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禹
3月27日至29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網絡視聽協會、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國廣播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將在四川成都舉辦。
40余場論壇、研討、交流活動,20余場發布、簽約和產業推介活動,多場公益直播,將有近500名嘉賓登臺演講分享;30余家企業參展,共將展出170項前沿技術、視聽產品和精品作品……如此高密度、大容量的盛會,為網絡視聽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3月25日—26日先后舉辦的大會系列配套活動中,從網絡視聽與成都市民相擁產生的熱度,到最新數據帶來行業發展之熱,從省局助“微”計劃為行業發展帶來的產業熱,到網絡視聽公益行動傾注的熱心與熱情……如此種種,場里場外均為這場文化+科技、市場+產業的融合盛會激蕩起新的火花和熱潮。
第一熱:《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
透視行業發展之“熱”
3月26日,《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下稱《報告》)在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發布。
全國政協常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網絡視聽協會會長聶辰席表示,今年是《報告》的第十次發布,《報告》全面展示了中國網絡視聽業的蓬勃發展態勢,剖析了其內在邏輯,展望了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副秘書長、短視頻和直播工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結發布的最新數據,詮釋了網絡視聽行業的發展之“熱”。
一、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91億,城鎮網民使用率達99.1%,網絡視聽已成為“數字空氣”。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91億人,同比增長1722萬人,增長率為1.6%,網民使用率達98.4%,同比增長0.1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網絡視聽第一大互聯網應用地位愈加鞏固。
二、網絡視聽市場總規模達1.22萬億元,下沉市場成增長主戰場。2024年,我國網絡視聽行業市場規模達12226.49億元,同比增長6.1%。三四五線城市用戶占比達62.0%,對網絡視聽應用的使用率均在99%左右,且地域層級越下沉,使用率越高。
三、網絡視聽從業企業總量突破75萬家,小微企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蓄水池”。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行業從業企業總量達75.70萬家,創歷史新高。其中,2024年新成立企業12.57萬家,占比約16.6%。從企業規模看,微型企業約60.85萬家,占比達80.4%,小型企業約11.76萬家,占比為15.5%。小微企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蓄水池”,也是創新生態的“毛細血管”、支撐健康發展的“基石”。
四、內容“短”趨勢穩健,“長”“短”“直”“音”互融互動催生新增長。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10.40億,使用率達93.8%,連續6年保持網絡視聽應用細分領域第一;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人,使用率達59.7%;長視頻用戶規模為7.52億,創2018年以來新高。使用群體中,“高學歷”“年輕”用戶比例較高,20-29歲人群和本科及以上學歷用戶對長視頻的使用率在86%左右,較整體高出近20個百分點;網絡直播用戶規模為8.33億,同比增長1737萬,占網民總數的75.2%,同比增長0.5個百分點;網絡音頻用戶規模為3.35億人,同比增長340萬人,網民使用率為30.3%,與上年基本持平。
