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作為海上作戰的核心,其防御能力一直是重點研究對象。2005年,美國進行一場“美國”號航母抗沉性試驗。試驗持續25天,使用導彈、炸彈、深水炸彈以及魚雷等多種攻擊方式。 密集多樣的攻擊過后,“美國”號航母依舊漂浮在海面近一個月。最后,在其內部安置炸藥自爆,才將其擊沉。想用常規手段擊沉航母并不容易。
現代航母戰斗群的防御體系更加嚴密。中國航母構建三維立體防御體系。殲-15戰機作為空中作戰主力,能遠距離攔截來襲目標。預警機可以提前發現威脅,為整個戰斗群提供預警時間。驅逐艦和護衛艦在航母周邊形成堅固屏障,配備多種防空和反潛武器,應對來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多重威脅。
遼寧艦裝備“紅旗”-10近程防空導彈和1130型近防炮?!凹t旗”-10近程防空導彈反應速度快、攔截精度高,短時間內對來襲的低空目標進行攔截。1130型近防炮射速高、火力強,形成密集彈幕,對突破外層防御的目標進行最后攔截。這樣嚴密的防御體系下,一枚導彈想突破層層防線并成功擊沉航母,難度很大。
軍事科技飛速發展,一些具備強大威懾力的導彈也出現。中國的東風21D導彈可以在遠離敵方航母戰斗群防御范圍的區域發起攻擊,射程在2000至3000公里之間。制導方式上,采用慣性制導和主動雷達制導相結合。
慣性制導保證導彈飛行過程中的基本方向,主動雷達制導在末段精確鎖定目標。東風21D導彈的末段速度可達10馬赫,現有防空系統難以有效攔截。導彈以如此高的速度沖向目標時,留給敵方防御系統的反應時間很短,突防成功率大增。
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的飛行速度約為10馬赫,末段速度能達到17馬赫。如此驚人的速度使得它在飛行過程中具有極強的機動性和突防能力。
存在一種說法解放軍發射十幾枚東風17導彈能在短時間內擊沉美軍航母,盡管這一說法有夸張成分,但也反映出對東風17導彈的忌憚。東風17導彈讓美軍在航母防御方面面臨挑戰。其高速飛行和復雜的彈道軌跡,使傳統的防空反導系統難以有效跟蹤和攔截。
在太空領域,中國的科技突破同樣引人關注。2024年,觀測到中國5顆衛星在低軌進行“纏斗”式機動,這種機動方式類似于戰斗機在空戰中的纏斗?!霸囼?24C”和“實踐-605A/B”等衛星參與演練。這些衛星借助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厘米級的定位精度。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特點,為衛星的精確機動提供支持。
在目標探測方面,這些衛星可能配備高分辨率激光雷達系統。高分辨率激光雷達系統對目標進行精確探測和識別,為衛星的機動和作戰提供準確信息。為滿足長時間機動的需求,這些衛星可能采用霍爾推進器。
霍爾推進器效率高、推力小但持續時間長,能讓衛星在太空中進行長時間機動和調整軌道。這一技術突破構成潛在威脅。未來的太空作戰中,衛星的機動性和作戰能力將成為關鍵。中國衛星具備的“纏斗”式機動能力,意味著在太空對抗中,中國衛星能更靈活地應對各種情況,對敵方衛星進行有效干擾和攻擊。
“1枚導彈秒殺航母”的說法反映人們對先進導彈威力的期待,但實際上,現代航母戰斗群的防御體系使得這一目標難以實現。中國的東風21D、東風17等導彈以及太空衛星技術的發展,展示中國在軍事科技領域的強大實力。
這些先進技術的出現,提升中國的國防能力,也在國際軍事舞臺上引起關注和重視。未來,科技不斷進步,中美之間在軍事黑科技領域的競爭還將繼續,對全球軍事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