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7天,也就是4月2日,就到了港口出售協議的最終簽署時間。
李嘉誠會改變決定嗎?
李嘉誠賣港口給美國的事情徹底惹怒了國人,不過,最近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都已明確表態,想賣掉可沒那么容易!
政府干預商業行動有無數先例。
2020年德國政府出手,阻止了一家關鍵無線電技術公司被中國資本收購;
2021年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因未獲中國監管機構批準,終止了對一家日本半導體企業的收購。
這些案例都在告訴那些想靠全球貿易獲利的商人,當資本觸碰到國土安全紅線,自由市場神話就會自動失效。
而李嘉誠要賣的,是中國在巴拿馬運河、鹿特丹港等12個戰略港口的控制權。
除了商業價值,這些港口的軍事價值更是毋庸置疑,中國政府當然不會坐事不管。
根據《外商投資法》第35條規定:對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外商投資,依法進行安全審查。
針對港口這類《國家安全法》定義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商務部等六部委聯合制定的《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可直接介入。
所以,按照這些法律,李嘉誠和美國政府的如意算盤打得可沒那么容易。
為什么李嘉誠要賣港口呢?
原因很簡單,缺錢。
長和系財報顯示,其歐洲3G電信業務累計虧損超2000億港元,加拿大赫斯基能源收購案減值損失780億港元。
當海外投資接連失血,港口資產已成最后的“提款機”。
要知道,和記港口2022年EBITDA利潤率高達53%,遠超全球港口業28%的平均水平。
李嘉誠以為他是商人,只站在商業角度去考慮盈虧就行,
但資本騰挪的游戲規則正在改變。
隨著《反外國制裁法》實施細則落地,任何危害我國主權的交都可能觸發“長臂管轄”。
正如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所言“當全球經濟治理進入戰國時代,沒有哪個企業家能躺在‘商業歸商業’的溫床上高枕無憂。”
此前《大公報》連發三篇雄文痛批李嘉誠和他的長和公司,《文匯報》也迅速跟進,發文稱此次交易嚴重“損害中國全球布局”。
只是不知道,李嘉誠是否會反思,自己這樣做終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李嘉誠出售43個港口的消息也帶出一個驚人事實,那就是掌管全球12萬億美元的貝萊德集團,竟悄悄持有中國12家龍頭企業股份。
像騰訊、比亞迪、美團以及中國平安等背后都是貝萊德集團的身影。
你可能會問,外資持股對我們有什么影響呢?
簡單來說,每當你支付一筆費用時,都有可能為外資貢獻了一份利潤。
商業時代,經濟利益使然也無可厚非。
不過,這些國民品牌還是非常會保護自己的,會嚴格控制外資持股比例。
比如,比亞迪股權結構中,貝萊德持持有7.08%的股份,排在第六位,前五位都是中資機構,國有資本占股更是超過40%。
如電網、通信等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外資持股不得超過25%,這是國家為了保護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而設立的底線。
如今,李嘉誠掌控的巴拿馬港口面臨被貝萊德集團收購的風險,卻全然不顧中國的利益,也徹底惹惱了中國和香港政府以及每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們。
目前,這筆充滿爭議的交易還停留在原則性協議階段,還沒有徹底落實。
根據專業人士分析,如果李嘉誠要賣港口,距離正式完成交割還差三步。
本次交易港口來自23個國家,涵蓋美國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將面臨多達12個司法管轄區的反壟斷審查。
因為交易涉嫌不對等競爭優勢,貝萊德已經被美國國會部分議員盯上,因此交易可能會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介入審查。
長和實業本身也要召開股東大會對這筆交易進行表決。
不過,最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的態度:任何交易都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否則將依規處理。
從目前的種種跡象來看,李嘉誠出售巴拿馬港口的計劃,并不會一帆風順。
因為,任何涉及國家利益的交易,都不能簡單以商業邏輯來衡量。這是新時代的商業底線,更是一個崛起大國的尊嚴紅線。
(亦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