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則香港孩子的悲劇。香港圣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一名11歲男童從高處墜下,被緊急送往威爾斯親王醫院搶救,但最終不治身亡。
短短十天后,悲劇再次上演。最終也未能挽回生命。
雖然兩起事件都還沒有調查出準確的原因,但是他們所處的年齡階段難免讓人對香港的教育環境產生疑問。
這兩起悲劇的發生,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香港教育,尤其是那些近年選擇赴港的內地家庭,是否真的準備好了面對這片土地上的教育競爭?
分流從小學六年級開始
香港中學是六年連讀,初中和高中之間沒有中考,這樣的升中制度決定了,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和“呈分試”綁定了。
呈分試是香港教育局根據小學校內考試成績,給全港小六生“排名”,然后按照這個排名,把他們分配到不同的中學:
最好的Band 1,普通的Band 2和被家長們嫌棄的Band 3,組別越高,未來進入名校的概率就越大。
(band1-3的中學升學差異巨大)
這個排名并不是一場考試就決定的,而是要看小五下學期、小六上學期和小六下學期三次考試的成績。
三場考試的權重不同,小五下學期占15%,小六上學期占35%,小六下學期占50%。也就是說,越往后,考試的重要性越高,最后一場更是決定性的一戰。
3月分的呈分試對香港的小六生來說,是一場硬仗。
第一起墜樓學生所在的圣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是一所2000年創立的資助男女校,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是當地的名校。
學校官網顯示,小六生將在3月底進行最后一次呈分試。
悲劇發生后,有家長表示,“他的課程真的很緊張”。
“現在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壓力都很大,需要適當放松一下。”
“小六最近要考呈分試,而且整個二三月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中學一年級的面試。”
這所學校官網上還設有“龍虎榜”,把中、英、數成績優秀的學生名單公布出來。
表面上看,這是一種激勵,但實際上,卻無形中給孩子們帶來了更大的競爭壓力。
對香港的小六生來說,學習已經不是“努力就好”那么簡單,而是每天都像在打仗一樣。學校的課程排滿,放學后還有補習,周末還要面試,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時間。
不只是小六生慘,家長也一樣被逼瘋。
有網友吐槽:“白天上班被老板壓榨,晚上回家還要管孩子學習,孩子情緒不好,家長也崩潰,最后變成互相傷害。”
很多家長質疑,香港教育一邊在喊著“多元發展”,一邊又死死盯著成績和排名不放,孩子不僅要學好課內知識,還要有課外活動、面試技巧,全方面卷死。
到頭來,家長孩子都被折騰得夠嗆,已經陷入一個死循環:
家長不敢松懈,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校拼命卷,因為大家都在搶好學生;孩子沒得選,只能咬牙往前沖。
從小學就進入如此高壓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早已亮起了紅燈。
被學業壓垮的香港學生
這已經不是近期香港第一起學生墜樓事件。
去年11月,張祝珊英文中學的一名中四學生墜樓不治身亡,遺書上寫著,他最近飽受壓力,疑因學業問題不開心而自尋短見。
到了12月,元朗陳榮根紀念學校,一個患有ADHD的12歲男生疑似情緒失控,從高處墜落。同月16日,旺角又有一名12歲學生身著校服,從天臺一躍而下。
僅僅在2024年下半年,就已經有10宗12歲至18歲學生墜樓事件。這背后,是香港青少年日益加劇的心理健康危機。
去年年底,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與“生命熱線”聯合舉辦記者招待會,公布了最新的自殺數據。
2023年,香港整體自殺率為13.6,與往年相差不大。但15歲以下青少年的自殺率,卻從2022年的0.9暴增至2.9,創下過去10年的新高。
其中,女生的自殺率更是飆升,從2022年的0.5躍升至4.2,增幅驚人。
數據是冷冰冰的,但背后卻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一個個支離破碎的家庭。這些孩子,在家長和學校的高壓下,被逼到絕境,最終選擇用最極端的方式解脫自己。
而這一切,本可以被阻止。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顯示,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率長期居高不下,學業壓力是首要誘因。
202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30%的香港學生壓力指數自評7分以上(滿分10分),14%的孩子直言壓力已經“爆燈”。
2024年9月,香港教育促進協會調查了面臨升學的548名中六學生,發現74%的學生因開學焦慮,80%的人最擔憂學業成績,超九成學生覺得自己沒有足夠時間備戰DSE。
在DSE備考方面,96%的受訪學生表示擔心復習時間不夠,71%的學生認為自己需要額外補習,17%的學生每周補習超過10小時。
學業壓力不僅困擾中學生,甚至已經蔓延到小學生。
2022年有香港立法會議員征集兩岸三地一年級學生的上課時間表,三者對比之下,香港小一生每日要上9堂,只有兩次小息,上課時間最多,休息時間最小。
有港媽分享自己就讀小三的孩子上10點才能睡,小五學生甚至要熬到11點半才能休息。
香港中文大學的調查報告顯示,僅42%的香港兒童和青少年(平均12.3歲)睡眠時間達標,遠低于聯合國推薦的9-11小時標準。
而此次悲劇中的學生,正處于小六呈分試沖刺期,還要應對各類中學面試,心理負荷遠超承受閾值。
港式內卷,卷哭內地中產
還記得去年火遍內地社交平臺的香港“三小只”嗎?