五、大屏治理持續深化,用戶規模持續擴大,終端覆蓋、激活規模保持增長。2024年,電視“套娃”收費和操作復雜治理工程全面落地,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全國直播頻道用戶月平均活躍率62.2%,較治理前上漲9.6%。全國18.3萬家酒店1159萬間客房實現“便捷看電視”,“重溫經典”頻道已有6580萬用戶、超2.5億觀眾;大屏用戶規模以及硬件覆蓋、激活規模連續保持增長,全國有線電視實際用戶達2.09億戶,IPTV用戶總數達4.08億戶,智能電視(OTT,不包括OTT Box)激活終端3.36億戶,智能電視月活率保持在88%以上,單日戶均開機時長達331分鐘;超六成用戶增加了看大屏的時長或頻率,超五成用戶經常用大屏看電視直播。調查顯示,大屏用戶對“開機時間縮短”和“操作更加簡便”這兩項的滿意度均較上年提升。
六、網絡文藝創作活力滿滿,網絡視聽向“數字生活基座”躍遷,視聽的全民創作時代或已來臨。2024年上線的劇、綜、影、紀、動、微的總數為4363部,同比增長了16.22%。短視頻實現正能量與多元化雙重驅動,電商直播領跑、其他類型垂類直播全面發展。店播劇增,職業主播規模達3880萬,同比增長1.5倍,短視頻賬號規模達16.2億,根據主要平臺數據綜合統計,每日全國上線短視頻突破1.3億條。
七、“短”“直”已成“種草利器”“內容即貨架”催生消費新范式、新鏈路。短視頻和直播已成為激發消費潛力的重要內容形式。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55225億元,同比增長7.2%。調查顯示,近一半受訪者曾因觀看短視頻或直播而發生消費行為。
八、“中國風”走向世界,全球Top100視聽類應用1/5源自中國,收入占比近30%。中國微短劇在海外市場的表現尤為突出,2024年,在海外視聽類應用下載量Top100中,中國(含港澳臺)應用有19個,同比新增3個,其中2個為微短劇應用;在海外視聽類應用收入規模Top100中,中國(含港澳臺)應用有20個,新入圍者11個,微短劇包攬8席,成為推動中國模式、中國故事走出去的“文化輕舟”。
九、生成式AI重塑內容生態,近1/3網民使用AI制作圖片視頻,技術普惠與規范治理并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網絡視聽內容生產方式。數據顯示,使用AI工具進行圖片、視頻制作的用戶占比在半年內有所增長,從25.6%上升到31%。
第二熱:網絡視聽公益行動,傾注熱心與熱情
3月26日,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網絡視聽公益與社會責任論壇在成都舉辦。本次論壇以“視聽有愛,善行致遠”為主題,由廣電總局公共服務司、機關黨委指導,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網絡公益工作委員會主辦,廣電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廣電總局廣播影視信息網絡中心、五洲傳播、芒果TV、騰訊、優酷、愛奇藝、螞蟻集團協辦,吸引行業代表逾百人參會,共探網絡視聽公益新實踐。
2024年以來,網絡視聽行業以各種形式和方式實踐公益行動,形成了公益事業中獨特的網絡視聽矩陣。在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副會長、網絡公益工作委員會理事長陶嘉慶看來,經過多年耕耘,網絡視聽公益與社會責任論壇已成為網絡視聽公益年度回顧、公益項目發布與交流互鑒的平臺,期待行業攜手書寫網絡視聽公益事業的嶄新篇章。
廣電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副院長滕勇發布《中國視聽大數據(CVB)公益作品收視觀察》,通過權威數據詳細解讀2024年公益類視聽作品的收視情況,展現了視聽公益內容的廣泛傳播效應,幫助行業更好地理解視聽公益內容的受眾反饋和傳播效果。
從“小雨滴答”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困難媽媽幫扶行動”、“銀杏谷聲量計劃”等項目代表,及廣電總局定點幫扶地區掛職干部的分享中,各種公益行動帶來的感動感染全場。由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公益委指導的多項年度公益項目也在論壇上集中發布,人民視頻《匠星計劃》、騰訊“兩癌”防控、天貓“助禾計劃”、趣丸科技“AI樂之鄉”等聚焦非遺傳承、健康普惠、鄉村教育,以科技與內容融合拓展公益邊界。騰訊、優酷、愛奇藝、螞蟻集團、抖音、快手、小紅書、凱叔講故事、美團等平臺代表分享實踐成果,以AI、視聽IP、普惠內容助力鄉村振興、兒童成長等議題,構建“公益+”生態。
第三個熱:“魯微十條”為行業帶來發展之“熱”
3月26日,在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舉行了《山東省推動微短劇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發布儀式。山東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國華介紹說,為推動微短劇行業高質量發展,山東先后多次到省內外開展調研學習,廣泛征求業內專家、播出平臺、制作機構的意見建議,起草了《山東省推動微短劇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簡稱“魯微十條”。這一系列措施的出臺,既是山東省廣播電視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文化強省建設的務實之舉,也是助力山東省網絡視聽創新發展的關鍵一步。
