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文翟德芳/文結束了鳳翔的訪問,在歸程路上,我還有兩處陜西的地點要做停留,第一站是銅川,第二站是韓城。之所以在銅川停留,是為了去訪問耀州窯相關遺跡以及耀州窯博物館。我在大學時期學習隋唐考古,得知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在唐代,耀州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遒勁犀利的刻花、雅致規范的印花裝飾聲名遠揚,引領了宋金時期民窯青瓷的風尚,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稱。銅川位于陜西中部,地處關中平原和陜北高原的交界地帶,平時很難專門到訪,這次正好在寶雞回京路上,機會難得,必須要看。
然而,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在鳳翔往銅川的路上,搜索耀州窯博物館,卻發現其處于休業狀態,打電話聯系,也無人接聽。這可太令人失望了!但萬幸的是,我在參觀陜西考古博物館的時候,館內正好有一個“耀州窯精品瓷器展”,我當時拍了許多照片。現在趕上耀州窯博物館無法參觀,我又實在很想向大家介紹耀州窯的諸多精品好物,只好以這些照片為線索,參考各種文字記錄,草成此文,以飧同好。
耀州窯發展歷程及工藝
耀州窯位于銅川市黃堡鎮。以此為中心,其窯址分布范圍包括上店、立地坡、玉華、陳爐,及耀縣塔坡一帶。此地在宋代屬耀州,故名耀州窯,其產品被稱為耀州瓷,或名耀瓷。耀州窯創燒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續,基本止于明代中期的15世紀末,有近千年的連續燒造史。
唐代制瓷工具:上為黑釉盤頭,下為黑釉輪盤撥動器
北宋時期的制瓷輪盤
耀州窯的產品有碗、盤、瓶、罐、壺、盆、爐、枕、彩盒、香薰、注子、盞托、缽等,凡屬生活需要的品種應有盡有。其特色主要體現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儲備及練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劃花、貼花、印花,釉藥的選配、制備及敷施,匣缽、窯具的制作及裝窯,火焰氣氛及燒成等七個方面。一件成品要經過采料、精選、風化、配比、粑泥、陳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選、配制、施釉、手工裝飾(雕、刻、貼、印)、窯具制作、裝窯、燒窯等 17 道工序。
唐代褐黃釉雙魚瓶
1984 年在耀州窯遺址發掘出土了一處唐宋時期的作坊和窯爐遺跡,保留較為完好的宋代制瓷作坊內有粉碎原料工具石臼、練泥池、安裝轉輪的軸坑、烘干坯件的火炕、施釉用的陶缸及沉淀的釉藥等遺跡遺物,外有與生產相聯系的堆料場、晾坯場、燒成窯爐等重要生產設施遺跡,較為完整地再現了宋代耀州窯陶瓷生產工藝的各個環節,在中國同類瓷窯遺址中是十分罕見的。
唐代用于粉碎原料的石杵、石臼
北宋時期的器范:左為童子塑范,右為人面塑范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耀州窯遺址發掘逾萬平方米,出土文物 300 多萬件(片),清理作坊、窯爐 200 余座,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好、時代序列性最強的一處古瓷窯遺址,被評為 20 世紀“中國百大考古發現”和“陜西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耀州窯的時代特色
唐代耀州窯燒制黑、白、青、褐、黃、茶葉末、花釉瓷,及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繪白彩等彩繪瓷,黑瓷數量最多,顏色黑中透褐,多見瓶、壺、罐類。所謂茶葉末釉,是一種黃、褐綠色摻雜、釉面失透、頗似茶葉細末的瓷器,是黑瓷生產過程中衍生的品種。此外,黑瓷還發展出黑釉填白彩、素胎黑釉花瓷等品種。這里還燒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當時我國燒制陶瓷品種最為豐富的一個窯場。器物造型豐滿,反映出大唐帝國的興盛。
唐代茶葉末釉瓜棱腹執壺
唐代素胎黑彩蓋盒
五代時期,該窯以燒青瓷為主,兼燒少量黑、醬釉瓷。青瓷燒制工藝已經成熟,五代時期,該窯器物造型多仿晚唐與五代的金銀器皿,諸如茶具、酒具等,青瓷釉色有淡灰青、青綠、淡青、粉青、淡天青、天青等色調,造型秀麗華美。大花大葉、仿金銀器捶揲效果的裝飾,開啟耀州窯瓷器遒勁犀利的刻花風尚。這一時期器物最明顯的時代特征是器底較大,足多外撇。通體施釉到底,多飾裹足釉。
五代青釉執壺