這三名小六學生,分別考入了華仁書院、皇仁書院、英皇書院,全部都是Band 1級別的頂尖名校。
在接受采訪時,陳同學淡定地表示自己報了補習班,從周一到周五,一放學就馬上去。
而另一名江同學雖然沒有長假補習班,但他的媽媽是老師,他的學習是媽媽的學生親自輔導。
為了能在升學考試中脫穎而出,在香港幾乎沒有小孩不需要補課,所有家長和孩子都認為好的補習老師直接決定了能夠進入什么層次的學校。
有數據顯示,2023年暑假,近40%的香港家長為孩子報名了補習班或興趣班,超過10%的家庭甚至報了6個以上的補習班。
由于補課需求太大,補習老師太多,甚至還誕生出一些類似于“大眾點評”的補習指南網站。
在香港,補習老師堪比天王巨星。商場、電車、地鐵、大巴,甚至街頭的燈柱上,都貼滿了補課老師的巨幅宣傳海報。
有網友曬出香港補課的驚人賬單:20小時補課費高達79,920港幣,相當于每分鐘66.6港幣。
還有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曾上過某名師的SAT課程,每小時收費超過6,000港幣。
事實上,在香港,補習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為了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港爸港媽們連“最佳受孕時間”都要精心計算,希望孩子能在每年一至四月出生。
這就是TVB紀錄片《沒有起跑線》里,香港媽媽Irene所說的:“贏在子宮里”。
孩子6個月甚至更早,就要被送進嬰兒游戲班。1歲半開始面試,2歲入讀寶寶學前班。
為了讓孩子能夠掌握“兩文三語”(粵語、普通話、英語),很多家庭選擇“雙幼兒園模式”。上午讀全日班學粵語,下午轉戰國際班學普通話和英文。
為了應付不同幼兒園的面試題目,港爸港媽還會給孩子報面試培訓班,除了學習面試技巧,還要學會畫圖、辨認水果等幼兒園課程。
為了教育,港爸港媽的投入是不計成本的。
根據匯豐銀行(HSBC)統計,2023年香港家庭的平均教育支出超過13萬美元(約92萬人民幣),位居全球第一,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
為了爭取一個名校名額,家長不惜放棄自己的工作,去面試當學校的校工。
在港式內卷之下,內地中產家長看了都直呼:“根本卷不過”。
有競爭的地方,就有內卷
香港推出的優才高才計劃吸引了眾多內地家庭,他們希望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
殊不知,逃離內卷后卻發現自己遠遠低估了香港的內卷,香港的教育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其實,優質的教育資源永遠是稀缺的,而稀缺性決定了競爭的不可避免。
只要競爭存在,內卷就難以完全消失。
香港的升學大戰、內地的學區房、美高美本的申請競爭,無一不是這一邏輯的體現。
盡管如此,大多數內地中產家長都認為,這場內卷依然是值得的。
因為香港的教育體系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升學路徑,無論是DSE對接本地高校,還是IB、A-Level通向歐美名校,相較于國內“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選擇更多,風險更可控。
而且香港的教育環境更加開放,注重批判性思維和英語能力,相較于內地嚴格的應試教育,孩子能在較為寬松的氛圍中成長。
香港得天獨厚的國際化環境,可以讓孩子更早接觸多元文化,無論是未來求學還是就業,都能更輕松地融入全球化的舞臺。
即便香港的教育競爭激烈,家長依然可選擇用資源優化競爭方式,而不是被動被卷,比如通過規劃課程、調整考試策略等方式,為孩子找到更適合的賽道。
歸根結底,教育的競爭無法避免,但如何“卷”,以及“卷”后的回報,才是家長真正應該考慮的問題。
不要幻想香港沒有內卷,但相比內地,這里的競爭至少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更高的回報率,以及更廣闊的未來。
對許多中產家庭而言,香港的競爭雖在,但利遠大于弊。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