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星救援》中的土豆在火星中蓬勃生長時,當馬斯克預測20年內人類將在火星上建造出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時......我們會發現:火星,這顆荒蕪的赤色星球,已悄然成為了人類集體想象中的第二家園,承載了人類關于星際遷移的最熾熱的想象。
拋開失真的藝術與資本濾鏡,一些曾被忽略的命題隨之顯現:為何人類對“火星”有如此執念?火星移民是否真的具有可操作性?從想象到現實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這些問題我們也許在《在火星買房:太空移民計劃的可行性分析報告》一書中能找到答案。基于宏大的火星移民計劃,作者凱利·韋納史密斯從科學、倫理等多個角度出發解構了浪漫的星際童話,揭露了關于火星的種種真相。從地球到火星,好像真的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
本文摘選自《在火星買房:太空移民計劃的可行性分析報告》。經出版社授權推送,篇幅所限內容有所刪減。
00
為什么是火星?
我們接下來要論證的是,為什么火星是太空移民的理想選擇。但首先需要明確一點:以地球的標準來看,火星的環境極其惡劣。火星離成為人類的備選家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設想一下地球上最糟糕的氣候場景:海平面上升10米,淹沒了紐約市和波士頓;比利時和荷蘭等地勢較低的國家被海水整個吞沒;熱浪使得南半球部分地區無法居住;洪水、干旱、野火和巨大的熱帶氣旋肆虐全球;超過一半的物種滅絕;雪山融化或被海水污染,淡水資源枯竭;熱帶疾病蔓延到原來的溫帶地區;農作物歉收,人們遭遇饑荒;超過10億的氣候難民沖擊著相對宜居的北方國家緊閉的大門,暴力和沖突隨之爆發。
這樣的地球和火星或月球相比,簡直就是伊甸園。地球依然擁有我們可以呼吸的空氣, 保護我們免受輻射的磁層, 甚至很可能還有麥當勞早餐。 雖然我們不愿意居住在那樣的地方,但這里畢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裸奔 10 分鐘還能活下來的星球。
火星對于太空移民者的吸引力不在于它現在的狀態,而在于它未來的無限潛能。火星上的化學元素幾乎可以滿足我們長期居住所需的一切。碳、氧和水等最基本的物質都相對容易獲取,至少以太空吝嗇的標準來看是這樣。因此,火星不僅是我們可以生存的地方,還是我們可以擴展和發展的樂土。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努力,火星最終有可能成為人類的第二故鄉。
但不得不說,目前的火星環境確實相當惡劣。
01
反對在火星上定居的理由
像月球一樣,火星表面也被一層死寂的風化土所覆蓋。雖然風的吹拂會造成一定的侵蝕,但這并不能防止尖銳顆粒的產生。而火星上還有額外的問題——火星表面是有毒的。
高氯酸鹽在地球上是一類微量化學物質,它在火星表面土壤中占0.5%到1%。這到底有多嚴重,取決于你的態度。樂觀的太空移民愛好者會告訴你,高氯酸鹽可以很容易地反應生成氧氣。但我們應該注意到,高氯酸鹽是一種相當危險的化學物質。在高劑量下,它們會與人體中產生某些激素所需的碘離子競爭,從而導致甲狀腺問題。這對發育中的胎兒和兒童來說可不是好事。
因此,我們更傾向于更悲觀的看法。當人們談論太空時,通常會對他們在地球上絕不會接受的條件異常寬容。想想看,如果你打算生孩子,并在尋找一處宅基地,而一個地產經紀人對你說:“這里很不錯,不過我必須告訴你,這片土地的表面含有對兒童有害的高濃度化學物質。而且它們還會被可食用的植物吸收,所以在你種植菜園之前,我建議你先把這些高氯酸鹽轉化成氧氣。”你會怎么想?