“魯微十條”的主要內容是:
一是實施微短劇精品創作工程。加強重點題材規劃引導,建立各類重大主題微短劇劇本項目庫,對入庫項目優先推薦參與精品立項和評選表彰,重點向播出平臺推薦。建立完善跟蹤指導機制,對重點作品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指導服務。
二是推動微短劇賦能千行百業發展。啟動“微短劇+”系列創作計劃,推動微短劇賦能千行百業高質量發展,拓寬微短劇的題材邊界和應用場景,推動消費升級。啟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跟著微短劇來學法”“跟著微短劇來科普”“跟著微短劇學經典”“微短劇里看品牌”“微短劇里看非遺”“微短劇里看醫療”等創作計劃,對入選創作計劃的作品,在評獎推優、扶持獎勵方面予以重點傾斜。
三是拓寬微短劇發行傳播渠道。打造微短劇播出平臺,拓寬魯版微短劇上線播出渠道,擴大傳播范圍,提升社會影響。支持山東廣電享TV、山東海看IPTV等平臺開設微短劇劇場和視頻點播專區。鼓勵具備條件的網絡視聽平臺打造微短劇播出平臺、小程序等,建立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微短劇傳播矩陣。支持各級廣播電視媒體開設微短劇劇場,推動大屏小屏相互賦能、長短視頻相互協同。
四是打造一批微短劇攝制基地和拍攝取景地。加強微短劇攝制基地建設,優化提升現有影視基地功能,打造一批微短劇攝制基地。提升攝制基地配套服務能力水平,組建微短劇拍攝服務聯盟,構建全省“一張網”的微短劇攝制服務體系,為制作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選取一批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服務設施完善的文化旅游勝地、城市地標等,打造一批微短劇最佳拍攝取景地,吸引省內外微短劇創作團隊來魯取景拍攝。
五是支持技術創新與應用。主動探索新技術與微短劇行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微短劇行業的科技創新和技術賦能。鼓勵人工智能技術在微短劇策劃創作、取景拍攝等環節的全鏈條應用。支持有條件的高校、企業、園區建設微短劇技術創新實驗室,開展微短劇行業技術研發和設備生產,推動微短劇產學研深度融合、一體化推進。
六是提高內容審核質效。非特殊題材普通微短劇規劃備案和完成片上線備案實現工作日隨報隨審,7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并反饋;完成片上線備案審核通過的,當日發放上線備案號。非特殊題材重點微短劇規劃備案每月分3次受理,1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并反饋,審核通過的于次月5日提報國家廣電總局審核;完成片上線備案實現隨報隨審,15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并反饋,審核通過的當日發放網絡劇片發行許可證。特殊題材普通微短劇規劃備案和完成片上線備案實現工作日隨報隨審,7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并反饋;審核通過的,當日送有關部門協審;協審通過的,有關部門反饋當日發放規劃備案號或上線備案號。特殊題材重點微短劇規劃備案每月3次受理,1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并反饋;審核通過的當日送有關部門協審;協審通過的第一時間報國家廣電總局審核。特殊題材重點微短劇完成片上線備案實現隨報隨審,15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并反饋;審核通過的,當日送有關部門協審;協審通過的,有關部門反饋當日發放網絡劇片發行許可證。
