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91
[ 人物 ] 林風眠:畫者的浪漫與凄涼
他是畫盡濃墨重彩的“好色之徒”
他鐘情東方女性之美
卻先后娶了兩位外國妻子
他培養出來的學生
曾是中國美術的半壁江山
他在文革期間自毀畢生畫作,
同時也說“我還會再畫……”
林風眠《OPERA SERIES:BEAUTY DEFIES TYRANNY》(京劇人物系列:不屈從暴虐的美女),布面油畫,58×47cm,1950年代作
他曾自嘲是“好色之徒”,
對東方女性之美情有獨鐘,
他筆下的“蛇蝎美人”
寧靜而神秘,
有一種可望不可即的美;
他歷經一生坎坷卻又心懷浪漫,
成為了中國現代美術史上,
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山,
為創造融中西繪畫之長
而獨樹一幟的藝術美,
執著地奮斗一生,
樹立了世界公認的獨特地位。
他就是林風眠
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一代藝術大師。
拿刀殺人的石匠之子
早年失母,從此畫筆為伴
1900年秋,子時剛過,在梅江邊的小山村里的一戶人家,一個小生命誕生,那一夜,月光皎潔,流星燦然,私塾先生給這個男童起個好聽的名字,叫“鳳鳴”(1920年改名“林風眠”)。林風眠的祖父是石工,父親子承父業,同時還是一位有名的民間畫師。
《有房子的風景》林風眠 上世紀50年代作
林風眠 《冠上加冠》,紙本設色,68×62cm。
童年,林風眠最喜歡事兒便是緊緊跟隨父親行走山林之中,那時隨手拿起枯干的樹枝,就可在沙土里畫線條,多年后他曾回憶到,自己從小就有一種熱烈的愿望,想將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表達出來。
林風眠待過的梅州中學
而就是這樣一個靈性十足的孩子,在其6歲時,卻經歷了一場血淋淋的生離死別。多年后,林風眠回憶起,他母親跟一位染布的青工逃走了后被抓回來,村里人往這位年輕美麗的婦女身上澆油時的那天,依舊感嘆萬分。林風眠清楚地記得那時年幼的自己,聽說母親要被燒死,便憤怒地拿起刀,沖出屋門大叫,說要殺了全族人!
在林風眠的反抗下,族里人最后商量著把母親賣了。臨賣前,他溜出去看她,母親抱著他大哭了一頓,從此母子天各一方。后來,母親在尼姑庵當傭人,臨死前都未再見一面。這段經歷,給林風眠的記憶烙上了深深的烙印,也讓他從小就體會到了什么是痛苦,更能悲天憫人。
林風眠 風景畫
林風眠 《秋韻》,紙本設色,66×66cm
從小失去媽媽的他,性格孤獨,寡言少語,母親的悲慘命運,讓他內心悲憤痛苦,可無人可訴,而畫筆便成了他唯一的朋友。讀小學時,其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鶴圖》,就被一位巨商高價買走了。賣出人生第一幅畫時,林風眠才九歲。
一生唯愛外國姑娘的浪漫小伙
青年喪妻,二任妻子聚少離多
1919年12月25日,中學畢業的林風眠,登上了遠赴法國的郵輪,開始了留學生涯,據說,周恩來在法國期間曾住他家,還受過他的慷慨資助。1923年,林風眠,去了德國柏林。在柏林留學期間,林風眠不僅收獲了藝術上的成長,也得到了愛情女神的眷顧……
1920年代的林風眠
1920年楓丹白露中學法文補習班合影
(第二排左三為林風眠)
一次,在柏林馬克兌換市場上,他在討價還價,由于他的德語還不行,價格總是有些吃虧。他不想占他人便宜,也不愿吃虧,又不富裕,手中就那么點錢。這時,有位德國女郎熱心地幫他和那人討價還價。頃刻間,身在異鄉的林風眠對這位溫柔善良的德籍奧地利姑娘羅達,心生好感。
1923年林風眠(中)林文錚(右)與李金發在柏林