五代青釉劃花卷草紋盤
宋代是耀州窯燒造青瓷的鼎盛期,釉色微黃,玻璃質感強,有“橄欖綠”之稱。入宋后,窯場仍保持其在北方青瓷的領先地位,為占領新市場,在制瓷工藝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創造。宋代耀瓷造型清秀,透明釉下滿飾刻花和印花,刻花犀利瀟灑,印花工謹細致。瓷器制作都很規整,而且多留有二次修坯的痕跡。鼎盛時期的耀州窯,器胎因淘洗和煉制精細,壁薄質細,品質超過此前產品,成為為朝廷燒制瓷器的貢窯。
北宋黑釉醬斑紋碗
北宋青釉刻花牡丹紋注子及注碗
金代前期,耀州窯延續了宋代青瓷的燒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創新。金代后期姜黃釉青瓷的燒造重點面向中下層民眾,燒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數量的無釉圈疊燒工藝,裝飾紋樣也趨于簡練。
金代青釉刻花嬰戲葡萄紋梅瓶
金代姜黃釉刻花牡丹紋圍棋蓋盒
元代姜黃釉刻花蓮紋罐
明代白釉黑彩花卉紋玉壺春瓶
元明兩代,該窯繼續燒造姜黃釉青瓷,也逐漸加強了黑、白、醬、茶葉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燒造。在多品種色釉瓷的燒制中,白地黑花瓷是其代表性作品。隨著龍泉窯、鈞窯青瓷的興盛,耀州窯青瓷的燒制已明顯衰落。經過金元兵燹,時代動蕩,各陶場大多停燒,但陳爐鎮則延續至今,成為西北地區的制瓷重鎮。
耀州窯的裝飾風格
耀州窯瓷器裝飾手法以刻花和印花為主,刻花尤為精美,刀法犀利流暢,剛勁有力,立體感較強。裝飾紋樣有動物、人物、花卉和幾何圖案等大類,動物有龍、鳳、獅、犀牛、馬、羊、狗、鶴、鵝、鴨、魚、鴛鴦等,人物有嬰戲、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蓮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圖案紋有八桂紋、三角紋、回紋等。在紋飾的表現上,五代以前古樸大方,宋時豐富多樣,且技藝精湛、出類拔萃,金元時日趨簡單。
北宋青釉內劃花外刻花纏枝菊紋缽(左)和青釉刻花纏枝菊紋缽(右)
具體到各個時代,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晚唐、五代時期,盤、碗一般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五代時的黑胎青釉瓷,釉色為暗藍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綠、湖藍等色,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常有開片,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數呈湖青和湖綠色,透明度好,亦有開片,但較黑胎器少,為該窯歷代青瓷中最為淡雅的瓷器。
唐代青釉盂
五代青釉印花柳條編紋杯
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嬰戲圖案以蕩秋千為主。宋代花紋裝飾,早期的僅刻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 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
北宋青釉刻花牡丹紋五足爐
北宋青釉花口盞及盞托
北宋青釉抱鼓嬰瓷塑
北宋青釉“卍”字鏤空盒式香薰
金代產品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金、元時期一般采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用一缽一器裝燒的足端無釉。
金代姜黃釉刻花三足爐
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釉多呈姜黃色,少數為青黃色,器內滿釉,器外姜黃釉施釉部位初期與金代相似,為通體施釉,外底心亦施薄釉,隨后改為外底和器足無釉露胎。
元代后期和明代,胎釉更為衰落,胎多呈土白、土黃色,底足露胎部位往往為棕紅、棕褐色。青釉除姜黃色外,還見黃色、黃褐色、青褐色等,器外少見滿釉,施釉多不到底,有腹下露胎現象。此時多見白地黑花瓷,還有白釉、黑釉、醬釉和茶葉沫釉瓷,器物施釉部位大體與姜黃釉瓷相似。
明代白釉黑彩花卉紋雙系罐
耀州窯的燒造工藝和裝飾技法對全國各地瓷窯影響較大,除陜西境內有大批仿燒外,還傳到河南的臨汝、禹縣、寶豐、內鄉等窯,以及廣東的西村窯、廣西的永福窯,形成了以黃堡鎮窯為首的龐大窯系。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