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禹
微短劇作為誕生于互聯網時代的新興文化業態,正以迅猛之勢重塑大眾娛樂版圖,不僅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同時也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2024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到504億元,首次超過電影票房規模。預計到2027年,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長至856.5億元。
“微短劇精品化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也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出路。”在近日舉行的愛奇藝熒光之夜2025微短劇盛典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馮勝勇表示,微短劇精品化之路,是把握機遇、迎接挑戰的“金鑰匙”,必須矢志不渝走下去,創新是密碼。有創新才能有活力、有競爭力;內容始終為王,好內容才是通行證。
明確精品創作方向
總局一直將推動包括微短劇在內的廣電視聽節目精品創作視為重中之重,并列入每年的重點工作之中。其中,在2025年重點工作中,將“實施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工程”列為10項重點工作之首。
2024年以來,總局主動作為、主動出題,創新性地推出“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八大創作方向、四大目標,更大范圍征集與推廣,指明了微短劇精品創作方向。
截至2024年底,創作計劃共發布162部推薦劇目,其中鄉村振興方向18部、歷史文化方向20部、非遺文化方向38部、文物方向9部、國家文化公園方向5部、產業發展方向7部、城市文明方向29部、景區與生態文明方向36部……從鄉村田園到城市街頭、從歷史深處到自然秘境、從高山到大海,從南到北,這些作品如一幅流動的文化長卷,帶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滿滿的情感溫度,構建出一場既好看又能“種草”的文化之旅,讓跟著微短劇去全國各地“打卡”成為新風尚。
難能可貴的是,這些作品的取景地涵蓋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微短劇的創作者們以其獨特視角,盡情展現各地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風情,成為推動文旅發展的重要引擎。
包括《大媽的世界 賀歲篇》《金豬玉葉》《超越吧!阿娟》《我的歸途有風》《師傅》《柒兩人生》等精品微短劇,展現出網絡視聽創作所特有的鮮活性和靈活性,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回應著時代的關切。
年初,總局印發《關于實施“微短劇+”行動計劃 賦能千行百業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通過開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微短劇里看品牌”等相關創作計劃,在鄉村振興、科普、非遺傳承、傳統文化保護、企業品牌傳播等方面,打造一批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質微短劇,強化“微短劇+”賦能千行百業效應。
伴隨著“微短劇+”行動計劃的實施,更多的創新業態和精品之作不斷涌現,這些作品在微小敘事中承載深度之思,并呈現出垂直化、專業化、類型化及規范化的創意生產特征,形成了良好的精品創作之風。
多平臺成創作主力軍
微短劇憑借賦能千行百業的優勢,以及快速發展的勢頭,吸引眾多主流平臺紛紛布局微短劇賽道,同時這些平臺成為微短劇精品創作的主力軍。
2024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緊抓當前微短劇發展風口,正式發布“微短劇里看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微短劇生態合作計劃,并由央視頻發起“中國精品微短劇創投融媒體行動”,成立“中國精品微短劇產業暨全屏矩陣聯盟”,并計劃重磅打造《CMG首屆中國微短劇年度盛典》,從而形成強大創作和播出矩陣。
總臺央視頻以“原創+聚合”為抓手,以精品導向推動內容品質化升級。其中,上線推出“微短劇TAB”,精心篩選聚合100余部精品微短劇,引入上線了《三井胡同的夏天》《包大人,現在是2025!》《墻外桃花墻內血》等多部精品力作,讓觀眾在享受高質量內容的同時,實現情感共鳴、文化共享、價值共通。與此同時,央視頻還出品發布了《中國神話》《AI看典籍》《東坡先生趕考記》《重回永樂大典》《今人不見古時玥》《歸味》《澳門升起的五星紅旗》《AI美猴王》《在我失意的那個跨年夜,時空裂開了》等多部原創精品微短劇,用精品之光點亮新時代大眾文化生活。
在此基礎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與相關地方政府、互聯網平臺共同啟動精品短劇合作計劃,并通過構建“歲月流金”“唐宋風華”“熱血河山”等八大系列短劇矩陣,講述觸動人心的中國故事,探索“影視+文旅+消費”的深度融合。
