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午后,如約而至的鋼琴聲,散落在圖書館各個角落里,也落在我的孤寂上,三樓窗外的陽光有些慷懶,些許暖意的光,斑駁了此際心緒,我閉上眼,靜靜聆聽自己的心跳,不急不徐,是安靜的樣子,甚好。
終于讀完了付如初的這本《大聲沉默》,滿心都是感謝遇見,與敬仰。
與其說這是一本書,倒不如說這是一條珠鏈,串起了我國乃至世界的文學史上那些璀璨的諾獎作品,那些時代的聲音,掩藏的歷史,無聲的控訴,些許溫情、太多的愛與憂傷,善良與悲憫。字字珠璣,于我是至寶,串起了我閱讀的脈絡,是時間軸,是大事記,是時代的剪影,是我了解歷史的捷徑,也是我閱讀的引擎,是一幅遼闊的閱讀地圖,吸引著我按圖索驥。
作者是一位資深編輯,從編輯的視角來解讀作品,自有其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作者獨特的洞悉,總是讓我豁然開朗,也讓我大開見識,如此全面的好書,實屬難得。當然,也只是表達個人對作品的敬意而已。
全書分三輯,第一輯“松鼠在榛子叢里”
作者寫路遙與《平凡的世界》,也寫路遙42歲的人生終點和他密不透風的苦難,太多的無奈。是啊,我們終是平凡人,能在自己的平凡世界里,做自己便是萬幸。
她寫陳忠實與《白鹿原》是這樣寫的:“有的時候,書與人一樣,命運感揮之難去。”《白鹿原》在某種意義上是那個時代的畫卷,是一個民族的隱秘歷史。
她輕輕帶過賈平凹與極具爭議的《廢都》,那個時代作家與作品都命運多舛。
提及阿來的《塵埃落定》,讓我隱約記得那年同學隨手寫書信一起寄來的《塵埃落定》讓我一氣追讀完畢,竟意猶未盡,仍記得土司的那個傻兒子,讓我不得不承認:“傻子與天才是同在一個高度的。”這是我近距離了解藏文化的一個通道,也認識到一部作品之所以可以傳承,與它行文的美學把握是分不開的,是以我至今也仍認為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推薦一讀。
三秦大地至此留下三個同樣顯赫的名字,陜北的路遙,陜南賈平凹和關中的陳忠實。而我覺得此處應該有阿來。
她寫楊絳先生,105歲的生命長度,用的是“陸沉者”,是見識過眾生百態之后,仍保持初心始終不變的堅韌,是用智慧打底的緘默,用泯然于眾的人生態度,欣欣然活著,洞悉一切,而只做自己,寧靜自守,一個時代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她寫中國的“米蘭.昆德拉”—張賢亮,與他的傷痕文學,沉甸甸的歷史,只是苦難并沒有影響他精神的屹立不倒,他手里的那桿筆依然鮮活,用文學的方式記錄了那段畸形的歷史。
她寫黎汝清的《皖南事變》、寫王鼎均的“回憶錄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關山奪路》與《文學江湖》,寫亂世之下人活著何其艱難,而無辜又能如何?是他們用筆將歷史的真相藏在文學作品里,將泣血的史實,輕描淡寫成小說或散文,本就需要極致的勇氣。也寫王鼎均終其一生回不去的故鄉,其鄉愁何其慘烈。她說每個人都需要讀王鼎均的“回憶錄四部曲”,那好,便讀。
那一代人的人生,大多被扣上命運的齒輪,他們擺脫不了的宿命,而我們只能從他們的文字中捕捉那個年代,我有一種幸而未生的僥幸。忽然就憶及舊年看過的那本《一百個人的十年》,同樣經歷過的那個向死而生時代,命運何其蒼白。幸好有筆在傳承記憶,歷史便不該被遺忘。應該把歷史還給歷史本身。
關于李敖,她說:“雖千萬人,吾往矣。”讓我們真正見識那個不羈的李敖本敖,毀譽摻半便是他真性情的人生寫照。我喜歡李敖在于他的幽默、樂觀與曠達,看似玩世不恭,卻很自恰,他說:“我吹牛,因為你沉默。”他風流是真風流,坦蕩的風流。所以也該去讀他的自傳《李敖的風流自傳》。
她寫大學是用一串書單相聯接而成的:《未央歌》中的西南聯大,《青春之歌》中的北大、《圍城》中的三閭大學,以及李亞偉的《中文系》、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張者的大學三部曲《桃李》《桃花》與《桃夭》,閻真的《活著之上》,許春樵的《屋頂上空的愛情》、閻連科的《風雅頌》及孫睿的《草樣年華》。
對于每個人來說,大學應是屬于青春與愛情的,是人生最初的樣子,也應該是最純粹的,最精神的。而時易勢移的當下,當精神開始讓位于物質與實用,大學成了“精致的利己主義”的搖籃,而藏在書里的吶喊應該被更多的人看到,讓學術還原學術的本元,讓學校還是象牙塔尖。
之于人生來說,大學只是一個開始,而人生是長跑,人生這一路的風景本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與添磚加瓦的過程,但一個好的大學,無疑是人生起點的助力,也是人生好習慣養成的源頭,價值觀的初建都始于良好的教育啟蒙啊,一代人的大學也隱藏在真實的生活里,是時代的縮影。而我們的現代的大學還是粹粹的樣子嗎?尤其是當下這一代大學人的就業現況,是該樂觀還是悲觀呢?當努力也不一定有回報的這個時代,我們更應該何以自處?
