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蕙薇
近年來,匯溪鎮凸顯“古建”形象。圖為新建的古建廣場和古建營造技藝博物館。 黃明中攝
2025年3月20日,在匯溪鎮浚頭村,工匠們在制作仿古建筑構件。 梁蕙薇攝
進入2月,臺州府城梅園的梅花競相綻放,迎來了最佳觀賞期。 2025年,作為“中國明清城墻”的組成部分,臺州府城墻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匯溪工匠也為臺州府城墻的保護修繕傾注過心血。 吳利民攝
匯溪是浙江省臨海市北部的一個山區小鎮,卻擁有3000余名古建修繕和營造從業者,是遠近聞名的“中國古建筑工匠之鄉”。
創新了古建修繕技法
臨海中北部有著廣袤的山區。兩頭門溪和西溪順山勢而下,匯集之處乃稱“匯溪”。
匯溪鎮地域面積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未逾萬畝,林地卻達6.5萬畝:一個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區鎮。鎮內不僅有著優越的生態條件,古建營造文化底蘊也越來越深厚。
2025年2月12日,是農歷正月十五。在匯溪鎮浚頭村的黃氏宗祠前,村民們正在忙著組裝雕刻好的“瓜梁”和柱子。“這是我們的黃氏新宗祠,這些建筑構件都是我們村的工匠自己做的,你看這圖案雕刻得多精致!”浚頭村的村民黃海東笑著介紹。
浚頭村是匯溪鎮有名的古建工匠村,近一半的村民從事古建修繕、營造相關行業,黃大樹便是這里走出去“闖天下”的第一批古建工匠和領軍人物。
“古建筑和古建修繕、營造技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文化生命力持續激活,讓我們這群鄉村‘泥腿子’變成了榜上留名的古建工匠。”今年77歲的黃大樹感慨道。
黃大樹出生在匯溪鎮浚頭村的一個普通農家,初中畢業后跟著村里師傅壘鍋灶、砌房墻。1978年春,始建于西晉永康元年的寧波天童寺開始整修。34歲的黃大樹帶了17名同鄉泥水匠聞訊趕去,雖只是先爭取到修葺寺廟圍墻的活兒,卻從此將家鄉與“古建”緊密連接在一起。
“當時對蓋筒瓦、筑脊、堆灰等真可謂一竅不通。”黃大樹回憶道,“當時想的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有能賺錢的好機會,肯定要抓住。”
當年夏天,寧波氣溫經常攀升到38攝氏度以上,當地施工的午休時間較長。黃大樹利用這時間,爬上施工屋面學習砌筑技術,晚上再挑來磚瓦砂灰反復研究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認真、進步再加上吃苦耐勞的匯溪工匠隊伍,最終成為修復天童寺古大殿的主力軍。
2006年,天童寺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首戰告捷后,“臨海古建筑修建工程隊”順勢而生。此后,匯溪工匠又參與了寧波阿育王寺元代西塔、湖州飛英塔、杭州文瀾閣、臺州府城墻等修繕工程。
湖州飛英塔始建于唐,“塔中藏塔”,是極為復雜的磚木結構塔。20世紀80年代對其進行大修,黃大樹團隊也參與其中。
“我們到現場看,年久失修的外塔部分塔身出現開裂空鼓,木結構中的副架及頂部結構全毀,斗拱也殘留無幾,修復難度很高。”黃大樹說,“當時面臨的情況是,飛英塔第六層以上塔頂,原由8根斜柱木和27米長的剎桿木組成的木結構全無,修繕時則要將頂部木柱連接變更為‘井’字八柱連結,以此強化穩固程度;同時,還要先將第五層塔磚砌體出現的空鼓開裂修復好,要不怎能承載六層上部的木構件與塔剎構件?”
但要對五層開裂空鼓進行施工,一般就得先揭去上部的第六層磚墻體——那就難以盡可能多地保留歷史信息。“這樣做的話,就達不到文物修繕最小干預的要求,我們古建人的心里,是疼的!”黃大樹這樣闡釋中國古建修繕中最為珍視的基本原則。
那怎么辦呢?
