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碑拓片(資料照片)。
姓名:李靖碑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出生時間:唐朝
出土地:禮泉縣
年齡:1300余歲
戶籍登記時間:1975年
現住址:昭陵博物館
在大眾的認知中,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充滿奇幻色彩。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李靖,既不是陳塘關總兵,也和《封神演義》毫無關聯。他的真實身份是大唐開國名將。
在昭陵博物館內,李靖碑被悉心安置在室內展廳。步入展廳,李靖碑格外引人注目,柔和的燈光照在這塊承載千年歷史的石碑上。
3月19日,導游張涵站在碑旁,向游客娓娓道來:“大家眼前的這塊李靖碑,歷經歲月滄桑,見證了李靖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承載著大唐的輝煌與榮耀?!?/p>
游客圍聚在石碑前,端詳碑上斑駁的字跡。來自山西的游客李璇感慨:“沒想到文物背后藏著如此真實的歷史?!?/p>
李靖碑碑額。
壹 波瀾壯闊的傳奇人生
李靖,京兆三原(今陜西三原)人,隋唐時期杰出的軍事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出身隴西李氏,家族的軍事傳統和文化氛圍,為其成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深入研習兵法,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理論知識。
李靖初仕隋朝,擔任馬邑郡丞。隋末亂世,李淵在太原起兵,李靖敏銳地察覺到這是改變天下格局的大事。他原本打算向朝廷告發李淵,但在途中被李淵的軍隊所擒。
臨刑之際,李靖高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世民見他言辭慷慨,相貌奇偉,便將他收歸麾下。從此,李靖開啟了為大唐南征北戰的傳奇人生。
武德年間,李靖轉戰巴蜀、荊襄、江陵,直至嶺南,為唐朝平定各地割據勢力立下汗馬功勞。他協助趙郡王李孝恭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攻打蕭銑時,李靖趁長江漲水、敵軍疏于防備之際,迅速出擊,一舉攻克江陵,平定了江南地區。此后,他又招撫嶺南諸部,使唐朝的統治得以在南方穩固。
貞觀年間,李靖達到了軍事生涯的巔峰。貞觀三年,他擔任定襄道行軍總管,統領諸將北征東突厥,率精騎三千,夜襲定襄,使頡利可汗部驚潰。隨后,他又奔襲陰山,一舉滅東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陰山北直斥大漠。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解除了東突厥對中原的長期威脅,還讓唐朝的國威遠揚四方。
后來,李靖再次掛帥出征,西破吐谷渾。他克服了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敵軍的頑強抵抗,深入敵境,大獲全勝,為唐朝徹底解決了吐谷渾的滋擾問題。
李靖一生征戰無數,為唐朝的建立、開疆拓土和穩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智慧,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靖才兼文武,勇敢善戰,在治軍、作戰等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他對軍事理論的研究與創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他編制的十條關于南方一統的策略,得到了李淵的高度評價。卓越的軍事才能,使他獲得了“大唐戰神”的稱號。
貞觀二十三年,李靖患病,李世民親臨病榻慰問。見李靖病危,李世民涕淚俱下。同年,李靖溘然長逝,享年79歲。李世民下詔,冊贈他為司徒、并州都督,賜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謚號“景武”。
貳 跨越千年的歷史
李靖碑,也被稱為衛景武公碑,刻于唐顯慶三年,原存于禮泉縣煙霞鄉官廳村西北李靖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石碑高427厘米,下寬128厘米,厚42厘米,氣勢恢宏。碑額篆書“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仆射司徒衛景武公碑”,點明了李靖的身份和地位。
碑文共39行,有部分磨損,當前保存的文字有2000余個。碑文詳細記述了李靖的生平事跡、軍事成就和品德風范,是研究李靖和初唐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碑文開篇追溯了李靖的家族淵源,強調了他出身名門的背景。接著,詳細敘述了他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的歷次征戰,從平定南方割據勢力到北伐東突厥、西征吐谷渾,展現了李靖卓越的軍事才能。
在記載李靖的軍事成就時,碑文著重強調了他的智慧和果敢。例如,在夜襲陰山的戰役中,李靖“以奇制勝”,趁敵軍不備,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摧毀了東突厥的主力部隊。這種“兵貴神速”的戰術思想,在碑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碑文還記載了李靖在軍事制度和管理上的創新。他在擔任兵部尚書期間,改革府兵制,提出“以法治軍”的理念,使唐朝軍隊紀律嚴明,戰斗力更強。
