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戰爭(2001年)于2001年10月7日正式爆發,由美國領導的聯軍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發動軍事行動,作為對“9·11”恐怖襲擊的報復。
阿富汗戰爭爆發的背景與事件經過
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遭遇了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
上午8:46,被劫持的美國航空11號航班以近800公里時速撞向紐約世貿中心北塔。
17分鐘后,聯合航空175號航班撞擊南塔。兩座110層摩天大樓在燃燒近兩小時后相繼倒塌,導致超2600人死亡。
與此同時,另一架被劫持的飛機撞入五角大樓,造成189人遇難;第四架航班(聯合航空93號)因乘客反抗墜毀于賓夕法尼亞州,機上45人全部喪生。
這場襲擊共造成2996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全球經濟損失更超1萬億美元。
襲擊發生后,美國情報部門立即展開了調查,美國人先是審問了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他是基地組織的三號人物。
在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的供認下,他的侄子本·拉登浮出水面。
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稱襲擊計劃是本·拉登與他在1994年策劃的“飛機撞樓”方案,后由拉登提供資金支持。
除了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的供認外,美國人還截獲了本·拉登與基地成員的衛星電話,內容涉及襲擊策劃細節。
本·拉登在2004年的時候,更是發布視頻承認策劃襲擊,稱“美國應為其壓迫付出代價”。
而本·拉登從1990年代起,就多次襲擊美國目標(如1998年使館爆炸案),其反美立場與襲擊動機高度吻合。
本·拉登于1957年生在沙特的一個豪門家族,他們家族的資產超過了50億美元。
本·拉登早年還接受過西方教育,后來逐漸轉向激進伊斯蘭主義。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后,他散盡家財組建“服務營”,招募阿拉伯志愿者抗蘇,并且還獲得了美國中情局的支持。
本·拉登在1988年又成立了“基地組織”,目標為“驅逐西方勢力,建立伊斯蘭政權”。
1990年海灣戰爭后,因美軍駐守沙特,本·拉登視美國為“玷污圣地”的敵人,開始策劃全球圣戰。
本·拉登認為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存在、支持以色列及推行西方價值觀是對伊斯蘭世界的侵略。他在宣言中稱:“只要美國不停止壓迫,戰爭將永無止境。”
美國人確定本·拉登為幕后主使者后,向塔利班要人,為什么塔利班拒絕了美國的要求?
這是因為在阿富汗普什圖族的“普什圖瓦里”法典里面要求庇護尋求者,塔利班稱“交客即背信”。
本·拉登作為抗蘇“英雄”,在阿富汗民間和塔利班內部聲望極高,交出他將會動搖政權合法性。
本·拉登通過伊斯蘭銀行網絡為塔利班提供巨額資金,甚至直接參與礦產開發,成為其財政支柱。
塔利班還與基地組織共享極端意識形態,領導人奧馬爾與拉登私交深厚,曾宣誓“共御外敵”。
在塔利班拒絕交出拉登后,2001年10月7日,美國聯合北約發動“持久自由行動”,以反恐之名入侵阿富汗。一個月內推翻塔利班政權,但本·拉登隱匿逃亡十年,直至2011年被擊斃。這場戰爭耗資超2萬億美元,造成超24萬人死亡,卻未能根除恐怖主義,反而催生ISIS等新勢力,為地區動蕩埋下伏筆。
“9·11”事件不僅是恐怖主義的爆發,更是冷戰遺產與中東地緣矛盾的集中體現。
美國在冷戰時期為對抗蘇聯扶持伊斯蘭武裝,卻最終遭反噬;而中東民族主義與宗教極端主義的糾葛,則需追溯至殖民時代的邊界劃分與資源爭奪。這些深層次矛盾,將在后續的歷史根源中展開剖析。
阿富汗戰爭背后的歷史根源與地緣政治
阿富汗位于中亞、南亞與中東的十字路口,被興都庫什山脈切割成封閉的河谷與高原。
這種地理特質既塑造了它“文明交匯地”的身份(波斯、突厥、蒙古文化在此碰撞),也注定了其“帝國墳場”的命運。
19世紀英俄“大博弈”時期,英國三次入侵阿富汗均遭慘敗,卻通過《杜蘭線》將普什圖族聚居區強行劃入英屬印度(今巴基斯坦),埋下族群割裂的禍根。
殖民者人為劃定的邊界,使阿富汗成為37個民族、200多個部落的拼盤,中央政權始終難以統合地方勢力,為內戰與外部干預提供了土壤。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表面是支持親蘇政權,實則是對抗美國在中亞的滲透。
蘇聯在阿富汗推行世俗化改革(如女性教育),卻因觸及部落長老權威而引發反彈。
美國則通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ISI),向圣戰者輸送“毒刺”導彈和30億美元援助,其中包括奧馬爾(塔利班創始人)和本·拉登(基地組織頭目)。
這場代理人戰爭的結果極具諷刺:蘇聯耗盡國力撤軍后,美國扶持的武裝力量卻轉身成為21世紀反美先鋒。
