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媽媽布魯克林·拉森的臥室角落里,一臺價值1700美元的智能搖籃靜靜佇立。白色紗帳在晨光中微微晃動,本該在襁褓中安睡的嬰兒,已經成為了床頭的一張小小遺像。
2023年11月的某個寒夜,網紅博主拉森收到了第六封催促歸還搖籃的郵件,這個被寄予“最幸福寶貝”寓意的SNOO搖籃,成了她心中最痛的一根刺。
這場商業合作最終變成了一場悲劇。在拉森懷胎8月的時候,母嬰品牌Happiest Baby將智能搖籃寄給這位網紅媽媽,說明書上寫滿“支持母親”“關愛新生兒”的溫情承諾。
布魯克林曾精心設計拍攝腳本:鏡頭將記錄下初生嬰兒在智能搖籃中的安眠,品牌標簽會隨著點贊數攀升變成流量。
誰也沒想到,在嬰兒洛克降生后不幸發生了——這個尚未睜開眼看清世界的孩子,在母親臂彎里停留不到24小時就匆匆離去。
“現在,離開我的孩子已經兩個月了。”布魯克林在葬禮照片旁寫道,字句浸透淚水,“這兩個月我不斷向大兒子解釋,為什么弟弟剛來到就離開,盡管我自己仍在黑暗中掙扎。”當母親深淵中掙扎時,品牌方的六封催還信紛至沓來。
拉森的妹妹肯娜在社交媒體控訴:“他們居然要求歸還那個永遠空置的搖籃,就因為她沒能‘交付內容’。”
而品牌方辯解說,他們收回搖籃的是為了“幫助拉森移除痛苦觸發物”······
那個空搖籃,讓網友真的破防了,他們的怒火在數字原野上燎原。有人翻出品牌過往宣傳中“陪伴每個育兒難關”的廣告詞,諷刺這是“資本家的選擇性共情”;嬰幼兒用品討論區涌出大量親身經歷:“失去孩子的父母更需要保留遺物作為念想”;“這不是辦公桌椅,是母親最后的念想”。
“六封郵件不是關懷,是法務部在計算折舊成本。”
在MCN機構搭建的玻璃幕墻后,網紅被異化為內容生產機器,悲喜皆要納入KPI考核體系。
就像某位網友說的:“他們不是把搖籃借給一個母親,而是租給了一臺人形攝像機。”當意外掐斷內容輸出,算法立刻啟動止損程序,卻忘記了剛經歷喪子之痛的媽媽。
事件發酵后,有心理咨詢師在話題下科普:78%的喪子父母會選擇保留孩子物品,這是重建心理秩序的重要錨點。
也許品牌方應該想一想,拉森為什么無法交付內容,真正的品牌溫度、人文關懷,該是允許那個空搖籃繼續存在啊。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4528455/company-bassinet-influencer-happiest-baby-dies-brooklyn-larsen.html
文|Tutti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