英國學者弗蘭克.富里迪曾在書里寫道:“定義知識分子,不是他在做什么工作,而是他的行為方式,他怎么看待自己,以及維護什么樣的價值。”我們又該維護什么樣的價值呢,這值得我們深深思。
她寫鄉愁,寫梁鴻、熊培云寫一個時代之下,人們無法安置的靈魂與精神,讓我不禁想起那年讀過的余光中的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是啊回頭看看,我們的鄉愁是再也回不去的鄉村,往日的炊煙日稀,鄉村在日漸老去,那些童年的場景成了記憶之中揮之不去的夢,而城市的進程中,人們的鄉愁要何以釋懷?
關于愛情,她借用的是米蘭昆德拉的“情人的目光,他認為唯有在愛情關系中,尤其是能夠抵擋住生活中各種摧毀力量的愛情關系中,人才能確認自己的身份與,與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或許人唯有靠著愛情才能與生活的瑣碎與庸常坦然相處,才能支撐注定絕望和虛無的人生。”
的確,愛情之于人生,那真是一種相互的確認,也是生活之中的不可或缺的那束光亮,是抵御所有加注在人類命運之上的精神存在,是精神活著并且永葆青春的本質,所以愛情的美好,值得孜孜追求。而現下的我們還真的懂得愛情嗎?那種不摻雜雜質的愛情,稀缺得象我們握不牢命運,物化的愛情還能叫做愛情嗎?
她也提及科幻,引用的是卡夫卡,他說:“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它會終止。”所以人類在生命的長度上仍未有選擇權,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公平,現下的最大的公平。但是無數的科幻從許多個維度都告訴我們,科幻在某種意義上是另一種預言,是時間軸上的一個個刻度,而放任時間,或者另一個平行的空間,這些預言會被帶進現實。這是我本人的大膽猜測。
仍記得那年曾為劉慈欣的《三體》瘋狂過,而后是《海奧華預言》,再加之馬斯克執著且堅定的火星移民,與AI的極速發展,人類的命運或真的有可能會被改寫,永生或會成為可能。從生物邏輯上可以實現的基因篩選,基因修復與基因編輯,再加之人機合成,人類或可變成新的合成人類,實現永生,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這一代人或可親睹,人類足夠躍遷至太陽系而不拘泥于地球,如果跨星球移民將變得稀松平常,如果生命的時間變得永無止盡?那將是人類的幸或不幸呢?你是絕望還是希望?你將如何思考人生?或者人生的意義?接下來我會閱讀《如果末日無期》去了解《莫比烏斯時間帶》如何將線性的時間扭成莫比烏斯環。也讀《1984》它說:“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還有《穿越平行宇宙》,閱讀科幻或者的讓人腦洞大開呢。
她寫敦煌以《敦煌本紀》展開,寫敦煌的壯烈與信仰,寫河西走廊、祁連山脈、與玉門關外,那片黃沙近處的黃土地,莫高窟與飛天壁畫。記得那年我去敦煌,另一個名字樊錦詩進入我的認知,一個北大的知識青年,義無返顧的選擇了黃沙漫天的苦寒之地,一呆就六十余年,守護著敦煌二十三坊,讓莫高窟得以被保護與宏揚,最終既問道荒原,又曲盡人心。終于在夜空中有一顆星(IAU)的小行星被命名為:樊錦詩星,有顆閃爍著的星星,就叫樊錦詩,這該是怎樣的浪漫呵。
她寫閱讀從豆瓣講起,從一次征文比賽的兩部作品《嚴曉麗的最新愛的人》及《愛在燈火熄滅時》展開闡述,寫楊勃以“一墻碟、兩墻書、三大洲車船票”為身份符號從2005年創辦了這個以讀書與交友,弱化商業的讀書平臺,讓一眾真正愛讀書的人在這里聚集,交流,她寫文學的真實是一種比感覺真實更深層次的真實,讓人剝離現象直抵本質。許多時候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通過一個人的故事看到一群人的故事,而或者我們不是在看,而是在代入自己、在感受與思考這個時代。閱讀在這個當下被大數據化的命運,我們都在各個維度里被大數據綁架而不自知,時代看不見的手,已經將我們的閱讀變得碎片化,我們閱讀經典的能力不能丟失,而閱讀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達成共識,也可以允許區別異化,尊重差異,兼而容之。
第二輯,“玫瑰酒的芬芳”
她寫馬爾克斯與他的《百年孤獨》寫拉丁美洲的苦難史寫一個家族的百年更迭;及他的魔幻現實主義,寫他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幾乎窮盡了愛情和婚姻的各種可能;書里的主人公阿里薩622次濫情,但并不影響他51年9個月零4天等待他的真愛,費爾明娜,等待終于與她在一起,而后攜手在海上永遠航行......
