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近年來,金融科技行業在“普惠金融”的浪潮中高歌猛進,玖富萬卡作為國內消費金融領域的代表性產品,也曾憑借便捷的借貸服務迅速崛起。
然而,其近年來的發展軌跡卻逐漸偏離正軌,陷入逾期風險高企、用戶糾紛頻發、法律爭議不斷的泥潭。從表面看,這是一家企業的經營困境;深層次而言,卻折射出金融科技行業在高速擴張中忽視合規性、犧牲用戶權益的普遍性問題。
那么,金融科技企業普遍存在合規性危機、信用體系崩塌、用戶信任瓦解等問題,玖富萬卡是如何應對的?我們通過玖富萬卡近年暴露出的深層危機,或許可以探討其對行業發展的警示意義。
合規性危機頻發,“換殼不換芯”用戶質疑倍增
眾所周知,金融行業的合規性問題老生常談。而玖富萬卡自誕生之初,便因“砍頭息”“高利貸”等問題飽受詬病,因此帶來的品牌口碑陰影也揮之不去。
盡管玖富萬卡宣稱已全面“去玖富化”,但公開實測顯示,其年化利率仍高達24%,接近法律規定的民間借貸利率上限。據了解,迫于行業監管壓力和合規性要求?,曾經負面輿情累累的玖富萬卡,嘗試通過新的公司主題,來“去玖富化”。
圖源:萬卡官網
但是實際上,這種操作卻被視為“偷梁換柱”,換一個“馬甲”,以金融普惠的幌子來行收割消費之實。例如,如今萬卡的歸屬已經變得十分模糊。從公開資料上看,萬卡依然是玖富旗下企業之一,比如萬卡是玖富官網公示的數字金融板塊唯一布局。
而且,無論是萬卡的公眾號名稱,還是品牌logo都與玖富密切相關,依然是“玖富萬卡”。值得注意的是,萬卡公眾號與官網、App均展示其由“珠海萬卡消金科技有限公司”開發,而在華為等應用市場上,萬卡App的開發者卻是與以上主體并無太大關系的企業。
而且,據企查查公開信息顯示,珠海萬卡消金科技有限公司已更名為廣西萬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這也意味著,其所謂的去“玖富化”,或許只是背后經營者的微妙騰挪,這樣的神操作背后,究竟藏著什么貓膩,也十分值得玩味。而且,這種“換殼不換芯”的操作,不僅未能重塑品牌信任,反而加深用戶疑慮。
更為隱蔽的是,部分用戶反映借款時被收取“服務費”“保險費”等額外費用,實際綜合成本遠超名義利率,涉嫌變相高利貸。這種“擦邊球”操作不僅違反《民法典》對利率的約束,更直接損害用戶權益,成為其合規性危機的核心矛盾。
此外,暴力催收問題長期存在。用戶逾期后,玖富萬卡頻繁通過電話轟炸、威脅起訴、聯系親友等方式施壓,甚至被曝出偽造律師函、仲裁通知等行為。
此類手段不僅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催收自律公約》,更激化用戶對立情緒,導致品牌形象嚴重受損。
據分析,玖富萬卡的合規性危機源于盈利模式對高利率的依賴。在資本壓力下,金融企業為追求短期收益,將風險轉嫁給用戶,最終陷入“高利率—高壞賬—強催收”的惡性循環。
也正因為如此,玖富萬卡也頻遭消費者投訴。例如,黑貓投訴平臺的最新投訴內容顯示,有消費者投訴萬卡年化率超出國家規定24%,訴求退回超出部分。
而在黑貓投訴平臺,關于萬卡的投訴量,高達數萬條。各種投訴萬卡暴力催收、涉嫌高利貸的投訴內容層出不窮,更是暴露出了玖富萬卡的信任,有一觸即發之勢。
潛在風險不容忽視,信任危機一觸即發
實際上,在其高利息頻遭質疑的同時,其風控問題也尤為突出,信用體系也幾近崩塌。據了解,玖富萬卡的信用風險已從個體逾期蔓延至系統性危機。
例如,玖富萬卡的風控模型過分依賴大數據算法,忽視用戶真實還款能力審核,導致大量無穩定收入群體輕易獲得貸款。數據顯示,其逾期率長期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部分用戶因“以貸養貸”陷入債務深淵。
正因為其“高利率—高壞賬—強催收”的惡性循環,其逾期潮的沖擊,直接引發流動性風險。一方面,壞賬攀升迫使玖富萬卡加大撥備,資金鏈承壓;另一方面,為維持運營,其通過資產證券化轉移風險,但底層資產質量惡化導致投資者信心流失。
可以預見,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策略,雖能短期緩解壓力,卻為長期發展埋下隱患。例如,此前玖富萬卡就頻繁被曝涉及“人保代償事件”。其中,玖富萬卡因無法兌付投資者承諾的高收益,被曝涉嫌合同欺詐,引發大規模撤資和法律訴訟。此事不僅暴露其資金鏈脆弱性,更導致行業監管收緊,加速信用體系崩塌。
實際上,用戶與玖富萬卡的矛盾遠不止于此。甚至已從借貸糾紛升級為信任危機。據多數逾期用戶反映,公司在催收階段態度強硬,卻對協商還款訴求置之不理。
例如,用戶小李因突發疾病申請延期還款,卻遭遇“已讀不回”的冷漠對待,最終被納入失信名單。這種“重催收、輕協商”的策略,將用戶推向對立面,加劇社會負面輿情。