火星的塵埃活動比月球要頻繁得多。1971年,第一個火星探測器“水手 9 號”接近火星時,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火星的紅色表面似乎變成了一個平滑的圓盤,原本應該是球形的星體看起來卻像是一個平坦的盤子。原來,除了極地區域和高聳的火山峰之外,整個火星都被一場巨大的塵暴所籠罩。
令人震撼的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其氣壓只有地球的 1%,并且幾乎完全由二氧化碳組成。然而,塵暴卻仍能頻繁在火星上掀起巨浪。這也意味著,如果你走到戶外,不僅會像在月球上一樣迅速死去,而且還會不斷面臨天空被有毒塵埃遮蔽的危險。
這將使人類不得不待在室內。不幸的是,他們的戶外設備,比如太陽能板,在被有毒的風化土覆蓋后效能將大為降低。即使沒有塵暴的情況下, 光伏設備在火星上的性能也無法和地球上的相同緯度地區相比。太陽光遵循平方反比定律,離太陽每遠一倍,亮度就會減少 1/4。火星上單位面積的日照量不到地球和月球的一半。
這就引出了移民火星的最大難題:距離。除非有某種超前的推進技術,否則一趟單程旅行將耗時大約半年時間。也就是說,你將在一艘狹小的飛船上度過 6 個月的時光,而這期間你既無法品嘗到新鮮的蘋果,也無法與法比奧實時通話。而且,你還需要帶上充足的物資,包括夠用 6 個月的食物、 水、內衣和牙膏,其中任何一項都不能有所缺失。假如途中發生了什么意外, 要想返回地球將會異常困難, 因為前往火星的旅程本就需要極度節省燃料。 通常情況下,前往火星的計劃是這樣的:
簡單來說:你會以高速離開地球,在太陽的牽引下逐漸減速。當你抵達目的地時,你的外向動量剛好耗盡,這時你需要燃燒少量的推進劑,轉而進入火星的軌道。現在,你可以安心地松一口氣,因為此時地球已經在其較短的環繞太陽的軌道上超越了你的位置 。
即便是首次火星之旅,離開地球的總時間也將達到兩至三年。一旦你開始旅程,直到地球和火星再次接近對齊,你都無法回到地球。這種情況充滿風險。當“阿波羅 13 號”任務的服務艙在 前往月球的途中發生爆 炸時,航天員能幸存下來,部分原因是物理學提供了一條非常 短的“自由 返回軌道” , 他們只需要耗費極少推進劑就 能返回地球。
若在火星使用這種軌道, 你返回地球的時間將會超過一年 。在月球上, 如果出了問題,你還可能通過來自地球的飛船或利用逃生艙得 到營救。但 如果在火星上出現了問題,很可能就只能依靠自己了。
在火星上,你甚至無法通過實時電話協助進行手術或修復工作。當火星和地球相距最遠時,信號的單程傳輸時間需要 22 分鐘。最短時,也需要 3 分鐘。
和月球一樣,火星上似乎也沒有具有經濟價值的礦物可供出口到地球。 我們有時會在提案中看到氘的身影,這是一種在火星上濃度較高的氫同位素。然而,這比月球上的氦 -3 更為不現實,因為火星離我們更遠,其經濟價值更低,而且地球上也能較容易地獲取氘。還有人表示,在火星上可 能會發現稀有元素,因為火星尚未經歷過幾千年的人類開采。然而,我們 并不知道這些元素是否容易獲取,即使知道, 也不意味著能夠立即在火星 上進行稀有元素的開采。
因此,即便在熱衷火星移民 的人群中,火星投資計劃的回報也往往集中在服務而非商品上,例如旅游、科學研究和媒體銷 售等。去往火星可能需要卓越的科學和精湛的工程技 術,但想要用這個計 劃來賺取利潤,恐怕只有真人秀能夠助你一臂之力。
這就是火星的基本情況。除了在月球上會碰到的各種問題,火星還有毒塵暴和單程半年的飛行時間。那么,為何還有那么多人認為火星是人類理想的第二家園呢?
02
支持在火星上定居的理由
好吧,火星的地理位置也許不是那么完美,但其在園藝方面的潛力卻不可小覷——當然,前提是得先將所有的毒素從土壤中清除干凈。但你看,火星擁有你最喜歡的所有元素:氧、氫、碳,甚至連氮也不缺!大量的水資源被鎖在火星冰蓋中。火星的冰蓋中蘊藏著豐富的水資源,即便你向南行至更遠的地方,地下的水資源依然相當豐富,而且大氣中也含有微量的水分。這比從石頭中提取水,或者和杰夫·貝佐斯爭奪冰凍的氨化湖泊要容易多了。
雖然火星的大氣中 95% 是二氧化碳,但這只對人類有毒。植物非常喜歡二氧化碳,它們用二氧化碳來構建自己的身體,并且還能釋放出游離氧。還有薩巴蒂爾原理,你可能沒聽說過,但火星移民愛好者們倒是對此了如指掌。如果在一個太空移民會議上大聲背誦反應物的名稱, 一定會有人回答相對的反應產物是什么。
只要加入二氧化碳和氫氣,就可生產出甲烷和水。在緊急情況下,充分的水資源能夠保你三天內不會脫水而死,但從長遠看,甲烷可能更具價值。如果你感覺對甲烷非常熟悉,那是因為它是腸胃脹氣里常見的成分。不同于人們的普遍看法,實際上甲烷是無味的。另外,甲烷可以與氧氣反應后燃燒,因此可以用來為火星探測車以及定居點提供動力,同時,甲烷在液體形態下也是一種優秀的火箭燃料。如果你是火星的首批探索者之一,那么主要任務之一可能就是進行化學反應,為返回地球的旅程積累甲烷。
雖然所有這些聽起來并不輕松,但與月球相比,火星上的條件要好得多。在月球上,絕大部分氧氣都封存在巖石中,大部分碳則都堆在排泄物收集袋中。而在火星上,氧氣和碳都飄浮在空中。雖然火星表面仍然缺乏某些元素,但我們需要的其實只是微量的這些元素。你可以更容易從地球運送鉀、硼和錳這些元素,這比起運送一整個農場的碳要容易得多。
