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梵高,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那幅狂野的《星空》、郁郁蔥蔥的向日葵,或是那幅著名的自畫像。
然而,在這位天才畫家色彩斑斕的畫筆背后,卻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溫情故事——
一個普通的郵差在梵高最痛苦、最絕望的時期,成了他生命中的守護天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拯救了他。
嗯,這是一個關于友情、陪伴和希望的故事。
1888年2月,年近35歲的梵高,帶著對藝術的熱忱與新生活的期待,來到了法國南部的阿爾勒,他幻想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小鎮,能找到色彩、光線和靈感,創作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藝術。
但現實卻并不如意。
在阿爾勒的頭幾個月里,梵高過得并不開心。
他孤身一人,語言不通,行為舉止在當地人看來頗為古怪。加上他那熾熱、極端的個性,讓人們漸漸對他敬而遠之。阿爾勒的居民們甚至給他起了個綽號——“紅頭發的瘋子”。
然而,就在這時,一位看似平凡的郵差,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道光。
這位郵差名叫約瑟夫·魯林(Joseph Roulin),是一位普通的法國郵政工人,年近四十,留著濃密的大胡子,性格豪爽、健談,嗜酒如命。
兩人最初的相識,只因魯林經常在梵高住處附近的咖啡館喝酒。
起初,兩人不過是寒暄幾句的普通酒友。直到有一天,梵高發現這位個性鮮明、長相頗有特色的郵差,是他理想的繪畫模特。
“這個郵差比許多人更有趣。”梵高寫信給弟弟提奧時提到,“他的鼻子圓圓的,臉紅撲撲的,粗獷的模樣,像極了德拉克洛瓦或杜米埃筆下的角色。”
在梵高邀請魯林擔任他的模特后,魯林欣然答應了——而他的“酬勞”,不過是一些食物和酒水。就這樣,這位平凡的郵差,逐漸走進了這位天才畫家的生活。
當人們談起梵高的一生,總會提到他與高更(Paul Gauguin)那段充滿沖突和矛盾的關系。
事實上,真正給予梵高溫暖、支撐他度過精神崩潰期的,卻是這位不起眼的郵差魯林。
1888年12月23日,著名的“割耳事件”發生。梵高因與高更激烈爭吵后情緒失控,用剃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將那只耳朵裝入紙包,交給了一名性工作者。
消息傳出后,阿爾勒的居民感到愈發害怕,許多人開始上書市政當局,要求將這位“瘋子”趕出小鎮。
就在所有人對梵高避之不及時,魯林卻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舉動。
他不僅第一時間趕到梵高身邊,送他去醫院治療,還主動承擔了這位孤獨畫家的房租,確保他在康復期間有一個安穩的住所。
更重要的是,魯林向遠在巴黎的提奧寫信,詳細描述了梵高的情況,讓家人得以隨時掌握他的病情。
在梵高出院后,魯林不僅整整陪伴了他一天,還時刻關注著他的心理狀況。對于這位時常深陷精神困擾的畫家而言,魯林就像是一座燈塔,為他帶來溫暖和希望。
“魯林……有一種沉靜的莊重,像一位老兵對待年輕人的那種慈愛。他是個好人,一個充滿智慧和情感的靈魂。”這是梵高對摯友的描述。
梵高與魯林的關系,并不僅停留在朋友層面。魯林的善良與支持,點燃了梵高內心深處的柔情,也讓這位天才畫家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愛。
自1888年8月至1889年4月,梵高陸續創作了26幅關于魯林一家人的肖像畫,成就了藝術史上最感人的家庭系列之一。
在畫中,魯林身穿藍色郵差制服,胸前點綴著金色紐扣與徽章,頭上戴著印有“POSTES”字樣的帽子。
梵高筆下的他總是帶著溫暖的神情,散發出一種堅毅而可靠的氣質。梵高甚至為他起了個親切的綽號——“蘇格拉底”。
魯林的妻子奧古斯丁(Augustine Roulin)成為梵高筆下的《搖籃曲》(La Berceuse)主角,溫柔地牽著一根繩子,搖著嬰兒的搖籃。鮮艷的花卉背景散發著溫暖,仿佛這幅畫也在安撫著梵高那顆飽受折磨的靈魂。
魯林的三個孩子——阿爾芒(Armand)、卡米耶(Camille)和年幼的瑪塞爾(Marcelle)也成了梵高的模特。
阿爾芒一臉稚氣,卡米耶坐在椅子上略顯局促,而小瑪塞爾則紅撲撲的臉蛋、天真無邪的笑容,成了這組作品中最溫暖的存在。
盡管梵高的精神狀態在之后的日子里時好時壞,但魯林始終沒有放棄這位朋友。無論是搬到精神病院還是短暫離開阿爾勒,魯林總是盡力探望,并不斷鼓勵他:“繼續好好照顧自己,聽從醫生的建議,你一定會康復的。”
在魯林的關懷下,梵高在生命最后的19個月里,竟創作了70幅畫作,平均幾乎每天一幅。這份驚人的創作力,不僅成就了藝術史上的奇跡,也展現了他對生命最后時光的渴望與留戀。
1890年7月29日,飽受折磨的梵高在奧維爾河畔結束了自己短暫而絢爛的一生。但在他留給世界的無數作品中,那些關于魯林一家人溫暖、充滿人情味的畫作,依然在傳遞著他對友情、家庭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今天,當我們站在波士頓美術館或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凝視著那些關于魯林一家人的肖像時,我們看到的已不僅僅是藝術大師的筆觸——更是一段關于溫暖、守護與希望的動人故事。
或許,梵高最終沒能擺脫自己內心的痛苦,但幸運的是,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時刻,曾有一位普通的郵差,為他點亮了一盞燈,照亮了他藝術之路的最后一段旅程。
Ref:
https://www.bbc.com/culture/article/20250317-the-surprising-story-of-van-goghs-guardian-angel
文|閃電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