與此同時,法律爭議的激化進一步削弱了其信任度。尤其是玖富萬卡頻繁通過仲裁程序追討欠款,但用戶質疑其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存在“霸王條款”嫌疑,且部分仲裁申請缺乏充分證據支持。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其母公司玖富集團曾在P2P清退中宣稱“不承擔兜底責任”,卻在萬卡業務中強調“剛兌義務”,這種雙重標準令用戶深感被欺騙。
信任崩塌的后果,顯然是用戶流失、口碑下滑、監管處罰等接踵而至。據第三方統計,2024年玖富萬卡用戶活躍度同比大幅下滑,品牌價值也大幅縮水。
而且,據消金頭條消息,華為應用市場于2024年2月23日對開發者下發了涉及貸款APP審核規則更新的通知。萬卡APP在華為應用市場,甚至至今仍處于無法下載的狀態。
對于玖富萬卡更換經營主體,試圖以全新的品牌形象,殺回互聯網金融市場。有一種觀點認為,玖富萬卡的危機絕非個案,而是金融科技行業野蠻生長的縮影。而對于金融科技企業的本質,業界也有諸多探討。
業界普遍認為,金融科技企業的本質是服務,而不是收割。只有在長期主義、普惠金融等理念指引下的企業,才能基業長青。反之,則一定是短視行為,必然會自嘗惡果。
監管重壓之下,玖富萬卡面臨降維打擊
2025年3月,《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已滿一年,這一被稱為“金融科技行業分水嶺”的監管政策,正在重塑中國消費金融市場的競爭格局。
玖富萬卡作為曾經的行業頭部平臺,卻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擠壓下陷入困局:實繳資本不足導致業務收縮、合規性短板暴露引發用戶流失、頭部平臺擠壓加速品牌邊緣化。其困境不僅折射出金融科技企業野蠻擴張模式的終結,更揭示了行業從“流量為王”向“合規為基”轉型的必然邏輯。
圖源:萬卡官網
據了解,以上《辦法》最核心的監管要求是“跨省經營需實繳資本50億元”,這一標準直接擊中了玖富萬卡的命門。而其關聯的小貸公司實繳資本,遠低于政策門檻,導致其被迫退出跨省經營市場,業務范圍被限制在注冊地廣東省內。
這一調整對玖富的打擊是毀滅性的。要知道,2024年數據顯示,玖富萬卡跨省業務占比過半,貢獻了大部分利潤。而其業務收縮,也直接導致其營收及用戶活躍度大幅下滑的根本原因之一。
更為嚴峻的是,《辦法》對貸款集中度的限制進一步壓縮其盈利空間。根據第十四條規定,單戶消費貸款余額不得超過20萬元,單戶生產經營貸款余額不得超過1000萬元,這與其過去依賴的大額現金貸模式形成直接沖突。
例如,玖富萬卡曾推出最高50萬元的“精英貸”產品,占其貸款余額的35%,而此類產品在新規下已無法存續。由此可見,過去在監管灰色區域頻繁試探的玖富萬卡,此時已束手束腳。
除了監管政策收緊外,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持牌機構憑借資本優勢加速收割市場。截至2024年底,螞蟻旗下兩家網絡小貸公司實繳資本分別達120億元和80億元,完全覆蓋跨省經營要求;京東科技亦通過增資將實繳資本提升至60億元。
資本實力的差距直接轉化為市場份額的逆轉。螞蟻消費金融市場份額飆升,而玖富萬卡的市場份額趨勢卻與之剛好相反。
據分析,合規巨頭的競爭優勢不僅在于資本,更在于技術驅動的風控體系。例如,螞蟻的“310模式”(3分鐘申請、1秒放貸、0人工干預)依托超過10萬個風控變量和AI動態定價模型,極大地降低了貸款不良率,而玖富萬卡依賴的傳統征信數據模型不良率遠遠高出此類行業巨頭。
這種技術代差使得頭部平臺能夠以更低利率吸引優質客戶,而玖富因風控成本高企,實際綜合利率甚至是螞蟻等巨頭公司的近兩倍,很顯然,這會進一步加劇其用戶流失。
結語
玖富萬卡的危機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資本裹挾下,若企業將“普惠”異化為“普負”,終將付出慘痛代價。
金融科技的未來,不應是算法與利率的冰冷博弈,而應回歸“技術向善”的初心。而對于真正踐行“長期主義”的金融企業來說,通過創新降低金融門檻,同時以合規性和社會責任筑牢發展根基,才是其發展初心。
或許也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實現“科技賦能金融”的愿景,而非淪為下一個信任崩塌的悲劇注腳。期待試圖“洗白”的玖富萬卡,能夠早日覺醒,真正回歸金融普惠、科技向善的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