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唐寧街的“高鐵難題”
2023年秋天的倫敦,英國歷史上首位印度裔首相蘇納克站在議會質詢臺前,他的右手緊緊攥著一份厚厚的文件,那是關于高鐵HS2項目的最新進展報告。
這條鐵路計劃連接倫敦、伯明翰,最終延伸到曼徹斯特,早在多年前就被前首相卡梅倫寄予厚望,稱其為“北方經濟引擎”,仿佛只要火車一開,北方的工業和經濟就能跟著轟鳴起來。可如今,現實卻狠狠地潑了一盆冷水,項目進展緩慢得像蝸牛爬行,預算更是從最初的330億英鎊一路飆升到了560億英鎊,折合成人民幣大約是4800億元。
數據清晰地寫著:從倫敦到伯明翰的路段倒是勉強有了些雛形,可再往北延伸到曼徹斯特的軌道,連一塊鋼軌都沒鋪上。議員們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有人提到當初的承諾,有人質疑成本控制,語氣里滿是對這個“超級工程”現狀的不滿。就在這時,蘇納克的目光不經意地掃過身后的辦公桌,上面攤開著一份來自中國鐵建的施工方案。
那份文件裝訂得整整齊齊,封面簡潔,只有幾行字,最顯眼的是頁腳處用鮮紅字體標注的“4800億人民幣總承包報價”。這個數字和HS2當前的預算恰好撞了個滿懷,巧合得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文件里詳細列出了施工計劃:從軌道鋪設到列車制造,再到工期安排,每一項都寫得清清楚楚,甚至還附上了中國高鐵近年來的成功案例,比如京滬線和哈大線的運行數據。
英國人跟鐵路的“愛恨情仇”
英國人對鐵路的感情淵源可以追溯到1825年,那一年,斯托克頓到達林頓的鐵路正式開通,伴隨著蒸汽機車的轟鳴聲,工業革命的大幕被徹底拉開。這條短短27公里的線路,用喬治·斯蒂芬森設計的“運動號”機車牽引,載著煤炭和乘客,以每小時24公里的速度顛簸前行,成了全球鐵路時代的開端。
從那時起,鐵路網迅速在英國鋪開,到19世紀中期,全國已有超過1萬公里的鐵軌,連接起工廠、港口和城市,運送貨物和人口,徹底改變了英國的經濟版圖。到維多利亞時代,鐵路甚至成了英國工業強國的象征,火車站的鐘樓和鐵橋隨處可見,連文學作品里都少不了蒸汽火車的影子。
時間推進到21世紀,英國鐵路的輝煌卻漸漸蒙上了塵埃。從曼徹斯特到倫敦,200多公里的距離,普通列車依然需要兩個多小時,車廂晃晃悠悠,速度最多也就每小時120公里,跟19世紀的差距似乎沒拉開多少。
相比之下,歐洲大陸的高鐵早已跑到了300公里以上,英國人坐著慢吞吞的火車,難免覺得有點憋屈。到了2012年,英國政府終于下定決心,要甩掉這頂“鐵路落伍”的帽子,高鐵HS2項目正式提上日程。這條計劃連接倫敦、伯明翰和曼徹斯特的線路,目標是把旅行時間縮短到一小時以內,順便拉動北部經濟。
于是,英國面向全球招標,希望借外力實現這場鐵路復興。日本日立公司帶著5500億日元的報價脫穎而出,擊敗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競爭者。簽約那天,日本代表笑容滿面地承諾,不僅要提供高鐵車廂,還要在英國東北部建一座分廠,生產符合本地需求的高鐵部件。
英國政府這邊也樂開了花,2013年,日立的分廠在達勒姆郡破土動工,占地好幾公頃,雇了700多名本地工人。工廠投產后,第一批列車部件在2015年走下生產線,英國官員還特意去剪了彩,覺得這回總算搭上了靠譜的東風。
日本日立的“翻車現場”
日本高鐵的名聲在國際上向來響當當,新干線從1964年開通以來,半個世紀里幾乎沒出過大事故,安全性成了金字招牌。可到了2017年,這塊招牌突然裂了個口子。那年12月,日本西日本鐵路公司的一列新干線列車在行駛中發出怪響,停下來一查,底盤鋼架居然斷了整整26厘米。
調查結果很快出來,生產這批列車的川崎重工被揪了出來,原因是他們在鋼材上偷了工,厚度沒達到標準,焊接工藝也沒按規定走,直接用手工焊代替了自動化設備,導致焊縫不均勻。這事兒在日本鬧得沸沸揚揚,川崎重工被罰了款,生產線停了整頓,連帶著日本高鐵的信譽都晃了晃。
幾年后,這股風波吹到了英國。HS2項目里,日本日立英國工廠生產的車廂在2020年的測試中也出了問題,底盤同樣出現了裂紋。英國鐵路公司趕緊找專家檢測,發現裂縫位置和日本那次如出一轍,都是焊接不過關惹的禍。日立工廠的負責人拿出報告解釋,說是本地工人培訓不夠熟練,設備調試也沒跟上,可這理由顯然站不住腳,畢竟日本那邊承諾的是“原汁原味”的技術轉移。
