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報名,抓住風口(iOS用戶請用電腦端打開小程序)
本期要點:黃仁勛不敢說的那些話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里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最近,量子計算這一領域不知不覺地火了起來。不僅相關公司標的股價大幅上漲,而且如PsiQuantum這樣的初創公司還籌集到了7.5億美元資金,估值達到了驚人的60億美元。
谷歌有關Willow量子芯片的宣傳圖
去年12月,谷歌推出了量子芯片Willow,在糾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時間引起了不小的轟動。IBM更為雄心勃勃,表示要在2033年開發出一臺擁有10萬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
微軟在量子計算上累計投入了10億美元,推出了“Majorana 1”量子芯片,還要開發Azure Quantum云平臺,支持IonQ、Quantinuum和Rigetti等多個量子硬件供應商。
可是,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時,英偉達的CEO黃仁勛卻唱了反調。他在1月份的CES展期間表示,實用的量子計算機可能還要15到30年才能實現。這一言論一度讓相關量子計算公司的股價大跌幾十個百分點。
但在3月20日的Nvidia GTC“量子日”活動中,黃仁勛的言辭明顯謹慎了很多。他不僅以英偉達用20年時間打造CUDA生態為例,來解釋對量子計算發展周期的判斷,還強調英偉達在通過CUDA Quantum編程框架、量子模擬庫等技術來支持量子計算產業的發展。
在活動中,黃仁勛邀請了眾多業內專家來講述最新進展,他開玩笑說,這或許是歷史上首次有CEO邀請這么多人來論證他為什么錯了。此外,他還宣布將聯合哈佛、MIT以及各個初創企業建立混合量子計算研究實驗室。可以說,整場活動中,黃仁勛的言行無不展現出他對量子計算的支持,因此有不少媒體報道說,黃仁勛認錯了。
也有朋友又來問我,對于量子計算的判斷是否有所改變。我只好再次重申之前的觀點:量子計算真的只是“看上去很美”。過早地押注這一領域將會面臨很大風險。
大家可能會奇怪,看看現在的芯片產業,已經成為了所有科技產業的基石。難道如今的量子計算就不能像1950年代的芯片一樣,徹底改變整個行業嗎?想象一下,如果傳統芯片全部被計算能力更強的量子芯片所取代,那當前的算力瓶頸問題豈不是迎刃而解了?
我無法否認,在遙遠的未來,量子計算確實有這樣的潛力。量子計算機理論上可以破解當前廣泛使用的加密系統,甚至至少在理論上有可能讓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變得一文不值。
但至少目前看,量子計算離做到這一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黃仁勛或許因為是商業領袖,每句話都會對資本市場造成很大影響,所以他不敢把話說得太明確。但在我看來,量子計算在15到30年就能進入實用階段,已經是非常樂觀的判斷了。
原因也很簡單,硬件的突破并不等于實際應用。
當我們真正要推動一個產業發展時,關注的就不再是單一的技術指標了,而是要關心整個產業生態的成熟度,配套能力是否跟得上。
目前量子計算領域非常火熱,量子比特數(qubit)不斷增加,糾錯算法也在不斷進步。這些都被視為量子計算即將落地的信號。
然而,這無疑忽略了,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環節需要完善。
且不說單臺量子計算機的制造成本就超千萬美元,也不提量子計算機需在接近絕對零度的環境下運行,耗能極其巨大,更不用說現在的量子計算只能執行特定算法,遠沒到人們期待的通用計算的水平,你只需要參照傳統計算機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單純的“計算能力”也只是整個生態中的一環,量子計算的實際應用還取決于各項配套要素是否齊全。
回顧過去,從電子管、晶體管到集成電路,再到個人電腦的崛起,硬件只是起點。配套的存儲、輸入輸出、編程環境以及更廣泛的生態建設,才奠定了計算機產業的規模化基礎。
從1947年科學界發明了晶體管,到1970年代集成電路的成熟,就已耗時20多年。計算機走進千家萬戶又花了更久的時間,因為PC產業的興起,光有芯片是不夠的,還需要操作系統、應用軟件、顯示器、鍵盤鼠標等一系列配套產品。
還是那句話:不談產業化時點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氓。當前有關量子計算的討論,就類似于曾經無數“黑科技”概念的炒作,雖然有資本熱捧,也描繪了美好的未來,但真正能落地并產生經濟效益的卻寥寥無幾。
量子計算當前配套環節上幾乎一窮二白,完全處于“一缺三”的境地。
量子存儲和量子輸入輸出尚無成熟方案,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無法解決量子態的長時保存問題。量子編程平臺也極為稀缺,量子編程語言如Qiskit、Cirq雖已出現,但開發者數量很少,處于相當早期的階段。
因此,量子芯片或核心算法取得了一些突破,但難以形成一個連貫的生態系統,量子計算的實際規模應用自然仍然遙遙無期。
當然,作為一個重要的科學領域,量子計算仍然值得深入研究,但科研不能等同于產業研發,離產業化更是相當遙遠,產業化進程本質上仍然會遵循傳統計算機“硬件突破—軟件適配—工程調優—生態爆發”的發展路徑。
就像直到1975年,MITS推出了Altair 8800計算機套件,才出現了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PC,雖然連屏幕都沒有,用戶需要自行焊接組裝,但它標志著企業和個人也能參與到計算機產業生態的發展中了。
所以,我認為,只有當未來的某一天,企業和極客們也能像攢PC一樣,用最多10萬美元的成本攢起一臺量子計算機時,才能說量子計算真正進入了產業化階段。而這一天,必然還需要等待很久。
好了,說完了這些天馬行空的科技,再來講點實際的,今天晚上的特訓營直播課上,我會為你剖析AI營銷的新風口,一起來聊聊那些用AI賺錢的案例。如果你感興趣,歡迎掃碼加入,與我一起,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此外,前哨AI小課第四季已經開始,早鳥價優惠也即將結束,4月初就要恢復為499的正常價格了,想用AI提升自己職業能力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王煜全要聞評論,我們明天見。
【科技特訓營】看懂科技產業,離不開長期觀察。線上書院模式,與王老師深度鏈接!為未來五年做好準備,先人一步,領先一路!
↓長按圖片掃碼報名,先人一步,領先一路
↓¥399,掌握王煜全AI產業預測精華(iOS用戶請在電腦端打開)
此外,我們還為您準備了一份清單
“近期重要融資事件一覽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