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考古調查為實證陜西百萬年人類演化發展史增添新證據。2025年春節過后,陜西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舊石器專項調查工作隊就緊鑼密鼓踏上征途,匆匆開啟了新一年的普查工作。根據專項隊的工作計劃,本階段主要圍繞秦巴山區的安康地區進行舊石器遺址專項普查。
安康地處中國南北自然地理過渡地帶以南的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北靠秦嶺,南依大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境而過,生態環境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非常適合古人類棲息。漢江安康段沿江峽谷和盆地交替出現,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境內主要有石泉、漢陰、恒口和安康等小盆地,各盆地沉積了第四紀河流階地砂礫層與頂部的黃土狀堆積,是舊石器遺存的良好載體。
在本次普查之前,安康盆地一直缺乏系統的舊石器考古調查工作。
本次普查團隊由4名隊員組成,分別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社江、陜西省第三測繪工程院高級工程師任江峰、渭南市博物館館員景玉薇、云南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夏文婷,分別為60、70、80和90年代生人,大家群策群力,僅工作半個月時間便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發現,成績斐然。
河沿遺址
沿途踏查
本次調查路線自東向西從下游向上游展開,分別在旬陽發現遺址點3處,漢濱區11處、石泉縣2處。遺址主要分布在石泉、月河、安康三個盆地。安康盆地新發現舊石器7處,其中最令人驚喜的是崔家灣遺址的發現。該遺址位于漢濱區張灘鎮崔家灣村附近,移民社區建設修建公路開槽挖掘了漢江右岸三級階地及上覆的黃土堆積。建設中的公路將遺址分割為四個片區。僅一下午時間,四個隊員分別在四個片區共采集石制品100余件。安康地區之前還從未發現過舊石器遺存如此豐富的地點。除了采集到大量常見的石片、石核、刮削器等,我們在遺址西北角的臺地上意外發現1件加工非常精美的手鎬,神奇的是這件鎬竟毫無遮掩地擺在黃土地層斜剖面上,仿佛是特意等著四普隊員的到來,為這次邂逅真是苦苦等了幾十萬年。王社江說這件手鎬是目前安康地區發現手鎬中加工最精致的1件。
在遺址的西南角有一處暴露的長約50米、高約15米的黃土剖面上,可以清晰地辨別出S1-S2古土壤條帶,并且在不同地層中都發現了石制品,為該地點的石器定年提供了參照依據。根據先前團隊對當地黃土狀地層堆積物的研究結果,結合與秦嶺以北典型黃土地層序列比對,我們推測這些石制品的年代大約在距今20—5萬年左右。
崔家灣遺址石制品類型既有小型的石英石片刮削器,也存在重型的石英巖刮削器,另外打制精美的手鎬,也令人嘆為觀止,反映出崔家灣遺址復雜多樣的石器加工技術。該遺址是目前安康盆地發現石制品數量最多的遺址,為進一步揭示區域石器工業面貌與未來開展區域性的舊石器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線索。
單家灣遺址
發現石器
本次普查在漢江北部支流月河流域新發現遺址點7處,代表性的遺址有單家灣遺址,該遺址發現石制品近100件。石制品類型組合豐富,除了石核、石片以及各類修理工具外,還可見重型刮削器和手鎬。其中新發現的手鎬尖刃銳利,可能有特殊的使用用途。從遺址內隨處可見的碎屑與斷塊分析,推測該遺址為一處原地埋藏的石器打制場所。
崔家灣遺址
單家灣手鎬
石泉盆地新發現遺址點2處,雖然遺址點不多,但收獲同樣令人驚喜。除常見石器類型外,石核中可見兩面向心剝片的餅狀石核。工具則以重型者為主,有重型刮削器、砍砸器、手鎬、手斧等,其中手鎬既有以長條狀礫石為毛坯,單面修理一側形成陡狀刃緣,遠端為圓鈍尖刃的手鎬,也有以大石片為毛坯兩面修理,形成鋒利刃緣的手鎬,展現出多樣化的石器加工技術。孫家灣遺址的發現表明石泉盆地的古人類活動區域多位于高階地,為將來探索古人類的行為模式提供了重要線索。
通過本階段調查,安康新發現舊石器遺址點16處,采集石制品1000余件,通過普查初步查清了安康地區舊石器遺址的分布規律,廓清了該地區遺址的地層埋藏年代序列,基本查明了該地區石器工業技術演化的面貌,并基本證實古人類在安康地區生活的年代最少不晚于距今80—70萬年前,并一直延續到距今二三萬年之間。
(圖文來源于“文物陜西”,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