正如CIA官員格雷厄姆·富勒所言:“我們創造了圣戰者,卻無法控制他們。”
而美國在發動阿富汗戰爭時,其地緣政治目標遠超“反恐”。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仍試圖通過支持北方聯盟(反塔利班武裝)維持中亞話語權。
美軍進駐阿富汗后,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建立軍事基地,直接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
阿富汗是里海油氣資源輸往南亞的潛在通道。美國試圖扶持親美政權,打通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TAPI)天然氣管道,削弱俄羅斯對歐洲能源市場的壟斷。
巴基斯坦為美國提供后勤支持,換取美國默許其對克什米爾的政策;印度則借機在阿富汗投資基建(如援建薩爾瑪大壩),擴大對巴戰略包圍。兩國在阿富汗的博弈使反恐行動復雜化。
伊朗因塔利班迫害哈扎拉什葉派群體與之敵對,暗中支持北方聯盟。
美國既想利用伊朗牽制塔利班,又擔憂其擴大影響力,導致合作與對抗并存。
歷史與地緣的糾葛,最終將阿富汗推向“治理黑洞”。蘇聯的激進改革撕裂了社會結構,美國的短期功利主義催生了極端主義溫床,而2001年戰爭背后的地緣算計(如能源爭奪、大國制衡)進一步削弱了阿富汗重建的純粹性。
當美國以反恐之名介入時,其目標早已與阿富汗民眾的訴求脫節——地方軍閥為換取美軍支持虛報戰果,腐敗政權吞噬國際援助,塔利班則利用部族矛盾卷土重來。
這種“為地緣利益犧牲本土穩定”的模式,注定使阿富汗戰爭陷入泥潭,為后續的長期動蕩與最終潰敗埋下伏筆。
阿富汗戰爭的結果:軍事潰敗、經濟崩盤與政治失序
2001年美軍以“精確打擊+北方聯盟”模式迅速推翻塔利班政權,但此后陷入“治安戰”泥潭。
塔利班依托山地游擊戰和跨境庇護(巴基斯坦部落區),逐步恢復實力。至2021年美軍撤離時,塔利班已控制阿富汗70%領土。
美軍雖投入1300億美元訓練阿政府軍,但后者因腐敗和士氣崩潰,在塔利班攻勢下僅11天便丟失首都喀布爾。美軍遺留的價值70億美元裝備(包括悍馬車、黑鷹直升機)被塔利班繳獲,成為其軍力升級的“意外紅利”。
因為阿富汗戰爭,造成了超過17.4萬阿富汗人死亡,其中平民4.8萬;640萬人流亡海外,境內1000萬人面臨極端饑餓。
美軍同樣有2448名士兵死亡,2萬余人傷殘,戰爭直接耗資2.26萬億美元,若計入債務利息和退伍軍人福利,總成本將達8.5萬億美元。
阿富汗戰爭也造成阿富汗的經濟崩潰,阿富汗的GDP下降26%,失業率超50%,75%財政依賴外援卻被美國凍結90億美元外匯儲備,貨幣貶值40%,面粉價格暴漲55%。
美國扶植的卡爾扎伊-加尼政權因腐敗喪失民心,2021年加尼攜1.69億美元現金逃亡阿聯酋。
塔利班以“反殖民”敘事重掌政權,但遭國際社會孤立(僅3國承認其合法性)。美國對阿制裁加劇經濟困境,世界銀行報告指出,阿基礎設施損損率達60%,教育系統倒退20年,女性識字率不足15%。
阿富汗戰爭的潰敗不僅是軍事失敗,更暴露出美國“以戰塑權”邏輯的破產。難民潮沖擊巴基斯坦和伊朗,ISIS-K等恐怖組織借機擴張,中亞“三股勢力”再度活躍。
世界大國在阿博弈轉入“暗戰”:俄羅斯通過糧食援助拉攏塔利班,東方大國謹慎推進礦產合作,美國則以制裁維持“離岸平衡”。
這種“權力真空”與“大國競合”的疊加,使得阿富汗成為全球安全鏈中最脆弱的環節,其后續動蕩將持續沖擊歐亞地緣格局。
總結與反思: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美國進入阿富汗之后,由美軍主導的重建項目70%資金流入美國承包商口袋,喀布爾至坎大哈公路每公里造價高達230萬美元),卻因偷工減料三年即損毀。
阿富汗有一代人在戰火中成長,600萬兒童失學,鴉片產量飆升40倍,女性從可參政淪為“必須蒙面”。
由美國扶持的臨時政府被諷為“華盛頓分公司”,政令不出喀布爾,地方軍閥截留60%國際援助。
美國因為投入2萬億美元用于戰爭,這筆開支擠壓了美國國內基建與醫療投入,相當于每個美國家庭負擔7萬美元。
因為加茲尼省屠殺平民、布格拉姆監獄虐囚等丑聞的曝光,美國所謂的“民主燈塔”人設崩塌。
F-35戰機與航母艦隊未能擊敗AK-47和皮卡游擊隊,也導致美軍的軍事神話破滅,美國西點軍校將阿富汗戰役列為“非對稱戰爭失敗案例”。
美軍在擊斃拉登后,卻催生ISIS-K等更極端組織,全球恐襲數量較2001年上升450%。
倘若不存在戰爭: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
若美國選擇國際司法追兇而非軍事復仇,或許至少能避免數十萬平民死亡、百萬兒童傷殘的悲劇。
當B-52轟炸機用“杰達姆”導彈將婚禮現場變為墳場時,所謂的“反恐正義”早已異化為充滿爭議的軍事行動。
留給歷史的拷問
當喀布爾機場的C-17運輸機倉惶起飛,阿富汗人從起落架墜落的畫面成為帝國潰退的畫面。
這場用無人機和民主口號包裝的“十字軍東征”,本質上仍是19世紀殖民邏輯的延續——用機關槍傳播“文明”,用無人機播種“自由”。
而最終留下的,只有興都庫什山脈間回蕩的警世寓言:槍炮可以摧毀一個國家,但永遠無法征服一個民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