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國際政壇上演了一出荒誕劇:特朗普的國家安全團隊居然把記者拉進討論軍事機密的群聊,讓全世界看了一場"現場直播"。這事就像在五角大樓門口擺地攤賣核按鈕說明書,荒唐得讓人哭笑不得。但細品之下,這場鬧劇暴露的可是美國政治生態的深層病灶。
3月11日那天,《大西洋月刊》主編戈德伯格收到個Signal好友申請,對方頂著"國家安全顧問華爾茲"的大名。出于職業敏感,老戈點了通過,結果就像中了彩票——直接被拽進個18人的"神仙群"。群里清一色是副總統萬斯、防長赫格塞思、CIA局長拉特克利夫這些跺腳震華盛頓的大佬。
接下來的日子堪比追劇:3月13日群聊開始討論打擊胡塞武裝,14日拋出具體方案,15日11點44分防長親自在群里發作戰計劃——精確到打擊坐標和武器清單。兩個小時后,美軍炸彈準時在也門炸響,嚇得老戈把車停路邊直冒冷汗:這哪是新聞線索,分明是定時炸彈啊!
白宮事后承認"確有此事",但嘴硬說只是"小事故"。特朗普更絕,先裝失憶說"不知情",被實錘后改口"兩個月來唯一小失誤"。這操作,像極了熊孩子打碎花瓶還硬說花瓶自己會跳樓。
這幫高官放著政府專用通訊系統不用,偏要擠在民用軟件Signal里搞"地下工作"。要說Signal確實有兩把刷子:端到端加密、消息自動銷毀,堪稱"聊天界的007裝備"。但問題在于,他們用這玩意討論的是國家級軍事機密啊!
更黑色幽默的是,Signal的自動刪除功能本為保護隱私,在這卻成了規避《總統記錄法》的工具。這部誕生于水門事件的法律明令政府通訊必須存檔,可特朗普團隊愣是玩出了"閱后即焚"的花活。就像酒駕司機專挑沒攝像頭的山路,純屬知法犯法。
安全專家早就警告,民用加密軟件在國家級黑客面前就是紙糊的。想象一下,要是俄羅斯黑客比記者先混進群,美軍作戰計劃恐怕早成黑市商品了。這種掩耳盜鈴的安全觀,活像把保險箱密碼寫在便利貼貼大門上。
這次泄密最魔幻的,是整個決策過程透著的"過家家"氣質。國家安全顧問隨手拉人進群,滿屋子高官對著陌生ID暢所欲言,這警惕性還不如小區業主群。難怪民主黨大佬舒默痛批這是"十年來最嚴重情報事故"。
深扒涉事官員背景,個個堪稱"跨界達人":防長赫格塞思原是電視臺名嘴,副總統萬斯搞投資出身,國安顧問華爾茲當過游說公司顧問。專業度不夠,八卦力來湊,活脫脫政壇版《明星大亂斗》。
這種"草臺班子"做派在決策討論中暴露無遺:副總統擔心油價影響選情,反恐主任建議從長計議,活像菜市場討價還價。最終拍板的軍事行動,每天燒錢幾千萬美元,決策過程卻比網紅選品會還隨意。
事件曝光后,德國官員暗戳戳質疑美國保密能力,英國軍情六處連夜檢查通訊協議,沙特表面淡定私下要說法。最絕的是俄羅斯,官媒直接把事件編成段子:"想知道美軍動向?下載Signal就行!"
更深遠的影響在情報領域。前中情局長帕內塔坦言,盟友可能縮減情報共享。這就像發現合租室友總忘關門,誰還敢把貴重物品放客廳?美國苦心經營的情報網,正被自己人鑿出窟窿。
國內輿論場同樣炸鍋。自由派媒體痛批政府兒戲,保守派嘴硬"結果好就行"。普通民眾則算起經濟賬:雙航母打擊群每天燒掉的錢,夠建多少社區醫院?這種質疑,正在動搖"美國優先"的民意基礎。
這場鬧劇本質是技術幻覺與制度潰敗的碰撞。Signal這類加密工具本為對抗監控而生,卻被權力機器異化為逃避監管的幫兇。這就像給幼兒園小朋友配了瑞士軍刀,看著酷炫,實則危險。
更深層的病灶,是美國政治精英的"法外特權"意識。從希拉里郵件門到特朗普的Signal群,掌權者總覺得自己能凌駕于制度之上。這種傲慢,比任何安全漏洞都可怕——畢竟再好的鎖,也防不住主人自己砸窗。
值得警惕的是,類似事件正在消解國際秩序的基礎。當世界霸主自己都不守規矩,所謂"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就成了黑色幽默。這次泄密或許只是茶壺里的風暴,但它預示的,可能是整個系統銹蝕的開始。
回看整件事,最諷刺的莫過于:這群高官用最安全的加密工具,捅出了最離譜的安全簍子。這正應了那句老話——鎖頭防得住君子,防不住自己作死的糊涂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