火星的氣候意外地宜人,至少對于太空標準而言是這樣。通常來說, 如果我們到一顆行星上,最常見的命運不是被烤熟,就是被凍僵或壓扁。但在火星上,雖然全球平均溫度為零下65℃,冬天兩極的溫度可降到零下140℃,但不至于把人凍僵。舉個例子,1983年南極的東方站記錄到的最低溫度是零下89℃。而在火星靠近赤道的地區,夏天的溫度大約可以達到21℃或 70°F。加上與地球相似的 24.7 小時日夜周期,這里簡直就像是我們的另一個家園——盡管外面有無邊的荒涼風景和會籠罩整個世界的毒素風暴。
雖然火星與地球相距甚遠,但作為發射點,它確實具有一定的地理價值。我們對小行星采礦業的前景持保留態度,但未來如果人類有能力從處理小行星中獲利,火星就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火星靠近主帶小行星,其 40%的地球引力和稀薄的大氣層將使火箭發射比在地球上容易得多。或者,如果可以實現,在火星的小衛星上發射是更為理想的選擇。
在一些設想中,這將形成一個三利互換的循環——將高科技產品從地球運送至火星,火星再將食品和其他低科技資源運送給小行星帶上的工作人員。在小行星上,人們開采金屬等有價值的原材料,然后運送回地球。當然,屆時我們需要制定非常嚴格的規則, 以防止有人將 100 噸的金屬塊直接擲回人類的發源地。
火星上沒有月球那樣的稀缺地產——不過,這主要是因為火星上有更多的好地方可供選擇。不同的探索計劃關注不同的地區,關鍵問題是,我們應該選擇前往水冰豐富的寒冷極地,還是前往可能需要挖掘地下水資源的溫暖赤道?或許可以選擇前往火星的熔巖管。盡管它們不如月球上最大的熔巖管那樣龐大,但仍然比地球上的熔巖管更為壯觀。
或者,應該去尋找火星上可能存在的另一種東西,這種東西非常有價值,可以證明我們有理由為開發近期定居點而花費巨資——外星生命。直到 1968 年, 阿瑟·C.克拉克在他的著作《太空的承諾》中寫道,“……植物生長的證據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后來證明,火星上季節性擴張的黑暗區域并非植物,而是塵暴。
20世紀70年代, 在“海盜號”探測器的一項實驗中, 科學家們將一種營養液添加到裝有火星土壤的容器中,結果立即產生了生命的化學跡象,這再次燃起了人們的希望。自那以后,人們對這一現象的意義一直爭論不休,主流觀點認為,考慮到反應的高速度,這種現象更可能是化學反應而非生物反應。盡管隨后的火星探測確實未能檢測到生命的存在,但發現了豐富的證據,表明火星在過去曾擁有一個溫暖濕潤的環境, 至少在那時,我們所知生命所需的條件曾經存在過。
如果火星上的某個地方還有生命存在,熔巖管可能是它們最后的避難所。如果這是真的,我們可能終于有機會接觸外星生命,檢驗它們的營養價值。但問題在于,盡管火星的微生物可能價值連城,但如果我們不慎消滅了我們所遇到的唯一的外星生命,那風險也是巨大的。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慎重考慮是否移民火星,或者至少在極其謹慎的情況下才考慮移民。
03
誰想去火星?
……幾乎每個想要進行太空移民的人都想去。火星是人們最常提議用于太空移民的地點,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它擁有我們所知的生命所需的一切生存條件;第二,太陽系的其他地方相比之下要糟糕得多。雖然太陽系廣闊無垠,但真正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卻少之又少。如果你將月球和火星視為人類文明可選擇的未來家園,那么火星的土地就占了80%。
在遙遠的未來,我們有可能對火星進行地球化處理,也就是改造它的氣候,使其更適合人類居住。有人提出可以使用巨型核武器或改變天體的軌道,讓其撞擊火星的兩極冰蓋,將水蒸氣釋放到空氣中,產生溫室氣體效應。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使火星變得更溫暖、更濕潤,為引入植物創造條件。將來,這可能會成為一個人類不穿壓力服就能外出的世界。
不過,我們并不打算過多探討這一點,因為這種技術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都不太可能實現,而且,使用核武器和巨大天體來永久改變唯一適合定居的行星的氣候,勢必會引起一系列復雜的國際法問題。但是,如果你認同我們之前的觀點,即“等待,然后大舉前進”是太空移民的正確道路,那么火星地球化無疑是這一目標的終極版本。
說到頭,月球和火星是目前的最佳選擇。但是正如我們在探討太空醫學時所談到的,微低重力環境可能會導致嚴重的長期生理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下一個最佳選擇很可能就是在太空中建造巨型的旋轉空間站。
本文摘編自
《在火星買房:太空移民計劃的可行性分析報告》
作者:[美]凱利·韋納史密斯/[美]查克·韋納史密斯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譯者:王瑀/譚雯文
出版年: 2025-2
編輯 | 土豆苗
圖片來源|《火星救援》、書中原圖
主編 | 魏冰心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