羅達愛好文學和藝術,據說還是貴族出身,兩人也因那次偶遇一見鐘情。愛情無國界,也不怕語言障礙,那時林風眠德語不好,就憑一本字典和羅達談情說愛,著實讓人家外國姑娘感動一番,實為浪漫。1924年初,林風眠帶著他大量的作品和心愛的羅達回到了巴黎,在玫瑰別墅六號的一所公寓內與羅達結為伉儷??稍旎耍麄內松蠲篮?、恩愛的時間維持不到兩年,羅達便因產子感染,母子雙雙死在醫院里。
林風眠第一位夫人艾麗絲.馮.羅達
愛人的離去、巨大的打擊,再次令這位堅強的年輕人悲痛欲絕。但前妻逝世的第二年春天,這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又找到了一位法國妻子。林風眠與這位法國老婆,名義上是夫婦,但相處更像朋友,婚后日子里聚少散多。
1950年代初,林風眠夫人艾麗絲
1950年代初,林風眠女兒林蒂娜
林風眠和艾麗絲在故居內
抗戰前,林風眠夫妻沒什么不同尋常,恩恩愛愛,而抗戰以后,他去內地,太太留守上海,一分別就是八年。抗戰勝利重新相聚,到一九五六年,太太離開上海出國,輾轉去了巴西。從此他成了孤家寡人,晚年定居香港,快八十歲時,才去了巴西探過一次親,與二十多年沒見面的老妻短暫相聚,也算人生的最后一次告別。
從女兒跟著母親移居巴西以后,22年未能見過女兒一次面的林風眠,用他后半生大部分的時間,將強烈的思念之情用畫筆傾注于畫幅之中。
這幅創作于20世紀60年代初的《仕女》畫,正是林風眠思念中的女兒“蒂娜”。畫中女孩清純可愛,眉清目秀,身著粉紫衣裙,雙手舒展在身體兩側,彎眉細眼,無眸兩眼微睜,似有笑意初綻,扎著不長的馬尾辮,前額的劉海兒參差不齊,女孩子的天真活潑,清秀端莊,一眼便知那就是林風眠唯一的女兒——林蒂娜。
林風眠與外孫杰拉德(右)、艾麗絲(左)
林風眠與夫人艾麗絲、義女馮葉在巴西里約熱內盧
林風眠全家合影
林風眠與女兒、外孫杰拉德
世界上最年輕的藝校風云院長
學生撐起中國美術半壁江山
1925年,留學法、德6年,風華正茂的林風眠應蔡元培的請求,回到了北京。年僅25歲的他高票當選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今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被稱為“世界上最年輕的藝術學院院長”。
蔡元培給林風眠書信
1929年根據蔡元培手書鐫刻,歷經風霜并修復保存至今的國立藝術院石匾原作?,F鑲嵌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建筑的墻體中。
那時的林風眠還是中國美術學院的首任風云校長,當時叫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1928年到杭州后,林風眠初住在葛嶺山下的招賢寺,后來和好友,在離西湖不遠的馬嶺山坡買下幾塊地,親手設計、構建了他們的家園。在這個花園里,林風眠度過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十余年。小樓周圍,梧桐樹綠葉成蔭,梅桂飄香,學生都形容這是西方小說才有的建筑。周末,林風眠會在這里與學生談天說地。晚上,他就在二樓的畫室通宵創作。
杭州玉泉的林風眠故居(攝于1948年)
林風眠任校長期間,深得學生喜愛。他總是鼓勵孩子們多出去創作,還說“畫不出來,就不要畫。出去玩玩?!?/strong>有學生憋得慌,畫不出來,林風眠就說“隨便些,亂畫嘛”。對于拘謹的學生,他的建議更實在:先喝酒,狂熱起來再畫。
無名氏、林風眠、趙無極合照
在這樣一套獨特開放的教育方式下,他培養出吳冠中、李可染、趙無極等大師,幾乎撐起了后來中國美術的半壁江山,而這十年也成了林風眠一生最榮耀的時候。