“一開始我也很犯難,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能夠以最小的干預,換來最好的修復效果?”直到有一天在鄉下老家吃飯時,黃大樹看到母親揭開鍋蓋搭在灶臺上——鍋蓋正好有1/3懸空而不掉下。他一下子從中獲得了靈感。利用“揭鍋蓋”的原理,匯溪的工匠們將湖州飛英塔第六層塔身整體固定成“鍋蓋”一樣的整體結構,然后用鋼筋箍住五層空鼓的塔壁下部,替換下已經開裂和空鼓凸起的塔磚,并嚴格記錄每塊拆下的磚在塔身的位置。通過這樣的方法,既能不拆除上層的磚壁,又能將五層開裂空鼓的塔身修復如初,這種做法被匯溪工匠形象地命名為“鍋蓋法”。此外,黃大樹團隊還創造性地使用壓力注漿法、角梁預應法等“修繕四法”,成功解決了斗拱補裝、墻壁空鼓、角梁變形等難題。
1993年,這些修繕法獲得了國內一次實用科技大賽的一等獎。
1992年,匯溪工匠走出國門,在馬來西亞修復張弼士府邸;1997年,赴尼泊爾建造中華寺。現在,他們所參與、主持修繕、營造的工程中,有300余處被列為全國及省級重點“文保”單位,有10余處工程成為國內外標志性文化建筑。
從一個小山村到國際大舞臺,這群普通的“泥木匠”成了“古建名匠”。
黃大樹帶領工匠們建設家鄉
40多年來,匯溪有3000余名農民走進了古建修繕、營造行業。
但他們開始思考、解決代際傳承的難題了。
“目前,這個領域從業者的年齡大多都過了50歲,30歲以下的太少了。我們非常希望能有接班人去傳承這門手藝,守住古建筑文化的根脈。”黃大樹說道。
2013年,在相關部門支持下,黃大樹所在的臨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與臨海海商職業技術學校探索開展校企合作辦學,培養古建修復人才。面對古建修繕技藝“后繼乏人、學歷偏低、老齡化”等現實困境,2018年,匯溪鎮黨委也辦起了公益性質的“古建技藝學堂”,許多匯溪籍的古建工匠主動回鄉當起了講師。
黃金榮是文物保護工程責任工程師,當年參與修繕過湖州飛英塔等多處古建筑。得知家鄉要開班培養古建修繕人才,正在湖州長興修繕文物的黃金榮毫不猶豫地表示要回來授課。“古建筑修繕技藝是要有人繼續做下去的。家鄉要培養工匠,我們這些老工匠都很支持。”
“中國古建筑就好比一部沉甸甸的書。古建修繕、營造,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是文化精髓和人文脈絡,我們年輕人也要接力好這一棒。”“古建技藝學堂”的首批學員95后工匠黃鄭強如是說。
“古建人才培育,要回歸校園舞臺。”黃大樹認為目前國內院校設立的古建專業還不夠多、不夠用;他也時常感慨畢業生缺乏實踐基本功,而按照傳統“師徒制”帶出來的從業者數量少,又不具備系統的古建筑文化知識。
破解產學脫節之困
2022年,匯溪鎮開始了新的嘗試,與6所院校、10家企業簽訂了《“人才賦能產業帶富”古建筑行業產教融合聯盟協議書》,在師資力量互通、技能人才培養、企業用工需求等方面開展合作,為古建修繕專業學生打造職技融通、工學交替的實用型平臺。同年,臺州學院設立古建與文物建筑本科專業,專門成立“大樹文物與歷史建筑學院”,培養古建專業人才,聘請黃大樹任學院首任院長。
此外,匯溪鎮積極鏈接行業資源,舉辦國匠論壇、古建文化體驗節等系列活動,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加入了古建技能大軍。在2024年首屆傳統建筑工匠職業技能競賽中,90后參賽選手占16%。
吳宇航是彩畫組的參賽選手。2021年,他從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一畢業就回到了家鄉浚頭村,入職村里的華意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古建筑修繕很難,但是還好有這么多技術高超的老前輩,現在是越研究越有意思。”從分辨木材到學習手藝,從畫設計圖到跑工地,吳宇航漸漸在古建筑領域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小鎮進入發展新階段
走進匯溪鎮古建共富工坊的車間,鋸聲轟鳴,工匠們正在趕工制作古建類型的構件,軒椽、欄桿、桁條從生產線上完工打包。
“我們工坊是真正的裝配式工廠,定制的木構件,運輸到工地再進行組裝,這樣質量更高、成本更低。”古建共富工坊的工匠陶岳友表示。
2023年,匯溪鎮積極引進黃米秀、汪慶祥等企業家返鄉投資建設新型共富平臺——古建共富工坊,不僅為轄區村民創造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也標志著匯溪古建產業“回歸”。
如何以“文化成果轉化”延續文化根脈,如何延伸古建產業鏈條,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是擺在匯溪鎮面前的一道考題。
“40年多前,我們匯溪村民走出去,出現了眾多業內知名的古建修繕團隊。但不能總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呀,如今我們要把他們引回來,做大古建產業、做強古建小鎮。”匯溪鎮黨委書記陳強表示。
2023年12月,匯溪鎮古建營造技藝博物館開館,展館內除了有古建史話、營造智慧、匠人匠心等相關展陳,還開設了古建文創空間、青少年研學基地等多功能空間,引進了“五月工坊”等團隊以及康遠旅行社,樹立“溪小匠”研學品牌,研發了古建講故事、搭房子、榫卯造橋等一系列的古建研學課程。
“古建筑的構造既巧妙又美觀,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去年,我們的青少年研學人數達到了近3萬人次。”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方星星說道。
走進匯溪的古建營造技藝博物館文創空間,斗拱木質擴香器、抱枕等原創古建文創產品奪人眼球。近年來,匯溪鎮緊盯古建文創產業,與中國美院、臺州學院、海商職業技術學校等學校深入合作,通過開辦古建文創大賽、職業技能大賽等方式,逐步打造了“溪亭匠作”古建文創品牌。
如今的匯溪,在“古”與“新”的交融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