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網報道,“直播間買100件保健品69個涉嫌誤導 四類食品誤導最多”。
上海市消保委聯合上海市營養食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開展調查,成立由多專業機構組成的專家組團隊,對主流電商平臺 100 個直播間進行蹲點監測,選購 100 件非 “藍帽子” 保健食品,并全程錄屏記錄與檢測。結果顯示,抖音、快手、淘寶和小紅書平臺上的產品中,69 件存在對消費者信息誤導行為。誤導行為最多的產品集中在四類:降糖類食品主播暗示可替代藥物治療,實際缺乏科學依據;跨境功能類食品主播建議停用關鍵藥物,而停藥需醫生評估;跨境嬰幼兒食品宣傳適用 0 歲以上嬰兒,但存在成分標注不一致等問題;號稱有 “神奇成分” 的食品,宣傳功效缺乏人體臨床試驗和醫學證據,部分成分甚至未檢測出 。
在降糖類食品方面,一些直播間主播暗示其產品可以替代藥物治療,如“旺府管理-小婷推薦”直播間的“控瑭金方胰腺低聚肽復合片”和“降寶康”直播間的“多酚穩糖固本片”;“BISPIT-不做酸友”直播間銷售的“BISPIT GOUT RELIEF 3310B+”產品,主播建議觀眾停止使用非布司他,聲稱該產品治標不治本;在跨境嬰幼兒食品方面,多個直播間宣傳其產品適合0歲以上嬰兒食用,如“陳潔KiKi”直播間的“Kids Garden Baby AllerRelief Probiotic”、“inne健康營養師”直播間的“inne因你小金條鈣鎂鋅兒童鈣”以及“艾瑞可”直播間的“ERIC FAVRE LABORATOIRE special KID DHA HUILE D'ALGUE Coeur,cerveau vision”。
虛假宣傳,嚴重踐踏行業信任根基:直播間 69% 的產品誤導消費者,這一數據觸目驚心。健康食品行業的立身之本,在于幫助消費者改善健康,而虛假宣傳如同毒瘤,正在吞噬大眾對整個行業的信任。長此以往,不僅消費者對正規產品望而卻步,真正優質的健康產品和誠信企業,也會因 “劣幣驅逐良幣”,失去發展空間,行業發展將陷入惡性循環。
專業缺位,敲響行業人才建設警鐘:主播在直播中隨意給出醫療建議,替代藥物治療、擅自停藥等言論頻出,反映出健康食品行業主播專業素養嚴重不足。健康行業從業者必須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清晰區分健康食品和藥品的界限。這一亂象警示我們,行業急需加強人才培養與管理,建立規范的人才認證和考核體系,確保從業者輸出專業、準確的信息。
規范缺失,亟待構建行業監管標準:從此次調查來看,跨境嬰幼兒食品成分標注不一致、違規使用菌種等問題頻發,暴露出健康食品行業監管存在盲區。在電商直播迅猛發展的當下,行業規范卻未能及時跟上。行業有必要盡快制定并完善統一的直播銷售標準,對產品宣傳、主播行為等進行嚴格規范,填補監管空白,保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
利益至上,危及消費者生命健康:直播間為追求銷量,不惜傳播誤導性信息,將消費者的健康當作兒戲。糖尿病、高尿酸血癥等慢性疾病,需要科學規范的治療,錯誤的引導可能導致病情延誤,嚴重時危及生命。健康行業從業者不能被利益蒙蔽雙眼,必須始終將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
素材來源:中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