英國人這下徹底懵了,當初選日立就是看中了日本高鐵的口碑,結果質量連自家老火車都不如,5500億日元的合同頓時顯得像個笑話。失望歸失望,英國鐵路公司沒時間坐著嘆氣,2021年,他們派了一支考察團直奔中國長春,去中車長客的工廠實地探底。
考察團對著中國動車組的轉向架焊縫一寸寸地測,結果讓人眼前一亮:誤差控制在0.1毫米以內,比歐洲標準要求的0.3毫米整整精細了三倍。考察團回國后,把這份數據甩到桌上,日本那邊還想再推一把磁懸浮方案,拿新干線50年的安全記錄說事兒。可英國人已經不買賬了,磁懸浮技術再花哨,質量不過關就是白搭。于是,日本的方案被直接擱置,HS2的合作方向開始悄悄轉向東方。
美國插一腳,沒想到踢鐵板
2021年,HS2項目正陷在預算超支和進度滯后的泥潭里,美國突然伸出了一只手,試圖在這場英國鐵路大戲里分一杯羹。那年春天,白宮派出一支技術團隊,帶著一份價值300億的合作方案飛到倫敦。他們提出的條件很直接:用波音787飛機的復合材料技術加上NASA研發的航天材料,換取HS2項目20%的收益權。
波音787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航空界赫赫有名,輕量化設計能讓飛機省油20%,而航天材料更是經過了太空環境的考驗,耐高溫、耐腐蝕,這些材料如果用在高鐵車廂上,能減重15%、提高耐久性30%,甚至能讓HS2的列車在惡劣天氣下跑得更穩。
英國這邊剛被日本日立的翻車事故搞得焦頭爛額,看到美國拋來的橄欖枝,不少官員都動了心。事情沒那么簡單。中方早就收到風聲,中國通號集團董事長周志亮親自帶隊趕到倫敦,帶著一套CTCS-3列車控制系統的完整資料應戰。這套系統是中國高鐵的核心大腦,融合了北斗衛星導航和5G通信技術,能讓列車在300公里時速下精準停車,誤差不超過50厘米。
談判桌上,周志亮讓人把CTCS-3的運行視頻放了一遍,屏幕上顯示一列高鐵在暴雨中平穩穿過山區,信號毫秒級響應,連美國專家都忍不住湊近了看。接著,中方又拿出一份測試報告,里面寫著這套系統在京滬高鐵上連續運行了10年,累計里程超過5億公里,故障率低到百萬分之一。
相比之下,美國的復合材料雖然聽著高大上,但應用到高鐵上還沒經過實戰檢驗,數據全是實驗室模擬出來的。英國鐵路公司的技術顧問翻看了兩邊的資料,發現CTCS-3的復雜程度遠超預期,光是北斗和5G的集成算法就寫了上萬行代碼,想逆向破解幾乎不可能。美國團隊試圖再加碼,提出把航天材料的專利共享,可這時候中方已經占了上風。
談判結束沒多久,《金融時報》就刊出一篇長文,把這場交鋒稱為“21世紀技術話語權的易位”。文章提到,美國原本想借HS2插手歐洲基建市場,結果卻在技術硬實力面前碰了壁,只能收拾行李回了華盛頓。
高鐵開進牧場,羊都松了口氣
2023年,HS2項目終于迎來了一個看得見的成果。那年秋天,首列中國制造的CR400AF-G耐高寒動車組正式開進英國奔寧山脈,這條線路是HS2計劃中連接北部的重要一環。CR400AF-G是中國專門為極端氣候設計的型號,早年在哈爾濱到大連的高鐵上跑過無數趟,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照樣穩如磐石。
這次運到英國的列車,經過了特別改裝,車體涂上了防腐蝕涂層,底盤加裝了抗凍部件,確保能在英國北部濕冷多風的環境下正常運行。列車抵達當天,英國鐵路公司組織了一次試運行,從伯明翰出發,穿過奔寧山脈的隧道,直奔曼徹斯特,全程120公里只用了不到40分鐘。
沿線的約克郡地區,有個世代經營牧場的家族,早在2018年就接到政府征地通知,說是要在他們家草場上挖隧道建高鐵。牧場主起初強烈反對,帶著全家老小去地方政府門口舉牌子抗議,理由是祖傳的幾百畝草場要是毀了,羊群就沒地方吃草了。政府和施工方反復溝通,最后敲定了一個折中方案:隧道從地下穿過,上面保留草場原貌。
整個過程從2021年開工到2023年完工,只用了兩年,相比傳統挖隧道的方式,揚塵少了70%,噪音也降到最低。工程完工后,牧場主帶著自己的羊群回到草場上,發現地表幾乎沒變樣,草還是那么綠,羊啃了幾口照樣歡實。鐵路公司后來公布了一組數據:這條隧道的施工粉塵排放比歐洲平均水平低了三分之二,羊群的健康記錄成了意外的佐證。
參考資料:[1]英國考慮在HS2高鐵系統中應用復合材料[J].玻璃鋼/復合材料,2014(6):119-1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