除了軍事方面的內容,碑文還對李靖的品德和為人給予高度評價。碑文稱李靖“性沉厚,每與時宰論政,必弘大體”,展現了他的沉穩和大度。
“李靖碑的歷史價值不僅在于它為研究李靖提供了一手資料,還在于它從側面反映了初唐時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通過碑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唐初的邊疆局勢、軍事制度、外交政策以及社會文化氛圍??梢哉f,這是一座跨越千年的歷史豐碑?!闭蚜瓴┪镳^宣教部主任鞏書茶介紹。
近年來,昭陵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李靖碑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和評估,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定期對石碑進行清潔和保養;加強對石碑周邊環境的監測,控制溫濕度、光照等因素,為石碑創造了一個適宜的保存環境。
文物保護專家還對李靖碑的修復工作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盡管目前沒有大規模的修復,但針對石碑上的一些輕微損傷和字跡模糊的部分,專家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了修復。例如,利用數字化技術對碑文進行掃描和修復,盡可能地還原碑文的原貌。
李靖碑。
叁 大唐風華的不朽見證
李靖碑的碑文由許敬宗撰文、王知敬書寫。
許敬宗是當時的弘文館學士,其文章辭藻華麗,為李靖碑的內容增添了豐富的歷史信息。王知敬是初唐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婀娜多姿,有北派風格,使李靖碑不僅具有歷史價值,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李靖碑是王知敬楷書的代表作品,堪稱書法藝術一絕。”鞏書茶介紹,王知敬在書法上融合了歐陽詢之清剛嚴謹、虞世南之腴潤典雅和褚遂良之流媚風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通觀此碑,每一個筆畫都富有力度和節奏感,起筆、行筆、收筆都恰到好處,展現了書法家精湛的技藝。
碑文中的橫畫,起筆時往往藏鋒逆入,然后中鋒行筆,收筆時頓筆回鋒,顯得沉穩而有力。豎畫則挺拔勁健,如蒼松屹立,給人以堅定之感。
在結體方面,碑文端莊大方,參差錯落,自然生動。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呼應關系處理得十分巧妙,整個碑文渾然一體。同時,碑文中的一些字在筆畫的伸展或收縮上,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增加了書法的藝術感染力和趣味性。
李靖碑的書法風格既體現了初唐書法的共性,又具有獨特的個性。
它繼承了魏晉以來書法的傳統,注重筆法和結構的嚴謹性,又在風格上有所創新,展現了唐代書法的雄渾大氣和開放包容。
歷經千年,李靖碑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損傷。碑的下部鑿損過甚,許多字跡已經模糊不清,給后人解讀碑文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即便如此,上部保存較好的碑文,依然為研究李靖的生平事跡和初唐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它記載了李靖的傳奇人生,展現了唐代書法藝術的卓越成就,也承載了人們對英雄的敬仰和對歷史的記憶,是大唐風華的不朽見證?!膘枙枵f。(記者 張琪悅)
鏈接 |探尋李靖的故事
李靖,初唐名將,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赫赫戰功,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千年時光流轉,與他相關的李靖墓和李靖故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成為重要遺跡。
李靖墓位于禮泉縣。作為昭陵陪葬墓,它有著獨特的構造,由東西并列的3個高大夯土堆組成,遠望仿若山脈起伏,居中部分高12米,東西兩側各高9米。其特殊的造型并非偶然。據《舊唐書》記載,唐太宗為表彰李靖在征服東突厥和吐谷渾戰爭中的功績,特意將墓冢修建成東突厥鐵山和吐谷渾積石山的模樣。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縣城北4公里處的魯橋鎮東里堡,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原名李氏園,又稱唐園,俗稱東里花園,坐北向南,占地1.79萬平方米,整體呈現明清風格,采用對稱式結構布局。園內以“關中八景”為藍本,巧妙設置樓閣、假山、魚池等景觀。
李靖故居歷經多次變遷與修繕。清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均有整修,清末嚴重損毀,后又重修。1992年,李靖故居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被列入陜西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記者 張琪悅整理) 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