七是健全完善保障獎勵機制。加大事前扶持力度,對列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扶持的微短劇項目,按照最高不超過1:1的標準予以配套扶持。對列入重大主題微短劇劇本項目庫的微短劇,給予一次性最高不超過20萬元資金扶持。列入“山東省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的,給予一次性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資金扶持。深化以獎代補改革,重點獎勵既有“獎杯”又有“口碑”的精品微短劇項目。對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獎項的微短劇,對榮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季度推優和年度推優的微短劇,對列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夢 新征程”原創網絡視聽節目征集展播活動的微短劇,對在央視一套、八套黃金時段播出的重點微短劇,對在省級衛視、網絡視聽頭部平臺上線播出、影響力大、收視效果好、取得較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微短劇,分別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
八是引育高端專業人才。鼓勵各地將微短劇人才的培養、開發、引進、流動、評價、激勵、服務、保障等工作納入當地人才工作范疇。加大人才招引力度。舉辦微短劇行業人才交流會、大型采風活動等,吸引各地人才來魯創業發展。鼓勵外地魯籍人才回鄉投資創業。鼓勵各地將微短劇行業人才納入當地人才招引計劃,享受相關政策。支持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微短劇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相關專業,完善專業課程設置,培養微短劇創作、制作、營銷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九是加強交流合作,推動魯版微短劇出海。每年舉辦高層次、高規格、高水平行業盛會活動,搭建微短劇精品創作平臺、交流合作平臺、傳播展示平臺、版權交易平臺。支持跨區域建立微短劇產業發展聯盟,推動區域之間、平臺之間、機構之間深度合作。加強與海外平臺的合作,推動魯版微短劇作品在海外市場的推廣、發行和傳播。對在海外平臺上線播出的微短劇,同等條件下優先予以獎勵。對獲得國際專業獎項的微短劇,同等條件下優先予以獎勵。
十是健全完善版權保護推廣機制。依托山東省網絡視聽版權交易中心搭建微短劇版權保護與服務平臺,為微短劇機構和作品提供版權登記、保護等方面一站式服務。支持山東省網絡視聽版權交易中心做大業務增量,鼓勵微短劇原創作者登記、交易優秀作品。鼓勵微短劇制作機構依托山東省網絡視聽版權交易中心開展交易,激發創作活力,促進微短劇版權交易市場健康發展。加大魯版微短劇版權推廣力度,推動魯版微短劇版權交流交易與跨境合作。發揮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資源優勢,打造“上合組織微短劇交易服務平臺”。
第四熱:穿越蓉城古今感受視聽與市民
雙向奔赴之“熱”
3月25日,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2025網絡視聽成都映像周的特色活動——“視聽熊貓巴士·媒體專線”正式發車。此次活動以創新沉浸式巴士游覽形式,帶領媒體及游客深度解碼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都市活力,開啟一場跨越千年的城市奇旅。
“視聽熊貓巴士·媒體專線”,巧妙將城市歷史文脈與當代創新,編織成一條沉浸式的文化解碼路線,讓媒體及游客在移動中感受城市獨特視聽文化的魅力……在春熙路,百年商業地標與現代都市活力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寬窄巷子的青磚黛瓦間,流淌著城市的歷史記憶;文殊坊的唐宋建筑群中,漢服文化與數字科技悄然對話;東門碼頭的AR、全息投影技術,讓古老的錦江航運史在虛實交融中重生,帶來沉浸式互動新體驗;交子雙塔則見證成都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現代風采。
在全民創作的時代浪潮下,視聽技術正重塑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從單向接收的“觀看者”,轉變為深度參與的“創作者”,人人都能成為內容的創作者,每段體驗都可能演變為網絡傳播的節點。而當文化體驗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創造,城市文化傳播就獲得了生生不息的創新動力。
“視聽熊貓巴士·媒體專線”活動,是網絡視聽產業介入城市發展的一個微觀樣本。在這場媒介實驗中,成都既是舞臺也是觀察窗口,可以看到眾多文化地標中閃動著網絡視聽元素,眾多市民與網絡視聽實現沉浸式互動,其“熱度”正是網絡視聽一直堅守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所在。正如2025網絡視聽成都映像周核心理念——“視聽無界,樂享生活”所揭示的,技術正在打破文化消費的物理限制,而城市則演變為“可拍攝、可傳播、可變現”的新型視聽關系的試驗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