肉皆可,但豬肉的油多,可以沁入苦瓜,口感更好。”蒸熟冷卻后,用快刀切成一片片綠色外圈。每片肉糜上嵌入兩粒紅豆和剪成弧形的海帶,形成“囧”字,擺放盤中就像是一大堆苦臉。“想必被毒打的黃蓋,也是裝著這樣一副苦臉,否則不可能騙過多疑的曹操。”王川笑道,“做‘三國宴’,要持游戲的態度,只有做得有趣,才能把菜中蘊含的三國故事說得有趣。”
“許褚裸戰馬超” 賈藝強制作
誕生:妙用書中經典元素
“三國宴”的誕生是個偶然。曾有人邀請王川策劃一桌“三國演義菜”,王川隨口說了幾個想法。“當時由于自己不是專業廚師,這些想法只能擱置。”一次,朋友在席間聽到王川談“三國宴”,當即表示要親自實踐,立即叫來大廚等人旁聽。兩個月后,王川驚奇地發現,自己設想的十幾樣菜被成功制出,并成為一家會所的看家菜,大受好評。
當下許多菜品冠以“文化”之名,誠然其中有不少是從書本中挖掘出來的,但免不了也有牽強附會的菜式。王川認為:“有的完全根據故事的諧音來做菜,沒有融入典故和內涵,非常牽強,那是一種無奈也無聊的辦法。”
“要想區別于他人,只有從文化上下功夫。”王川說,《三國演義》不像《紅樓夢》那般更多地寫到生活起居,不能完全依靠書中現成菜式,要提取原著內涵及文化元素,作更多的演繹和拓展。如三國菜“桃園三結義”中用了椰棗和培根分別代表關羽和張飛最初的職業;“水淹七軍”取臺灣點心“棺材板”的造型,用七種菌菇表示“七軍”;“蔡邕書經”是以焗鱈魚代指蔡邕等人書寫的石碑《熹平石經》……“三國宴”并非全都來源于江蘇本地食材和傳統做法,也有這樣汲取各地特色的融合菜。
同時,在實踐中不斷以創意改良三國菜。如“白衣渡江”選取白色食材豆腐皮制作,豆腐皮又稱“腐衣”,契合典故名稱。其做法是剔去豆腐皮的發黃部分,用麻油和上一點日本醬油涼拌。在實際操作時,有大廚覺得這道菜太簡單,便在豆腐皮正中加上紅魚子醬,豐富了色彩和口味。“苦肉計”也改用鵝肝糜代替豬肉糜,這樣不僅食材的檔次提高了,肉糜的表面也更細膩了。與初創時不盡相同的“三國美食”還有很多,最終它們改良后呈現的樣貌都被一一拍攝下來,配以文字,收錄在王川所著書籍《三國宴》中。
2018年,中國烹飪協會發布《中國菜——全國省籍地域經典名菜、主題名宴名錄》,“三國宴”與“紅樓宴”“江南運河宴”“太湖船菜宴”等一同入選其中的“江蘇十大主題名宴”。王川特別提到,“這些菜只是提供一種可能性,不是范式,也不是操作指南,大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來進行改造和創新。”
“水淹七軍” 許國坤制作
建言:增強菜品文化屬性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鎮江廚師一直在研發三國菜品。如鎮江賓館推出“東吳席”“川蜀席”“曹魏席”,一枝春酒樓有“東吳素菜席”“京口系列素點”,宴春酒樓、京江飯店、一泉賓館等也都各自推出了精心創作的三國菜,這些菜有的寓意有的象形,各具特色。
“三國宴”的創意推出后,鎮江當地也有不少酒店借鑒了其思路和做法,復刻售賣其中的單件菜品。考慮到全宴40道菜成套制作成本較高,顧客也很難一餐吃完,王川認為,實際落地時完全可以根據故事主題、季節時令、菜的做法等,將全宴分成多個套餐出售。例如三國菜“三氣周瑜”,將三條河豚魚燒熟后放在一只盤子上,河豚一碰就膨脹,氣鼓鼓的樣子契合了周瑜的郁結之態。現在適值“正是河豚欲上時”的春季,鎮江以江鮮聞名,揚中盛產河豚,便可取“三氣周瑜”等河豚菜搭配其他春菜作為時令套餐。
“人們不應該庸俗地區分‘傳統菜’與‘創新菜’,許多在后來被貼上‘傳統菜’標簽的菜,其實都是前人所作的‘創新菜’。”王川說,像蘇軾的東坡肉、袁枚的《隨園食單》、汪曾祺的“塞餡回鍋油條”等,皆是經過文化積淀,經受住時間考驗,從當年的“創新菜”變成了今天的“傳統菜”。
鎮江佳肴有如繁星點點。立春品“招牌水鄉八仙羹”,春分嘗“揚中刀魚餛飩”,清明食“白汁鮰魚”……光是春季就數不勝數。2024年,鎮江21道美食、4條線路入選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全國二十四節氣旅游美食及美食旅游線路”,彰顯出鎮江包羅萬象、歷久彌新的美食底蘊。
“江蘇橫跨南北,歷史文化悠久,物產資源豐富,更應該講究菜品的式樣口味和文化拓展。比如套菜設計,就可融合金陵菜、淮揚菜、蘇錫菜和徐海菜等省內地方菜的做法,增強美食的文化性,提高用餐的趣味性。”王川期待更多專家學者參與文化美食的發掘設計,讓大家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收獲高度的精神享受。他建議政府進一步推進文化美食的價值轉化,讓游客更愿意在當地停留,帶動文旅經濟。
江南時報記者 張梓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