林風眠和吳冠中合影
1990年,吳冠中和林風眠,右為林風眠義女馮葉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后,林風眠帶著杭州藝專全校師生轉移到了重慶嘉陵江畔。那幾年,林風眠住在一間土墻泥地的倉庫里,謀了個閑職,然后不分晝夜地畫畫,畫完就堆到身后,畫多得堆到天花板上。也就在這段時間里,他創作出融合中西方的“風眠體”。
“文革”結束后,林風眠在葉劍英幫助下被批準出國探親,到巴西看望分別22年的妻子女兒。臨行前,他把帶不走的畫全部贈予朋友。好友巴金收到的是一幅《鷺鷥圖》,這幅畫至今掛在上海武康路113號巴金故居的客廳中。學生吳冠中收到的是蘆塘和歸雁,吳冠中想到先生此去孤雁離群,不禁潸然淚下。
《大麗花》,紙本彩墨,68×68cm,1970年代后期作。
《白荷》,紙本設色,66×66cm,創作年代暫無。
《荷塘夜色》,布面油畫,68.5×68.5cm,創作年代暫無。
畫盡濃墨重彩的“好色之徒”
一直畫到生命盡頭
林風眠以一生不懈的努力,證實了中西融合是中國畫走向現代的可行途徑??伤K其一生卻得了個顛沛流離、屢屢受挫。
林風眠一生坎坷,可每當人們看他的畫時,最直觀的感受卻是濃墨重彩。林風眠常常自嘲是“好色之徒”,他喜歡運用濃重的彩色來表現艷麗的題材。他竭力使鮮艷華麗之彩色滲透入流動性極強的生宣紙,而保持厚實感。其色既吸取印象派之后色彩的冷暖轉折規律,同時結合中國民間大紅大綠的直觀效果,寓豐富多彩于天真爛漫之中。
戲曲一景《霸王別姬》
從古裝仕女到現代佳麗,從戲曲舞臺的女性形象到現實生活中的美人,都是那么純潔、優雅,充滿生命的律動。既有東方女性的古典美,又蘊涵現代女性的韻味美,展示出迷人的風采,成為中國繪畫藝術獨特的陰柔之美的形象符號。他筆下的“蛇蝎美人”,個個膚若凝脂,嬌憨懶散,體態豐美,嫵媚中又有圣潔之感,可謂“回眸一笑百媚生”。
動圖
《荷塘圖》林風眠
然而,他的畫無論色彩多斑斕,意象多豐富,但當我們仔細看畫時,映入眼簾的卻是華麗彩色中流露出的一抹揮之不去的哀愁:相互依偎的滿盆紅花、遍野秋樹,給人的是一種淡淡的惆悵;丁香、紫藤,或垂或仰,也令人有身世飄零之感……
林風眠在香港的生活照
晚年林風眠客居香港,憑記憶重新畫“文革”中毀掉的作品,幾乎一直畫到生命的終點。1991年7月,心臟病突發住在醫院里的林風眠,應傅聰之約,題寫了“傅雷紀念音樂會”幾個字,落款林風眠。這是他對老朋友最后的交代,也是他留給人世的絕筆。同年8月12日10時,因心臟病、肺炎并發癥,先生病逝于香港,享年92歲。
《京劇人物——孫行者》,紙本設色,67×64.5cm,創作年代暫無。
黃永玉在《比我老的老頭》一書中,這樣寫到林風眠的去世:
九十二歲的八月十二上午十時,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干什么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三喜圖》 林風眠
林風眠把自己整個青春都給了自己鐘愛的繪畫和教育,成為了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但繪畫于他既是生命摯愛,也是背負在他身上去不掉的“鞭痕”與苦難??v觀林風眠的一生,命運多舛,他就像畫壇的一只孤鶩,凄美地飛翔在天地之間,又像身披蓑衣的獨釣老翁,任由煙雨吹打寂靜地漂流在藝術之湖上。
《舞》,國畫,紙本設色,68×136cm,創作年代暫無。
縱觀中國近代史,我們缺大師么?一點不缺,只是可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