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剛落地就開始笑。
不哭!
打他,他還是笑。
這是《大宅門》開篇,白景琦出生的場景。當時看劇,只覺得這設定有些夸張,不過是為了渲染主角的不同尋常罷了。二十年后重溫,才發現這哪是什么噱頭,分明是編劇埋下的伏筆,直接點明了白景琦一生的命運走向。
季宗布第一次見到二奶奶時,那句話太一針見血:“這孩子不會哭,自然帶了一種剛性,生下來就笑,那是把世道都看透了,有這兩樣一定能成就大業。”
短短兩句話,道盡白景琦一生。
1
白景琦五歲那年被綁架,關在神機營。
常人家的孩子,被一群大漢圍著,不得嚇得嚎啕大哭?可白景琦倒好,吃得香睡得甜,要啥有啥,絲毫不怕。這份泰然處之的氣度,從何而來?
不會哭的人,天生就少了一樣求饒的本能。
記得那次他夾著一塊燒紅的炭放在自己胳膊上,皮肉滋滋作響,可他硬是一聲不吭。季先生遠遠看到這一幕,明白了這孩子骨子里的東西。
白景琦的一生,處處體現了這種剛性。
被二奶奶趕出家門,他帶著懷孕的黃春在濟南白手起家;藥材被一把火燒了,損失七萬兩,他眉頭都不皺一下;日本人威逼他交出秘方,他寧愿一死也不茍且偷生。
這種剛性不是蠻橫無理,而是信念如鐵。他有自己的底線——錢可以不賺,藥材可以燒掉,命可以不要,但藥方絕不能有假,祖傳的臉面絕不能丟。
不會哭的人,不會輕易向命運屈服。
2
白景琦入獄,旁人都愁眉苦臉,他倒好,把大牢當成了研究室,愣是在里面研發出六張新的秘方。
這種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的通透,正是“生下來就笑”的人才有的特質。
那夜在地窖,他與黃春相擁。那時的白景琦,尚未成家立業,前途未卜。換作常人,怕是會猶豫再三。可他做事從不拖泥帶水,一個擁抱,便定下了終身。
從他擅作主張娶黃春,到寧可背叛白家也要把假藥燒掉,再到六十多歲高齡娶二十八歲的香秀——白景琦活得通透,不為世俗束縛。
季先生說他“把世道都看透了”,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3
白景琦若只有剛性,恐怕早就撞得頭破血流。若只有通透,又容易淪為不思進取的閑云野鶴。
有意思的是,這兩種特質在他身上融合得恰到好處。
剛性讓他永不妥協,通透讓他懂得變通。
記得他初到濟南做瀧膠生意時,僅憑一泡大便就騙來了第一桶金。靠的是什么?通透!可當孫家偷了他的秘方,他又毫不留情,不惜重金出手擺平孫家。靠的又是什么?剛性!
后來他在北京城立足,面對復雜的時局,時而強硬,時而靈活,把百草廳的名聲打得響當當的。剛性與通透,在他身上達到了完美的平衡。
4
人無完人。白景琦雖有大智慧,卻在教育子女上栽了跟頭。
看他對待白敬業。兒子賭博輸了十二萬兩,欠下風流債。白景琦二話不說,直接把兒子的腿打折了。
問題在哪?
不會哭的父親,只會用剛性去管教子女,卻忘了教給他們如何像自己一樣通透地面對人生。敬業不像他,一打就哭。白景琦看不慣這點,卻不知自己的“不會哭”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只有佳莉在白二奶奶身邊長大,才繼承了白景琦的優點。其他子女,卻成了他的遺憾。
5
回到季宗布那句話:“這孩子不會哭,自然帶了一種剛性,生下來就笑,那是把世道都看透了,有這兩樣一定能成就大業。”
從白景琦瀧膠莊起家,到后來成為百草廳的支柱,再到與清廷、軍閥、日本人周旋,這兩種特質確實成就了他的大業。
這哪是什么胡編的噱頭,簡直就是編劇給我們的暗示。
人生在世,剛柔并濟,方能成事。
不屈的剛性,讓人能在風浪中站穩;豁達的通透,讓人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白景琦的不凡,不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想追求的生存智慧嗎?
只是——
學會不哭很難,學會常笑更難。
而能把這兩者融為一體的人,必定會像白景琦一樣,在亂世中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人這一生,若能生來不哭只會笑該多好。可惜,這福分不是人人都有的。
記得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