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藍字關注我哦!
星球有朋友問我,為什么感覺現在有的人賺錢這么容易,而自己賺錢就很難。
很簡單,那是你不懂現代財富的來源。
現在擁有財富的人,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中國賺錢中國花;第二種,美國賺錢中國花;第三種,中國賺錢美國花。
而這三種人的盈利模式,一級比一級成熟,一級比一級容易。
第一種,是我們普通老百姓,第二種,是大廠程序員,第三種,則是故宮大奔的天龍人。
因為你看上去這是三種消費模式,但實際這背后是三種完全不同的套利模式。
第一種模式,本國賺錢本國花。
這個套利模式最好理解。
貧窮國家的人跑到富裕國家的人時候最能直觀感知到這點的差距。
比如說我剛到澳洲留學的時候,我帶的是人民幣,但我花的是澳幣,所以剛開始我習慣性把我看到的所有商品價格X5,帶入澳幣匯率,然后我就花的很節約。
但后來我發現這種模式是不對的,你來到這里,就應該按照當地的工資物價來換算。
所以評價一個國家人幸不幸福這塊,不管是看他的錢換算成美元是多少錢,而是他賺的工資能有多少的購買力。
而這點,因為我國是制造業國家,所以我們這的大多數物品賣的還是相對便宜的,所以我們實際上工資對應物品的購買力不算低,幸福指數還是可以的。
對比一下就是,如果你在美國,現在哪怕你賺美元,你也覺得雞蛋貴,但你在國內,就不太會感知到雞蛋的價格貴。
這就是本國賺錢本國花,沒什么套利機會,只看你所在國家的稟賦。
第二種模式,外國賺錢本國花。
這個套利模式就很好懂了。
我們都知道,評價一個國家富裕不富裕,關鍵要看人均GDP,而人均GDP,對應著人均生產效率,但問題來了,富國的人均生產效率真的要比窮國高很多嘛?
不一定,要看領域。
我們假設富國的人均GDP是窮國人均GDP的10倍。
在高科技領域,富國平均一個人可以一個月生產10張芯片,而窮國可能平均一個人一張芯片也生產不了。
在這個領域,富國的人均效率比窮國的人均效率高得太多了。
那么對富國來說,他生產出的每一張芯片,都可以要求窮國拿天價來換,這個交換比例,一定不是人均GDP的10比1,而可能是富國一塊錢的成本賣窮國一萬塊。
類比于我們當時賣襯衣賣糧食才能高價去買飛機和盾構機。
但相反,在另一些領域,比如說保潔,富國和窮國的保潔人員提供的服務是完全一樣的,勞動生產率應該是1:1,但實際上他倆的收入,絕對不是1:1,而是根據兩國各自經濟走的。
這就是本土服務市場的定價機制 和 全球市場的定價機制的差異。
富國之所以富,不是因為他們國家所有人的勞動生產率都高。
而是因為富國高科技人員的勞動生產率高帶動著本幣升值,讓參與他們國家本土服務市場的人員都從貨幣上看著更富罷了。
對應到現實,就是我們跟美國。
你看我們跟美國的人均GDP差了這么多,但是1.4W人民幣在國內的生活水平絕對要比美國2000美元的生活質量要高,就是這個邏輯。
于是乎,就有了套利機會。
你同樣是保潔,在國內做保潔,30塊一個小時,去美國做,30美金一個小時,劃人民幣240元,那么你完全可以去美國賺美金,然后把省下來的錢送到國內,就等于你靠勞動攢到了更多的錢。
比如說現在的數字游民,就是在美國公司上班,然后反過來在東南亞這些國家居家辦公和消費,那就等于賺美元花本地貨幣,爽透了。
還有大廠程序員,你看上去是本國定價,世紀最牛逼的程序員,享受到都是美國定價。
這是靠勞動力賺錢最舒服的模式,但問題在于什么吧。
能實現這種美國賺錢國內花模式的工作太少了,前些年疫情數字辦公這種情況可能還多一點,但現在全球公司都在要求base,除了特定的數字游民,其余人很難實現這個操作了。
最多最多,就是假期旅游,從富國到窮國,或者說美國人退休后拿著養老金去東南亞養老這樣子的。
于是就有了第三種模式,國內賺錢,美國花。
大家可能下意識會覺得,這種模式最坑,就像我最開始舉的那個例子,我去澳洲留學,什么都得換算當時匯率,太虧了。
但問題是啥呢?