她寫顧彬,一個德國人,有著憂郁的氣質,勤于思考、喜歡詩,在人多的場合,不喜歡說話,喜歡沉默。他有著德意志民族的哲學沉淀和嚴謹的懷疑精神。以他的視角寫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寫出了一個外人眼中的一個中國時代,值得我們自己深思,而不是沉默。
她寫白俄羅斯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與她的《切爾諾貝利的悲鳴》《鋅皮娃娃兵》及《二手時間》都值得我們站在歷史的維度上去了解一個民族不得己卻揮之難卻的災難,這些深重的災難,需要我們親自去閱讀,是不敢斷章取義啊。
她寫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瑪《我的瘋狂世紀》與《布拉格精神》,寫人生的悖論“沒有體會到深刻苦難就很難真正體會到深刻的幸福”,我競不敢遑論什么,只是去體會,去感受字里行間的厚重,也應該去閱讀。這樣的書單值得排進日程:赫拉巴爾的《過于喧囂的孤獨》、《時間靜止的小城》、《甜甜的憂傷》納博科夫的《說吧,記憶》及波蘭詩人《詩的見證》,還有印度作家奈保爾的《米格爾街》以及哈維爾身陷囹圄說的那句:“信仰生活,也許。”都讓我無比慶幸尚在一個和平時代,和平何其重要。
她寫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及他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紅》、《我腦袋里的怪東西》《雪》與《黑書》《新人生》、《寂靜的房子》、《純真博物館》也該加入書單。
她也寫奈保爾與他的作品《半生》、《大河灣》、《畢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以及享譽世界的印度三部曲:《幽暗的國度》、《受傷的文明》、《百萬叛亂的今天》。
她還寫《洛麗塔》與流亡的蘇聯作家納博科夫,那么再去讀《洛麗塔》。讀那個堅持給生活在身邊的妻子寫了50年情書的作家,以及他的致《薇拉》。還有魯西迪的《午夜之子》、《摩爾人的最后嘆息》、托卡爾丘克的《太古和其它時間》、寫波蘭曾在歐洲地圖上消失了一百多年時間,寫波蘭被俄國占領過的波蘭遺患無窮。寫渡邊淳一和他的《失樂園》也寫《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兩部情色小說,寫盡的中年人的愛情,不甘與激情、及欲望本身都足夠燃燒成灰燼,甚至祭上生命也不惜為了留住愛情最好的樣子。
哎,二十世紀,世界各處都呈現出深重的災難,世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人類的智慧與尊嚴被踐踏,文學也沉浸在沉重的悲憤與憂思中難以自拔。而我們該以怎樣的眼光來審視這些歷史,尚存灰燼的歷史呵,與我們并不遙遠。
第三輯:“月亮推著后背”
這一輯主要從影視的視角來縱觀近代的文學最終搬上影屏,寫張藝謀的《紅高梁》、寫賈樟柯的《江湖兒女》時如是說:“《江湖兒女》很像是變革中國的一部:“江湖眾生圖。”寫《陸犯焉識》與《歸來》書與電影的距離。也寫邁克爾.格蘭達格的《天才捕手》,寫馮小剛的《芳華》、還有李滄東的韓國電影《燃燒》,還有美國的福克納,他的《喧嘩與騷動》、《八月之光》《我的彌留之際》。
她還寫婚姻,是這樣的寫的:“婚姻跟世界的所有的關系一樣,最禁不起打量。”因為這種陪伴,本質上具有“反人性”的一面。是啊,給妻子薇拉寫了五十年情書的納博科夫如是說:“在有關婚姻的話題中,似乎總是只有足夠勇敢的人,才會深究自己在婚姻中的幸與不幸,計算婚姻中還保存著多少自我,然后在某個時刻,摁下生活的重啟鍵。”
關于婚姻,我似乎有自己的見的,我們以為的相濡以沫,在時間的滌蕩之下,最終會剩下多少?愛情與婚姻本就是兩個事情,不可以同日而語,我仍崇尚愛情,卻懼怕婚姻,許的的指向都標明,愛情的終點才是婚姻呵。選與不選看起來仍舊很難,人類終是怕孤獨的動物,陪伴本身意義深遠,是不是還該拋個硬幣決定一下婚姻這個事情?
夕陽已經染窗,冬日的陽光在最后的余輝里,顯得冷清,我坐在這個窗下已經一天了,讀一本書的意義在于,反復查看那些閱讀時自己留下的記號線,想想那時閱讀的心情。然后復盤一本書嗎?不復盤的是我們自己的人生這一路走來啊......
呵,一本好書,讓我心生敬畏。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