各級廣播電視臺同樣將微短劇視為新的風口,紛紛下場。湖南廣電把微短劇提升為集團戰略,大力做強芒果TV大芒計劃,升級“新風芒”,大力推動芒果短劇“星火計劃”;江蘇廣電總臺發布荔枝微短劇“潮計劃”,全面布局、快速切入微短劇賽道;東方衛視電視端推出全國首個日播微短劇展播帶——“品質東方微劇場”;陜西廣電網絡在微信平臺推出小程序“西部短劇”;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圍繞文化傳承、非遺項目等選題,策劃推出《沉香如故》等精品微短劇項目;重慶衛視打造“跟著短劇游重慶”的核心概念,推出《嗨!新重慶之煙火星辰》精品微短劇季播計劃;四川廣播電視臺整合臺內資源,由《麻辣燙》制作團隊與四川星空影視傳媒共同推進“精品文旅+微短劇計劃”。
與此同時,總局鼓勵優秀網絡視聽作品進入電視大屏播出,為微短劇實現更廣傳播打下良好基礎。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統計,截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劇在全國省級衛視播出,收視規模超5億戶次,千萬級別觀眾規模劇片占比48.3%,標志著微短劇正式“闖進”電視臺的大屏。
多舉措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隨著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微短劇也給其他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想象空間。由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的《2024微短劇行業生態洞察報告》顯示,2024年,微短劇保持了強勁增長態勢,行業直接、間接帶動64.7萬個就業機會,2025年就業人數將隨市場規模繼續增長。
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以微短劇影視基地建設為切入點,出臺專項扶持政策,用心培育微短劇生態,紛紛提出打造“微短劇創作之都”“全國微短劇名城”“微短劇基地”,進而轉化為產業和市場優勢。
2024年,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發布北京大視聽·網絡微短劇“首亮微光”2.0扶持計劃,加大微短劇精品創作扶持力度,具體扶持政策包括單部作品最高可獲300萬元扶持資金、重點選題專家論證“一對一”跟蹤指導等,在資金扶持、流量扶持、區縣協拍、宣傳矩陣等方面全面升級。
在2025年3月舉行的第二屆上海微短劇大會上,正式啟動上海微短劇“繁花”計劃2.0,吸引全國乃至全球的微短劇從業者“拍在上海”。同時,由澎湃新聞聯合華策影視、聽花島等7家創制單位共同發布“百劇共創——精品微短劇品牌項目”,計劃設立首期6000萬元的啟動資金池,投入價值1億元的宣傳資源,3年內孵化100部題材多樣、制作精良的微短劇。
浙江省文廣旅廳等11個部門聯合推出“浙里微光·微短劇+”創作計劃,重點抓好“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帶你去個好地方”“跟著微短劇品美食”“微短劇+ AIGC”等八項行動,擬推出100部左右具有時代特征、中國氣派、浙江辨識度的優質微短劇。
陜西省廣播電視局發布《關于支持微短劇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將設立微短劇產業扶持資金,成立微短劇拍攝取景地協作聯盟,為制作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啟動“跟著微短劇看黃河”“跟著微短劇游文博”等八大創作計劃,聚焦三秦大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和鮮活的現代文化,制作具有引領作用和創新價值的重點微短劇。
重慶市推出的《重慶市推動網絡影視劇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中,計劃到2027年將儲備500個以上優秀網絡影視劇項目,推出50部以上“渝字號”爆款網絡影視劇,努力將重慶打造成全國網絡影視劇創作生產高地。
2024年底,紅果短劇宣布推出精品短劇“果燃計劃”,“投資扶持”和“精品推廣”雙管齊下,助力優質短劇的創作和傳播;芒果TV發布“2025年精品微短劇分賬合作模式”,聚焦創作者收益提升、資源扶持加碼、合作模式創新,致力于為優質內容提供更大收益空間;愛奇藝上新“微劇場”和“短劇場”,不僅有1—5分鐘的豎屏內容,還有單集時長5—20分鐘的橫屏短劇,同時推出“百部港片微劇計劃”和“普法微劇萬集計劃”兩大合作計劃;騰訊在微信上線“火星短劇社”產品小程序,這是騰訊首款獨立短劇產品;百度APP發布“百劇計劃”和“百度百科短劇星耀計劃”,旨在進一步推動優質短劇數量的快速增長……
《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指出,隨著轉型升級步入“深水區”,微短劇的內容精品化已成為行業共識,特別是“微短劇+”呈現出廣闊市場,未來大有可為。
微短劇雖然體量短小,但與其他文藝形式一樣承載著講述中國故事、展現時代風貌、弘揚中國文化、關注人民心聲的歷史使命,如果要擔負此重任,精品化是必由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