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位65歲的退休教師因反復“胃痛”就診,卻在急診室突發心臟驟停。醫生發現,他長達半年的“胃痛”竟是心絞痛的偽裝——疼痛放射至腹部,而他誤以為是消化不良。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心絞痛遠比想象中更隱蔽,而它的每一次發作,都是心臟發出的“紅色警報”。
什么是心絞痛?
心絞痛是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短暫缺血缺氧引發的臨床綜合征。它并非獨立疾病,而是冠心病的典型表現,常見于45歲以上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吸煙史的中老年人。
核心機制:
1. ·冠狀動脈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逐漸堵塞血管,導致心肌供血不足。
2. ·供需失衡:運動、情緒激動等使心肌耗氧量增加,狹窄血管無法滿足需求,引發缺血。
心絞痛的“偽裝術”:癥狀遠不止“胸痛”
許多人認為心絞痛就是“心口痛”,但30%的患者表現為不典型癥狀,如牙痛、腹痛等。以下是心絞痛的常見表現:
1. 典型癥狀
部位:胸骨后或心前區(如“心窩處”),可放射至左肩、左臂、下頜或咽喉。
性質:壓榨性、悶脹感或窒息感,患者常描述為“像被重物壓住”或“被人掐住喉嚨”。
誘因:體力活動、情緒激動、寒冷、飽食或吸煙。
持續時間:通常3-5分鐘,極少超過15分鐘,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緩解。
2. 不典型癥狀
“異位心絞痛”:上腹痛:易被誤診為胃病,尤其在老年人中。
左肩/手臂痛:可能被當作肌肉拉傷。
咽喉痛、牙痛:放射性疼痛,常伴隨胸悶。
無癥狀性心絞痛:部分患者無明顯疼痛,僅表現為乏力、頭暈,但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
3. 需警惕的“危險信號”
疼痛持續超過15分鐘:可能進展為心肌梗死。
硝酸甘油無效:提示病情加重,需立即就醫。
伴隨大汗、瀕死感:可能是心梗前兆。
危險因子的致命組合
心絞痛不是憑空降臨的厄運,而是多種風險因素長期共謀的結果。就像精密儀器在多重壓力下的必然故障,心臟也在多重打擊下走向脆弱。
1. 不可改變的遺傳密碼
家族遺傳:若父母在55歲前確診冠心病,子女風險增加50%
年齡詛咒:男性45歲/女性55歲后,血管老化加速
性別差異:雌激素對血管的天然保護作用在更年期后消失
2. 可逆轉的現代文明病
血管里的糖衣炮彈:糖尿病使心絞痛風險增加3倍
煙草中的血管毒藥:尼古丁促使血管收縮,一氧化碳降低攜氧能力
久坐帶來的代謝淤泥:缺乏運動導致血脂異常,如同不流動的死水滋生水藻
壓力激素的持續轟炸:皮質醇長期升高加速血管內皮損傷
3. 飲食結構的致命漏洞
反式脂肪酸(存在于部分烘焙食品)直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過量精制碳水導致餐后血糖過山車,損傷血管內皮;高鹽飲食引發高血壓,如同給血管施加持續高壓。
診斷與治療:與時間賽跑的科學應對
1. 診斷:多維度“偵察”心臟問題
心電圖(ECG):捕捉缺血時的ST段變化,心梗時出現Q波。
心肌酶檢測:如肌鈣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損傷。
冠狀動脈造影:金標準,直接觀察血管狹窄程度。
動態心電圖(Holter):記錄24小時心臟活動,捕捉不典型缺血。
2. 急性發作時的“救命三步法”
第一步:立即停止活動,靜坐或半臥位休息。
第二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每5分鐘重復,最多3次)。若15分鐘不緩解,警惕心梗。
第三步:撥打急救電話(如120),避免自行駕車。
3. 長期管理:三管齊下,阻斷惡化
- 藥物治療:硝酸酯類(如硝酸甘油):擴張血管,緩解缺血。
- 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降低心率與心肌耗氧。
- 他汀類藥物:穩定斑塊,延緩動脈硬化。
- 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預防血栓形成。
- 生活方式干預:戒煙限酒:吸煙使心絞痛風險增加3倍。
- 低脂低鹽飲食:減少飽和脂肪攝入,控制體重。
- 適度運動:每周3-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但需避免過度勞累。
- 介入或手術:支架植入(PCI):適用于血管狹窄>70%的患者。
- 冠狀動脈搭橋術(CABG):嚴重多支病變時選擇。
如何預防?
1. 控制危險因素
血壓管理:目標<140/90 mmHg,糖尿病患者<130/80 mmHg。
血糖與血脂: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7%,低密度脂蛋白(LDL)<1.8 mmol/L。
戒煙:吸煙者戒煙后1年內,心絞痛風險降低50%。
2. 日常“護心”細節
寒冷天氣防寒:外出戴圍巾、手套,避免冷空氣直接刺激。
飲食調整:“心臟友好食譜”:深海魚(富含Omega-3)、堅果、深色蔬菜、全谷物。
避免暴飲暴食:尤其避免高脂、高糖餐后立即運動。
情緒管理:練習正念冥想,減少焦慮與壓力。
常見誤區:這些認知可能害了你!
1. “心絞痛不痛,就不用治療”:無癥狀性心絞痛患者死亡風險更高,需積極干預。
2. “硝酸甘油過期沒關系”:過期藥物無效,家中應定期更換(有效期通常1-2年)。
3. “年輕=安全”:30歲后冠心病風險隨年齡增長指數級上升,45歲后男性、55歲后女性更需警惕。
4. “心絞痛=心肌梗死”:及時治療的心絞痛患者,10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
心絞痛不是生命的判決書,而是健康管理的覺醒鐘。當醫學科技賦予我們精準干預的武器,當健康管理轉化為日常習慣,那些曾經讓人恐懼的胸痛警報,終將成為守護生命的預警系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