我覺得困難的原因在于,我在國內賺錢太難了,我們家在國內賺錢還是靠著傳統制造業工廠一點點做業務而來的,我沒有涉及到資產運行的邏輯。
在這里,我就要說到第三層套利模式了。
這一層的套利,是資產的套利,而不是勞動的套利,準確來說也不是窮國賺錢,富國花,而是看增長。
你要去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賺錢,然后跑其它國家花錢。
因為對靠勞動創作收益的人群來說,你是沒有選擇貨幣權利的,你在哪里工作,就決定了給予你的貨幣是什么樣。
但對靠資本來說,他們無所謂哪種貨幣,他們只看增長和匯率,只要算完資產和匯率后他們的利潤是增加的,那這筆生意對他們來說就是合算的。
舉個例子,如果現在回到2000年,美國資本最想把錢放到哪里?
毫無疑問,中國。
原因很簡單,當時中國是一個動則兩位數經濟增長的國家,而彼時的美國只有4%,美國資本家把錢放到中國,就算是啥也不干,存到銀行吃利息,算上外匯的差值都能超過在美國的收益。
而且說實話,吃利息這招太傻了,正常資本家都不會這么干。
聰明一些美國資本家的做法,是直接建廠或者買資產。
建廠成功的典范,馬斯克,上海工廠,算上地方補貼,約等于白送了,直接助力馬斯克成就世界首富,類似的還有各種合資品牌,都在咱這賺了大錢。
買資產的,就更容易了,提前在咱這買點房子地皮啥子的,你說這個增值不比他們在美國賺的多嘛?
而且大家要知道,不管是建廠還是買資產,資本家都是能上杠桿的。
假設購買一套價值 100 萬元的房產,當首付比例達到 70%,即 70 萬元首付購買價值 100 萬元的房產,貸款 30 萬元,杠桿倍數約為 1.43 倍(100÷70)。
如果房產價格上漲 10% 至 110 萬元,房產凈值變為 80 萬元(110 - 30),利潤為 10 萬元,投資回報率約為14.3%(10÷70)。
若首付比例為 40%,即 40 萬元首付購買價值 100 萬元的房產,貸款 60 萬元,杠桿倍數為 2.5 倍(100÷40)。當房產價格上漲 10% 至 110 萬元時,房產凈值變為 50 萬元(110 - 60),利潤為 10 萬元,投資回報率為25%(10÷40)。
若首付比例為 20%,即首付 20 萬元,貸款 80 萬元。此時杠桿倍數為 5 倍(100÷20 = 5)。
如果房產價格上漲 10%,房子的價值就變為 110 萬元,扣除 80 萬元貸款后,房產凈值變為 30 萬元。相比最初 20 萬元的首付,利潤為 10 萬元,投資回報率達到50%(10÷20)。
而且這個模式更厲害的一點在哪呢?
你還可以重復利用杠桿,比如說你按照20%首付買房漲了一成后,你投資回報率變高后,你還可以把升值了的房產抵押給銀行套現后繼續投資新的房產。
只要房價一直再漲,原則上你是可以不斷往上加杠桿的。
這就是為什么要去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賺錢,然后跑其它國家花錢,原因很簡單:
資本追求的是增值,而富裕的國家天然沒有窮的國家增值快。
當然,也有幾個反例。
舉個例子,我身邊有長輩,他是在90年代去英國留學的,那個年代能出國留學,他家是個什么家境大家清楚,但他留學,沒花錢,還賺錢了。
原因在于他留學的時候,他家給他在學校周圍買了一套房子,他上學了幾年,那個房子就漲了幾年,等他回國的時候,他房子賣的錢,減去學費生活費,還有剩余,等于他出國留學,還賺了錢。
以及什么吧。
2021年后,你把錢換成美金,全投到美國資本市場上,你會發現美國資本市場給到你的回報,要遠遠超過你把錢存到咱這銀行的收益,因為當時美國加息,全世界資本又回流美國了。
當然這個操作,還需要注意一點是什么吧?
你在買入經濟增速或者說債務增速較高國家資產時候,一定要想好退出機制。
你要做的,是在他擴張債務時買入資產,以及在他收縮債務時把債務賣掉。
比如房子,你要在咱這負債率見頂的時候選擇賣出,比如美股,最好要在特朗普準備修復負債率的時候選擇賣出,然后你就以一個極高的價格讓別人去接盤你手里的資產了。
這樣一來,你的財富,就實現了。
所以你在回過來頭看三句話就知道了。
本國賺錢本錢花,那你最好走到本國經濟增長最快的那個行業,當年的互聯網,現在的AI,都是如此。
國外賺錢國內花,那你最好利用國內外的薪資差異,去發達國家賺錢然后回到國內花,或者你在國內賺北上廣深的工資,然后在小城市生活。
國內賺錢國外花,其實到了這個境界,你要做的是全球配置資產,去到增長最快的國家加杠桿買資產,然后獲取收益來為你生活增添利潤。
人生財富的實現,大致就是這個路徑。
全文完。既然看到這里,請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我們另開設有知識星球,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先加入。
這個是加入星球的二維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